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著名愛國華僑領袖、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集美社(今福建廈門集美區)人。
1913年,回家鄉集美先后創辦了集美小學、集美中學、師范、水產、航海、商科、農林等校(統稱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
廈門大學、集美學村各校師生都尊稱其為“校主”。
1949年,應**主席的邀請回國參加政協籌備會。
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等職。
曾被**稱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1990年3月11日,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把一顆編號為2963的小行星命名為“陳嘉庚星”。
成長于鄭成功抗清復明故壘的陳嘉庚一生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晚年的陳嘉庚,請人在鰲園刻錄“臺灣省全圖”,念念不忘國家統一。
成就
興辦教育。
陳嘉庚傾資興學重點,一是集美學校,二是廈門大學,三是新加坡華僑學校。
即立志興辦集美學校,從小學到中學及各類專業院校,學校規模之大,師生人數之多為全國之冠。
與此同時,陳嘉庚在新加坡又先后積極資助與創辦六所華僑華文學校,開創了華僑在海外辦學新風。
1919年,陳嘉庚公司進一步發展,企業資產總值約達400萬元左右,便雄心勃勃地回國籌辦全國第一家僑辦大學--廈門大學。
為做表率,他帶頭認捐400萬銀元。
其認捐數額正好與其當時全部資產總值相當。
陳嘉庚在愛國興學方面用錢氣魄之大,目光之遠,舉世罕見。
1913年,陳嘉庚在家鄉泉州府同安縣集美創辦小學,以后陸續辦起師范、中學、水產、航海、商業、農林等校共十所;另設幼稚園、醫院、圖書館、科學館、教育推廣部,統稱“集美學校”;此外,資助閩省各地中小學70余所,并提供辦學方面的指導。
1923年孫中山大元帥大本營批準“承認集美為中國永久和平學村”,“集美學村”之名就是由此而來。
規模這樣宏大,體系這樣完整的“學校”,全國還找不到第二個。
橡膠大王
當橡膠第一次從巴西移植到馬來西亞,陳嘉庚即用2000元購了種子,播種在菠蘿園中,進而大面積種植,到1925年,他已擁有橡膠園1.5萬英畝,成為華僑中最大橡膠墾殖者之一。
之后他開辦橡膠制品廠,生產橡膠鞋、輪胎和日用品。
鼎盛時期(1925年)營業范圍遠及五大洲,雇傭職工達3萬余人,資產達1200萬元(新幣,約值黃金百萬兩)。
陳嘉庚首創橡膠制品大規模生產,促進了僑居地民族工業的發展;他開辟了橡膠制品和其他制品直接輸出的國際市場,在華僑中第一個打破英國壟斷資本的壟斷局面;他還培養了成千上萬的企業家和技術人才。
支援抗戰
1937年10月,陳嘉庚發起成立“馬來亞新加坡華僑籌賑祖國傷兵難民大會委員會”,任主席,得到了大力支持和廣泛響應。
1939年,陳嘉庚應國內之請代為招募3200余位華僑機工(汽車司機及修理工)回國服務,在新開辟的滇緬公路上搶運中國抗戰急需的戰略物資。
1940年,陳嘉庚組織南洋華僑回國慰勞團歷訪重慶、延安等地。
他據實發表關于延安觀感的演講,盛贊陜甘寧邊區的新氣象。
通過對國共兩黨轄區的訪問,陳嘉庚認為“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擴展資料:
人物影響
陳嘉庚先生被**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愛國老人。
他的事跡全球傳揚,他的精神歷久彌新。
陳嘉庚先生一生愛國、一生創業、一生興學,他的實踐和精神形成了獨特而又豐富的嘉庚精神,其核心是愛國主義。
陳嘉庚先生和**的不解之緣。
首訪延安:****是中國人民的救星
1940年,正值國難當頭,抗日戰爭轉入艱難的相持階段。
為了支援祖國人民打敗日本侵略者,作為南僑總會主席的陳嘉庚,受僑眾重托,在南洋組團回國慰勞前方將士,并考察祖國各地的實情。
同年3月,陳嘉庚一行首先來到重慶,會見了**及國民黨的文武官員,并相機在重慶考察了一個多月。
使陳嘉庚深感失望的是,在國民黨統治下的重慶。
“所聞不外是官吏營業,機關濫設,特務橫行,民不聊生;所見長衣馬褂,脂粉旗袍,燈紅酒綠,車馬如龍;倡‘新生活’而污穢滿目;夸‘民主’而鉗制輿論;談‘抗日’而銷售敵貨”。
他在重慶實地考察的結果,“絕無一項稍感滿意,與抗戰艱難時際不甚適合耳”。
更為嚴重的是,“那些國民**要員都是身居國家要職,但都假公行私,貪污舞弊,生活奢華。
那些人都是四五十歲,既不能做好事,又不會早死,他們至少還要尸位二三十年,中國的救星不知在哪里,即使出世了,或者還在學校讀書,恐怕還須三十幾年才能出來擔當國家大事,國家前途深感憂慮”。
對國家前途的憂慮像一塊大石頭壓在陳嘉庚的心中,沉甸甸的。
正當此時,**從陜北拍來電報,盛情邀請陳嘉庚訪問延安。
此前,陳嘉庚已有意訪問延安,不過他對延安知之甚少,所聞謠言則甚多。
因此,他是抱著“重慶蔣方既無可挽回,但未知延安方面如何”的復雜心情,決心前往探明真相,才不負南僑之重托。
一路上,他沖破國民黨當局的重重阻撓,直到5月底,終于到達了中共中央和八路軍總部所在地延安。
陳嘉庚在延安實地考察了8天,與**、**等中共領導人和延安各界人士、華僑學生分別見面,自由交談。
同時,還深入考察了延安城區、學校、工廠和商店。
考察結果是“喜慰莫可言喻,如撥云霧見青天”。
延安在中國**、**領導下,“耳聞目睹各事實,見其勤勞誠樸,忠勇奉公,務以利國福民為前提,并實行民主化,在收復區諸鄉村推廣實施,與民眾辛苦協作,同仇敵愾,奠勝利維新之基礎。
余觀感之余,衷心無限興奮,夢寐神馳,為我大中華民族慶祝也”,“前此憂慮建國未有其人,茲始覺悟其人乃素蒙惡名**人物”。
陳嘉庚在延安看到了抗戰的前途和祖國的希望,心中憂慮一掃而光,壓在胸中的大石頭從此落了地,心情也愉快多了。
他從延安歸來后,高興地對好友馬來西亞愛國僑領莊明理說:“我未訪延安前對中國前途甚為悲觀。
以為救星尚未出世,或還在學校讀書。
其實此人已經四五十歲了,而且已做了許多大事,此人現在正在延安,他就是**。”
陳嘉庚的延安之行,是他一生政治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
他從感性到理性,從樸實、直觀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立場出發,將重慶與延安,國民黨與**,**與**,做了一番實實在在的比較之后,就義無反顧地將自己的擁護對象確定為后者,并從此與**結下了風雨同舟的不解之緣。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陳嘉庚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陳嘉庚心目中的**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求關于陳嘉庚的生平簡介、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