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篇文章都彌漫著自然的景物與氣息,不同的季節。
郁達夫對秋的衷情在《故都的秋》里可謂是情透紙背。
《故都的秋》更是以一曲悲涼的頌歌而成為現代散文創作中的經典之作。
《故都的秋》是清、靜、悲涼之秋。
翻開《故都的秋》,秋風、秋雨、寒蟬、落蕊撲面而來;悲秋與贊秋也撲面而來。
易森說“郁達夫的作品是一幢殘缺而唯美的建筑”。
唯美,在故都的秋中隨處可見:“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罷,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
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象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
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
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
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
而殘缺則是處處流露在作品中的落寞、無奈與悲涼,甚至在作品的結尾:“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在作家直抒胸臆的文字間,我們卻依然感受到了作家“感時花濺淚”的悲涼。
從此,秋永遠地與郁達夫連接在了一起。
《江南的冬景》是閑適、溫情之冬在《北平的四季》與《江南的冬景》中作者對冬景著墨最多的一是冬日的閑適;一是冬日的溫情。
《江南的冬景》中說:“說起了寒郊的散步,實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給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種特異的恩惠。
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長的人,是終他的一生,也決不會有享受這一種清福的機會的”。
“到了冬天,不時也會下著微雨,而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種說不出的悠閑境界。
……在這幅冬日農村的圖上,再灑上一層細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層淡得幾不成墨的背景,你說還夠不夠悠閑?若再要點些景致進去,則門前可以泊一只烏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幾個喧嘩的酒客,天垂暮了,還可以加一味紅黃,在茅屋窗中畫上一圈暗示著燈光的月暈。
人到了這一境界,自然會胸襟灑脫起來,終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問了。
……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到了這里,我們才豁然明白:作者迷戀于江南冬景的,是因為可以“得失俱亡、死生不問”!是可以拋開塵世的孤獨苦悶而終于可以閑適開懷!希望可以幫到樓主~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江南的冬景》《故都的秋》比較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