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題。
(15分)
一、①散文最講究味。
一個人寫散文,是因為他品嘗到了某種人生滋味,想把它說出來。
散文無論敘事、抒情、議論,或記游、寫景、詠物,目的都是說出這個味來。
說不出一個味,就不配叫散文。
譬如說,游記寫得無味,就只好算導游指南。
再也沒有比無味的散文和有學問的詩更讓我厭煩的了。
②平淡而要有味,這就難了。
酸甜麻辣,靠的是作料。
平淡之為味,是以原味取勝,前提是東西本身要好。
林語堂有一妙比:只有鮮魚才可清蒸。
袁中郎云:“凡物釀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造。
不可造,是文之真性靈也。”平淡是真性靈的流露,是本色的自然呈現,不能刻意求得。
庸僧談禪,與平淡沾不上邊兒。
③說到這里,似乎說的都是內容問題,其實,文字功夫的道理已經蘊含在其中了。
④如何做到文字平淡有味呢?
⑤第一,家無鮮魚,就不要宴客。
心中無真感受,就不要作文。
不要無病呻吟,不要附庸風雅,不要敷衍文債,不要沒話找話。
尊重文字,不用文字騙人騙己,乃是學好文字功夫的第一步。
⑥第二,有了鮮魚,就得講究烹調了,目標只有一個,即保持原味。
但怎樣才能保持原味,卻是說不清的,要說也只能從反面來說,就是千萬不要用不必要的作料損壞了原味。
作文也是如此。
林語堂說行文要“來得輕松自然,發自天籟,宛如天地間本有此一句話,只是被你說出而已”。
話說得極漂亮,可惜做起來只有會心者知道,硬學是學不來的。
我們能做到的是謹防自然的反面,即不要做作,不要著意雕琢,不要堆積辭藻,不要故弄玄虛,不要故作高深,等等,由此也許可以逐漸接近一種自然的文風了。
愛護文字,保持語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天然健康,不讓它被印刷物上的流行疾患侵染和扭曲,乃是文字上的養身功夫。
⑦第三,只有一條鮮魚,就不要用它熬一大鍋湯,沖淡了原味。
文字貴在凝練,不但在一篇文章中要盡量少說和不說廢話,而且在一個句子里也要盡量少用和不用可有可無的字。
文字的平淡得力于自然質樸,有味則得力于凝聚和簡練了。
因為是原味,所以淡,因為水分少,密度大,所以又是很濃的原味。
事實上,所謂文字功夫,基本上就是一種刪除廢話廢字的功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談到普希金的詩作時說:“這些小詩之所以看起來好像是一氣呵成的,正是因為普希金把它們修改得太久了的緣故。”梁實秋也是一個極知道割愛的人,所以他的散文具有一種簡練之美。
世上有一揮而就的佳作,但一定沒有未曾下過錘煉功夫的文豪。
靈感是石頭中的美,不知要鑿去多少廢料,才能最終把它捕捉住。
⑧如此看來,散文的藝術似乎主要是否定性的。
這倒不奇怪,因為前提是有好的感受,剩下的事情就只是不要把它損壞和沖淡。
換一種比方,有了真性靈和真體驗,就像是有了良種和肥土,這都是文字之前的功夫,而所謂文字功夫無非就是對長出的花木施以防蟲和剪枝的護理罷了。
(節選自周國平《守望的距離》)
13.作者認為散文的最高境界是: (2分)
14.本文用了比喻論證,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分別比喻什么?這種寫法有什么好處?(6分)
有了鮮魚,就得講究烹調了,目標只有一個,即保持原味。
鮮魚: 烹調:
好處:
15.談談你對文中畫線句子的理解。
(4分)
16.讀了本文,你認為怎樣才能寫好散文?(3分)
二.養成寫日記的習慣
周國平
①不論在什么場合,只要是面對著中學生,我經常提的一個建議就是:養成寫日記的習慣。
②日記是歲月的保險柜。
每個人都只擁有一次人生,如果你熱愛人生,你就一定會無比珍惜自己的經歷。
珍惜其中的歡樂和痛苦,心情和感受,因為它們是你真正擁有的東西。
令人遺憾的是,這一切不可避免地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失去。
為了留住它們,人們用攝影和錄像保存生活中的若干場景。
與圖像相比,文字的容量要大得多,所以,我認為寫日記是更好的留住自己的經歷的辦法。
通過寫日記,我們仿佛把逝去的一個個日子放進了保險柜,有一天打開這個保險柜,這些日子便會重現在眼前。
對于一個不寫日記的人來說,除了某些印象特別深刻的經歷外,多數往事會漸漸模糊,甚至永遠沉入遺忘的深淵。
相反,如果有日記作為依憑,那么許多年前的細節,也比較容易在記憶中喚醒。
在這個意義上,日記使人擁有了一個更豐富的人生.
③(A)日記是靈魂的密室。
人活在世上,不但要過外部生活,比如上學,和同學交往,而且要過內心生活。
內心生活并不神秘,它實際上就是一個人自己與自己進行交談。
你讀到了一本使你感動的書,看到了一片使你陶醉的風景,遇到了一件使你高興或傷心的事,在這些時候,你心中也許有一些不愿對別人說的感受,你就用筆對自己說。
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你是在寫日記,也就是在過內心生活了。
人必須學會傾聽自己的心聲,自己與自己交流,這樣才能逐漸形成一個較有深度的內心世界,而寫日記正是幫助我們達到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
④日記是忠實的朋友。
在人世間我們不能沒有朋友,真正的友誼能讓我們在一切時候得到溫暖和鼓舞。
不過,請不要忘記,在所有的朋友之外,每個人還可以擁有一個特殊的朋友,那就是日記。
在某種意義上,它是你最忠實的朋友。
(B)別的朋友總有忙于自己的事情而不能關心你的時候,而日記卻隨時聽從你的召喚,永遠不會拒絕傾聽你的訴說。
一個人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他便不會無法忍受寂寞的時光,因為有日記陪伴他。
日記的忠實還表現在它不會背叛你,無論你對它說了什么,它都只是珍藏在心里,決不違背你的意愿向外張揚。
⑤日記是作家的搖籃。
要成為一個夠格的作家,基本條件是有真情實感,并且善于用恰當的語言把真情實感表達出來。
在這方面,寫日記是最好的訓練,因為日記是寫給自己看的,一個人總不會把空洞虛假的東西獻給自己。
對于提高寫作能力來說,日記有作文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寫日記時,你是自由的,可以只寫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不用為你不感興趣的題目絞盡腦汁。
你還可以只按照自己滿意的方式寫,不用考慮是否合乎某種要求或某種固定的規范。
按照自己滿意的方式寫自己感興趣的題材,這正是文學創作的主要特征,所以寫日記是比寫作文更接近于創作的。
事實上,許多優秀作家的創作就是從寫日記開始的,而且,如果他們想繼續優秀,就必須在創作中始終保持寫日記時的那種自由心態。
⑥青年朋友們,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吧!讓日記與你相伴一生。
19.選文的中心論點是:
20.選文的結構有什么特點?請結合文章內容作簡要說明。
(3分)
21.選文第②段畫橫線的部分采用了哪種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22•批注是—種常用的讀書方法,運用這種方法,我們可以對文章的內容、結構、語言等方面進行
分析點評。
請從文中畫波浪線的A、B兩句中任選一句對其語言進行品味,并作批注。
(3分)
我選( )句作批注:
23.選文第⑤段“如果他們想繼續優秀,就必須在創作中始終保持寫日記時的那種自由心態”
一句中,加點的詞語“自由心態”指什么?這對你寫作有什么啟示?(3分)
三、輕松讀經典
周國平
①我的讀書旨趣,第一是把人文經典當作主要讀物,第二是用輕松的方式來閱讀。
②讀什么書,取決于為什么讀。
人之所以讀書,無非有三種目的。
一是為了實際的用途,例如,因為職業的需要而讀專業書籍,因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讀實用知識。
二是為了消遣,用讀書來消磨時光,可供選擇的有各種無用而有趣的讀物。
三是為了獲得精神上的啟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這個目的,我覺得讀人文經典是最佳選擇。
③人類歷史上產生了那樣一些著作,它們直接關注和思考人類精神生活的重大問題,因而是人文性質的,同時其影響得到了世代的公認,已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因而又是經典性質的。
我們把這些著作稱做人文經典。
在人類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經典構成了一種偉大的傳統,任何一個走在這條路上的人都無法忽視其存在。
④認真地說,并不是隨便讀點什么都能算是閱讀的。
譬如說,我不認為背功課或者讀時尚雜志是閱讀。
真正的閱讀必須有靈魂的參與,它是一個人的靈魂在一個借文字符號構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這漫游途中的自我發現和自我成長,因而是一種個人化的精神行為。
什么樣的書最適合于這樣的精神漫游呢?當然是經典,只要翻開它們,便會發現里面藏著一個個既獨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⑤一個人如果并無精神上的需要,讀什么倒是無所謂的,否則就必須慎于選擇。
也許沒有一個時代擁有像今天這樣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閱讀得少。
在這樣的時代,一個人尤其必須懂得拒絕和排除,才能夠進入真正的閱讀。
這是我主張堅決不讀二三流乃至不入流讀物的理由。
⑥圖書市場上有一件怪事,別的商品基本上是按質論價,惟有圖書不是。
同樣厚薄的書,不管里面裝的是垃圾還是金子,價錢都差不多。
更怪的事情是,人們寧愿把可以買回金子的錢用來買垃圾。
至于把寶貴的生命耗費在垃圾上還是金子上,其間的得失就完全不是錢可以衡量的了。
⑦古往今來,書籍無數,沒有人能夠單憑一己之力從中篩選出最好的作品來。
幸虧我們有時間這位批評家,雖然它也未必絕對智慧和公正,但很可能是一切批評家中最智慧和最公正的一位,多么獨立思考的讀者也不妨聽一聽它的建議。
所謂經典,就是時間這位批評家向人們提供的建議。
⑧對經典也可以有不同的讀法。
一個學者可以把經典當作學術研究的對象,對某部經典或某位經典作家的全部著作下考證和詮釋的功夫,從思想史、文化史、學科史的角度進行分析。
這是學者的讀法。
但是,如果一部經典只有這一種讀法,我就要懷疑它作為經典的資格,就像一個學者只會用這一種讀法讀經典,我就要斷定他不具備大學者的資格一樣。
惟有今天仍然活著的經典才配叫做經典,它們不但屬于歷史,而且超越歷史,仿佛有一顆不死的靈魂在其中永存。
正因如此,閱讀時,不同時代的個人都可能感受到一種靈魂覺醒的驚喜。
在這個意義上,經典屬于每一個人。
⑨作為普通人,如何讀經典?我的經驗是,無論《論語》還是《圣經》,無論柏拉圖還是康德,不妨就當作閑書來讀。
也就是說,閱讀的心態和方式都應該是輕松的。
千萬不要端起做學問的架子,刻意求解。
讀不懂不要硬讀,先讀那些讀得懂的、能夠引起自己興趣的著作和章節。
這里有一個浸染和熏陶的過程,所謂人文修養就是這樣熏染出來的。
在不實用而有趣這一點上,讀經典的確很像是一種消遣。
事實上,許多心智活潑的人正是把這當作最好的消遣的。
能否從閱讀經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極大愉悅,這差不多是對心智品質的一種檢驗。
不過,也請記住,經典雖然屬于每一個人,但永遠不屬于大眾。
讀經典的輕松絕對不同于讀大眾時尚讀物的那種輕松。
每一個人只能作為有靈魂的個人,而不是作為無個性的大眾,才能走到經典中去。
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閱讀經典這種美妙的消遣,就會發現,自己已經距離一切大眾娛樂性質的消遣非常遙遠。
⑩經典是人類精神財富的一個寶庫,它就在我們身旁,其中的財富屬于每一個人。
閱讀經典,就是享用這筆寶貴的財富。
凡是領略過此種享受的人都一定會同意,倘若一個人活了一生一世,從未踏進這個寶庫,那是遭受了多么巨大的損失啊。
(選自《簡單議論文閱讀與欣賞》)
20.通讀全文后,回答:為什么讀經典,作者的根本理由是: ;怎樣讀經典,作者的觀點是: 。
(4分)
21.從讀經典的角度說,“真正的閱讀”,一方面必須 ,另一方面必須 。
(2分)
22.對經典可以有不同的讀法,學者的讀法是把經典當做 ,普通人的讀法是把經典當做 ,其中,心智活潑的人把讀經典當做 。
(3分)
23.聯系上下文,回答下列問題。
(5分)
(1)第(5)自然段畫橫線的句子中,為什么要用“也許”“很可能”這兩個詞語?
(2)從讀書的目的來說,第(9)自然段畫橫線的句子中“讀經典的輕松”與“讀大眾時尚讀物的輕松”有何不同?
24.什么是經典,請從文中獲取有關經典的信息,按下面提供的句式寫一段話。
(6分)
經典是 ,經典是 ,經典是 。
總之,經典是人們精神財富的一個寶庫,它就在我們身旁。
25.“名著”也是經典。
如何讀名著,讀里本文后,聯系名著閱讀實際,談談你的一點看法。
要求:觀點明確,內容具體,條理清楚,語言通順,不少于120字。
(10分)
【文段四】
做學問必須要坐得住
劉彥敏 王書生
①最近有媒體報道,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全身癱瘓的霍金在65歲生日之際接受媒體采訪時稱,他計劃作一次太空旅行。
霍金是一個神話,殘疾人和科學巨人兩種身份特征在他身上合為一體,他的科普巨著《時間簡史》被譽為人類科學史上里程碑式的驚世之作,他對“黑洞”的研究使人類對宇宙又有了深層的了解。
這樣的功績和一個高度殘疾的人聯系在一起,確實能給人極大的震撼。
②探究霍金取得如此偉大成就的原因,我們固然可將之歸于他的天資聰穎,但我覺得霍金和他母親的解釋或許對我們更有啟發意義。
③“如果不是因為生病,我不會有今天的成就。”霍金如是說。
“如果他不生病,他可能不會這么專注,因為一個健康的人興趣是廣泛的。”他的母親這樣解釋。
一句話,專注、安靜下來、丟去廣泛興趣,是霍金取得巨大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縱觀古今中外的科學大師,他們一個共同之處就是對于科學事業有著執著的追求和狂熱的投入。
經濟上可能有人一夜暴富,學術上卻不可能一夜成功。
做學問是一個“板凳要坐十年冷”的長期的研究過程,需要日積月累,需要老老實實下功夫,來不得半點投機取巧。
在學術領域,研究者需要具備像霍金這樣的專注和恒心,才能有所創造、有所超越。
④反觀我們有些人,功利思想嚴重,心浮氣躁,三心二意,對一些域外新知不愿做緊密的跟蹤和研究,對本土的研究難題不愿做踏實細致的研究。
即使是迫不得已要學習、鉆研一點東西,也往往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結果對諸多學問都只是一知半解,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就科學精神而言,他們所能達到的境界與霍金相差豈止“十萬八千里”。
⑤因此,急功近利心理不除,學術界就難以成為一個清靜之地,而長此以往,勢必要殃及整個社會的創造能力。
如何醫治?一個重要的地方就是真心像霍金學習,不僅要學他身殘志堅的意志,更要學他“術業有專攻”的專注精神,科研人員必須下恒心擠掉雜念,排除濁氣,甘心埋頭書房或實驗室,充分利用“別人用來喝咖啡”的時間,靜下心來,真心實意地搞點研究,做點學問。
可以說,淡泊名利,潛心治學,這是一名學者取得成就的前提條件,正如著名科學家丘成桐所說“好的科學家首先要坐得住”。
(載《光明日報》2007年2月6日,有刪改)
22.細讀文段,霍金取得偉大成就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什么?古今中外的科學大師都有一個怎樣的共同點?(用原文回答)
23.有人認為文章第④自然段的論據有些多余,你認為呢?請說說你的看法。
24.文章引用了著名科學家丘成桐的“好的科學家首先要坐得住”這句話,能給你帶來怎樣的啟示?
五、讓有些話穿耳而過
段奇清
①李肇星曾在一篇文章中記述了他兒子3歲時的一些充滿意趣的奇言妙語。
有次他兒子在回答“人為什么會長兩只耳朵”時說:“可以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光進不出就會裝不下。”
②由此,我想起了一句話:讓有些話穿耳而過。
③譬如某一天,你無意中聽到一些誹謗和中傷你的話語,就讓它穿耳而過。
那也許是別人對你某一個不經意的行為、某一句不經意的話產生了誤解。
你要相信,濁者自濁,清者自清,只要假以時日,他一定會看出你的初衷與本真。
于是你便擁有了一顆平靜安寧的心。
④如果偶爾聽到有人指責你太不細心,未能做到未雨綢繆、防微杜漸,要讓它穿耳而過。
盡管他的指責是善意的,可是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渺小的,誰也不能保證自己不踏入認識上的歧途。
不要太過相信“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話,無論自己對將來有多少設想,可它終究沒有發生。
最為緊要的是要抓住今天,認認真真活在當下。
如此,才會在有限的生命中不為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浪費自己寶貴的光陰,才會不為那些旁逸斜出的枝杈失去自己的吟詠與歌唱。
你才能聽到妻兒的歡聲笑語,才能淋浴到金色的夕陽、絢爛的晚照。
即便風雨驟然而至,也依然輕裘綬帶,玉樹臨風。
⑤如果有人說你才貌雙全,要讓它穿耳而過。
那才華學識本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那形貌亦是父母的遺傳并非自己的努力,原本不值得他人夸獎。
⑥如果有人說你出類拔萃,卻白璧微瑕,也要讓它穿耳而過。
是否出類拔萃姑且不說,不完美本是人生的一種常態,如此,你就能擺脫“一次失敗就成永遠頹勢”的陰影,就能走出“局部不完美就泛濫成整體否定”的誤區,就始終能保持清醒的頭腦。
⑦對于一些冷漠無情或者耍小聰明的話,對于一些玩世不恭,不知輕重的話,對于一些上下之勢、高低權爭、男女緋聞的話,都要讓它穿耳而過。
這樣,你就會秋波無痕,素心如玉。
縱然那些對你有用,卻讓你智所不能逮、力所不能及,以致褫奪了幸福與快樂的話語,就要讓它們穿耳而過,隨風而逝。
⑧ 人生是一個容器,可這個容器的容量實在是非常有限。
愁苦與畏懼多了,歡樂與勇氣就少了;局促與緊張多了,瀟灑與輕松就少了;傲慢與驕矜多了,恭謹與謙虛就少了。
一些不需要的話語存放太多了,一些箴言就會無處落腳。
讓有些話穿耳而過。
17、第①段事例的作用是 。
(2分)
18、本文的中心論點是 (2分)
19、從結構上看,③④⑤⑥段之間的關系是 。
(2分)
20、第③段中有一個短評“平靜安寧的心”,請從第⑦段中找出意思與之相近的兩個詞語。
(2分)
21、讀完全文后,給你的人生啟示是 。
(2分)
六、閱讀下面的選文,回答23—27題。
(15分)
①生命,對每個人都是鐵面無私的。
那么,一個人可以活兩次,不是很可笑嗎?
②其實不是。
③我不妨舉兩個例子。
生長在17世紀的英國人威仁爵士,他原來是格里漢學院與牛津大學的天文學教授。
但他在四十八歲那年,突然異想天開,他要改變自己的職業,開始過另外一種陌生的生活,從事一個新的創造性事業。
于是他把自己的后半輩子獻給了城市建設。
他在后半生的四十年中,一共建造了五十三座教堂與坐堂,單單倫敦的保羅座堂就使他名垂千古。
稱譽他的人都說,威仁爵士活了兩次。
④中國唐代詩人溫庭筠年輕時放蕩不羈,出入于歌樓妓館,“能逐弦吹之聲,為側艷之詞”,為當時士大夫所不齒。
他人到中年之后,一改舊習,先后任方城尉與國子監助教,治理地方,頗有政績;為人師表,作風嚴謹。
連他昔日的朋友都說溫庭筠完全變了一個人。
⑤威仁改變職業,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另一項成就;溫庭筠再塑人生,從風流才子變成了誨人不倦的老師。
對他們來說,不是等于活了兩次嗎?
⑥在這個意義上說,一個人活了三次,甚至四次都是可以做到的。
美國博士史威原來研究宗教,是神學院博士,他后來改學音樂,成為音樂學院博士,又成了當時最杰出的風琴師之一。
他中年之后,舍棄舒適的物質生活,去毒蛇猛獸出沒的蠻荒野林之中考察。
經過多年研究,終于成為一個優秀的醫學博士。
⑦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充實,我們不妨在某一領域取得成就之后,改變一下自己的愛好,把其他方面的潛能表現出來,讓生命之舟駛向另一個成功的彼岸。
由些可見,在生命的過程中要為自己另創新路,開拓新的人生境界。
這對于充滿活力的年輕人來說,尤其必要。
⑧有一位先哲曾經說過:“當一扇門向你關閉之際,另一扇門將向你打開。”
23.請給選文擬一個合適的題目,寫在下面,并說明理由。
(3分)
24.找出選文的中心論點,寫在下面。
(3分)
25.選文主要采用了哪種論證方法?有什什么么作用?(4分)
26.選文第⑧段有什么作用?(2分)
27.讀完選文,你覺得自己有什么潛能可以開發?談談你將如何開發它。
(3分)
下面還有。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求10篇議論文閱讀題、初中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