海上日出
巴金
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時天還沒有大亮,周圍非常清靜,船上只有機器的響聲。
天空還是一片淺藍,顏色很淺。
轉眼間天邊出現了一道紅霞,慢慢地在擴大它的范圍,加強它的亮光。
我知道太陽要從天邊升起來了,便不轉眼地望著那里。
果然過了一會兒,在那個地方出現了太陽的小半邊臉,紅是真紅,卻沒有亮光。
這個太陽好像負著重荷似地一步一步、 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終于沖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顏色紅得非常可愛。
一剎那間,這個深紅的圓東西,忽然發出了奪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發痛,它旁邊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時太陽走進了云堆中,它的光線卻從云里射下來,直射到水面上。
這時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 因為我就只看見一片燦爛的亮光。
有時天邊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陽出來,人眼還看不見。
然而太陽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過黑云的重圍,替黑云鑲了一道發光的金邊。
后來太陽才慢慢地沖出重圍,出現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紅色。
這時候發亮的不僅是太陽、云和海水,連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這不是很偉大的奇觀么?
賞析
1927年1月,巴金從上海踏上法國郵船“昴熱號”,赴巴黎留學,他將沿途的見聞寫成《海行雜記》一書,于1932年出版。
《海上日出》便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分別描寫了天氣晴好、白云飄浮和烏云蔽日三種不同自然條件下的海上日出奇觀,文字簡潔,描寫傳神。
“為了看日出”五個字,點明作者十分愛看日出,即向往光明。
“我常常早起”,由此可以想見作者曾多次早起看日出的熱切心情。
開門見山點題,干凈利落。
“那時天還沒大亮”,點明看日出的時間,照應“早起”。
“周圍很靜,只聽見船里機器的聲音”。
用“聲音”反襯看日出時色彩純凈、氣氛清幽的“靜”的環境,還有交代具體地點的作用。
第一段點明作者多次在海上觀察日出景象的一般背景:時間、地點、氣氛。
天空還是一片淺藍,天氣晴好,碧空如洗。
很淺很淺的,“淺”字疊用,并且以“很”加以強調,更加突出天氣晴好。
轉眼間,時間極短。
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道紅霞,東方晨曦初露,是太陽即將升起的征兆。
我知道太陽就要從天邊升起來了,看的多了,摸著了規律了。
便目不轉睛形容神情專注、聚精會神地望著那里。
指代“出現了一道紅霞”的地方。
盡管作者“常常”早起看日出。
,可還是神情專注、滿懷欣喜,以十分急切的心情等待著日出輝煌時刻的來臨,可見作者看日出,向往光明的強烈愿望。
也正因為作者是觀察時全神貫注,看得仔細,先后有序,所以寫出了海上日出特有的景象。
果然,承上節“我知道……”。
過了一會兒,那里出現了太陽的小半邊臉,擬人手法。
紅是紅得好,原文作“紅是真紅”,據作者自述是四川話,“是”字具有強調作用,并為下文語言轉折作鋪墊。
卻沒有亮光。
從“淺藍”到“紅霞”到“紅得很”寫太陽即將躍出海面時光的變化。
觀察細。
太陽像負著背著擔著。
什么重擔似的,仍是擬人手法,形容太陽升起之際緩慢慢兒,一縱跳躍。
一縱地,使勁兒向上升。
到了最后,它終于沖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寫太陽“噴薄而出”的過程,給人以莊重,艱辛而壯觀的印象。
一個“沖”字,一個“跳”字,生動地寫出了太陽頑強的生命力和勢不可擋的偉力,作者筆下的紅日出海圖是這么壯觀,這么輝煌!給人以啟迪。
這也是作者熱愛光明的喜悅心情的表白。
顏色真紅得可愛。
一剎那間時間極短暫。
這深紅的圓東西指代太陽。
發出奪目光線強烈。
的亮光,由“沒有亮光”而突然光芒四射奪目,是光的又一個變化。
另外太陽的形狀也在隨之變化由“一道紅霞”到“小半邊臉”再到“圓”。
射得人眼睛發痛。
結合個人感受寫,更見真切。
它旁邊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
由于云層厚薄不等。
對陽光的折射不同,而呈現不同色彩,但都以紅、黃為主,因而色彩艷麗,“光彩”照人。
以上為第二段寫天氣晴朗時海上日出的景象。
這一段寫得細致而完整,著重描繪了太陽由將出、半升到全都升起時的形狀,色彩、動態和光華的變化,層次分明,刻畫細膩。
有時候,另一種情況。
太陽躲進云里。
可見天邊白云較多。
陽光透過云縫直射到水面上,很難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陽光由上而下地“直射”到水面,水面就把光線由下而上地反射上天,這樣天光,水光融為一體,水天一色,所以“很難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見一片燦爛的亮光。
不知是陽光是水光只是亮閃閃的光所以用“亮光”。
以上為第三段,寫天也有云飄浮時,陽光透過云彩照射水面時的景觀。
這一段寫得比較簡略,作者不再細寫日出的過程。
而集中描寫了陽光穿過云彩時成的“水天一色”的情狀。
太陽雖未露面,但人們仍可感受到它的巨大輝煌。
有時候,又是一種情況。
天邊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與上節的背景又有所不同。
太陽升起來,人就不能夠看見。
文中說云厚”的達到“蔽日”的程度。
然而太陽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烏云遮不住太陽的。
給黑云鑲了一道光亮的金邊。
黑云能擋住太陽的“本體”,卻阻擋不了它的萬丈光芒。
“鑲了一道光亮的金邊”描寫極其準確、生動,它使我們感受到黑云背后的太陽要沖破黑云的勢力。
后來,太陽慢慢透出重圍,重重包圍,與“云片很厚”照應。
出現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紅色。
由于云片的顏色有深淺,與太陽的距離有遠近,所以被陽光染成的色彩也有所不同。
與晴天的“光彩”有別。
一個“鑲”和一個“染”,就把太陽的威力刻畫了出來,給讀者留下了寬廣的想象天地。
觀察細致,用詞準確。
這時候,不僅是太陽、云和海水,連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光明戰勝了黑暗,萬物都享受著太陽的光澤,連作者自己也沐浴在一片燦爛的陽光之中,享受著無限的溫暖。
這以作者情不自禁從內心發出的歡呼,是作者對光明的追求的熱烈情緒的流露。
這不是偉大的奇觀嗎?這是作者發自內心的贊嘆,也是對文中大量“奇觀”事實的精辟概括,海上日出的景觀“奇”在何處?“奇”在它顯示了光明的力量如此之偉大!以上為第四段。
寫烏云蔽日和太陽終于沖破重圍,普照天地的情狀,最后歸結到作者自身的感受,為“海上日出”作一禮贊,表達作者向往光明,奮發向上的精神。
《海上日出》是巴金先生一篇入選小學課本的文章。
1927年1月,巴金從上海乘船赴巴黎留學,他把旅程見聞整理成《海行雜記》39篇。
《海上日出》是雜記中的第23篇。
文章展現雄偉壯麗而又十分奇妙的海上日出景象,給人奮發向上、努力拼搏的啟迪,給人無限的生機。
(《海行》(散文集),又名《海行雜記》,1932,新中國)
《海上日出》是一篇寫景的佳作。
第一,作者觀察細致入微。
文中對日出過程的描寫,對不同情況下,太陽的形狀、光亮、色彩、動態及周圍事物的狀態描寫都十分準確、生動、傳神,這一切又都離不開作者觀察的精細與深入。
其次,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寫出景物的個性。
在海上看日出不同于登山、 站立草原,入森林等地看日出,海上的日出始終與天光、水色的變化等聯系在一起。
作者就是抓住“天水相接”、“完全跳出海面”、“直射到水面”“海水”等來寫日出過程中光亮、色彩的。
第三,作者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展開描寫。
正面寫太陽的形----“一道紅霞”“小半邊臉”“圓”;光----晴天由“沒有光亮”到“奪目的亮光”云也有了“光彩”,微云天氣是“燦爛的亮光”,云片很厚時,太陽在黑云背后“放射光芒”給黑云鑲上了“金邊”,突出重圍后,把片片“黑”云染成了或紅或紫
參考資料
巴金現代著名作家,原名李芾甘。
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一個封建貴族家庭。
1927年赴法國留學,1928年底回國。
回國后,從事創作和翻譯工作。
1934年東渡日本,回國后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
抗戰期間,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
解放后一直從事文學創作。
他先后創作了《愛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等長篇小說和數量可觀的短篇小說,是中國現代著名的語言藝術大師。
五四運動后,巴金開始接受新思想,萌發了“離開家庭,到社會中去,到人民中去,推翻現在的社會秩序,為上輩贖罪”的進步思想。
1923年5月,巴金離開家到上海求學,目睹公園前“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告示,更加意識到:國家需要主權,人民需要自由。
1926年秋,他應進步人士之約,決定去法國尋求救國真理。
1927年1月15日早晨,巴金同幾位有志青年乘郵船從上海出發,2月20日到達巴黎,在海上歷時37天。
巴金對祖國充滿了深沉的愛,為國家民族的不幸遭遇而擔憂。
在漫長的旅途中,巴金常常清晨起身憑欄觀看日出。
在浩瀚無垠的大海上,光芒四射的紅日噴薄而出,這自然界的偉大奇觀深深地打動了他的心,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他把旅行見聞整理成《海行雜記》39篇,將其中的一篇游記寄給他的哥哥,這就是《海上日出》,是雜記中的第23篇。
《海上日出》通過對海上日出情景的描寫,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和追求光明前程的思想感情。
巴金在寫這篇文章的前幾天曾說過:“我看見了種種人間的悲劇,在這里我認識了我們所處的時代,在這里我身受了各種的痛苦。
我掙扎,我苦斗……我下決心做一個社會運動者,要用人群的力量來把這個世界創造,創造成一個幸福的世界”。
《海上日出》充分體現了青年時代巴金的進步思想和政治信念:新社會要到來,光明要把黑暗驅逐干凈。
“海上日出”蘊含的科學道理為什么“太陽的小半邊臉,紅是紅得很,卻沒有亮光”?剛升起的太陽是紅的,是因為早晨海面上有大量的水蒸氣,太陽光透過水蒸氣發生折射,呈現為七色,而紅光穿透力強,所以人們只能看到紅色。
“沒有亮光”是因為太陽剛升起時光量不大,透過海面上飽含水蒸氣的空氣層,光線被反射、吸收,能量消耗很多,光線透不過來,所以沒有亮光。
為什么太陽“使勁向上升”是“一縱一縱”的?早晨海面上大量水蒸氣被蒸發上升,水蒸氣不斷向上運動使陽光產生波動現象,所以看太陽時,就產生“一縱一縱”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