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內容不同。
1、散文是指以文字為創作、審美對象的文學藝術體裁,是文學中的一種體裁形式。
(1)在中國古代文學中,散文與韻文、駢文相對,不追求押韻和句式的工整。
這是廣義上的散文。
(2)在中國現代文學中,散文指與詩歌、小說、戲劇并行的一種文學體裁。
這是狹義上的散文。
2、“實用類文本”中的人物傳記,是遵循真實性原則,用形象化的方法記述人物的生活經歷、精神風貌及其歷史背景的一種敘事性文體。
其文體特點是真實性和文學性。
其中,真實性是傳記的第一特征,因為傳記敘寫的是歷史或現實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實姓、居住地點、活動范圍等,寫作時不允許任意虛構。
但傳記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歷史記錄,它又具有文學性。
它是寫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內;它通過作者的選擇、剪輯、組接,傾注了愛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藝術的手法加以表現,以達到傳神的目的。
從敘述人稱看,傳記可分“自傳”和“他傳”: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寫的,后者是他人撰寫的。
從表達方式看,一般的傳記以記敘為主,還有的傳記,一面記述人物的經歷,一面加以評論,記敘與評論各半,這種傳記則被稱為“評傳”。
從創作方法看,有的傳記以記敘翔實的史實為主,用語比較平實,稱為“歷史性傳記”。
有的傳記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經歷、精神風貌及其活動的歷史背景等,以史實為依據,但又不排斥某些聯想性的文學描寫,稱為“傳記文學。
擴展資料:
散文分類:
1、敘事散文
敘事散文,或稱記敘散文,以敘事為主,敘事情節不求完整,但很集中,敘事中的情滲透在字里行間。
側重于從敘述人物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質,具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因素,從一個角度選取題材,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根據該類散文內容的側重點不同,又可將它區分為記事散文和寫人散文。
2、偏重于記事
以事件發展為線索,偏重對事件的敘述。
它可以是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如許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幾個片斷的剪輯,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在敘事中傾注作者真摯的感情,這是與小說敘事最顯著的區別。
3、偏重于記人
全篇以人物為中心。
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線條勾勒,偏重表現人物的基本氣質、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魯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實是它與小說的區別。
4、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或稱寫景散文,指以描繪景物、抒發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的散文。
注重表現作者的思想感受,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
這類散文有對具體事物的記敘和描繪,但通常沒有貫穿全篇的情節,其突出的特點是強烈的抒情性。
它或直抒胸臆,或觸景生情,洋溢著濃烈的詩情畫意,即使描寫的是自然風物,也賦予了深刻的社會內容和思想感情。
優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摯,語言生動,還常常運用象征和比擬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例如:茅盾的《白楊禮贊》、魏巍的《依依惜別的深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櫻花贊》。
以描繪景物為主的。
這類文章多是在描繪景物的同時抒發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間的變換順序,運用移步換景的方法,把觀察的變化作為全文的脈絡。
生動的景物描繪,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氣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現主題。
例如:劉白羽的《長江三峽》。
5、哲理散文
哲理,是感悟的參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結晶。
它縱貫古今,橫亙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會,寄寓于人生百態家長里短,閃思維領域萬千景觀。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閃光的瞬間,形諸筆墨,寫就內涵豐厚、耐人尋味的美文。
時常涵詠這類美文,自然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迪和熏陶,洗禮和升華,這種內化作用無疑是巨大的。
哲理散文以種種形象來參與生命的真理,從而揭露萬物之間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靈透辟的整合,給我們一種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的底蘊、觀念具有震撼性的審美效果。
把握哲理散文體現出的思維方式,去體悟哲理散文所蘊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積淀。
例如:尼采的《我的靈魂》。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_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