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帖發不了那么多字,就一帖接一帖發
1。
《孔子語錄》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貢問曰:“孔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文’也。”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
擇其善者而從之,豈不善者而改之。”
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
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對中華
民族思想文化的形成有深遠的影響。
孔子曾在魯國做官,后來帶領學生周游列國,一生主要
從事著述和講學,留下了許多富有啟發性、閃爍著智慧光芒的至理名言。
空子的思想言行主要記載在《論語》一書里。
這本書是中國古代語錄
體散文的典范作品。
解讀
這六則語錄主要體現了孔子對學習態度和方法的見解,言簡意賅,至今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這些論述含意深刻,富有哲理性,兩千多年來
一直是鞭策人們學習進取的格言警句。
分層賞析
《論語》中關于學習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鑒。
這些思想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關于學習的態度。
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鍵。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
也》)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
孔子贊揚的顏淵就有這種發憤好學的樂觀精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
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雍也》)其次,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
(《述而》)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
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
第三,專心致志,知難而進。
孔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里仁》)讀書的人要立
志于追求道義、真理,要專心致志,不要為 世俗所累。
同時,他還認為追求學問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要敢于知難而進,“力不足者,中道而廢
,今女畫。”(《雍也》)針對冉求在學習問題上認為自己能力不夠的思想,孔子認為所謂能力不夠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來,你現在以
能力不夠劃地自限,實際上是沒有堅持到底的緣故。
在這里孔子勉勵冉求要知難而進,只有這樣才能得道。
事實上孔子自己就是“發憤忘食,
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人(《述而》)。
第四,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述而》)這說明學無常師,作為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同時,孔子提倡和贊揚“敏而好學,不
恥下問”的學習精神,“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體現了孔子嚴謹的治學態度。
其二,關于學習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最著名的莫過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溫故而
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于實踐。
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
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鉆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
另外,孔子還非常重
視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對一知半解,淺嘗輒止。
其三,關于學習的內容。
孔子主張學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
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這就是“文,行,忠,信”
(《述而》)。
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忠誠篤厚,堅守信約。
這四項內容對于自己和別人都具有重要意義。
孔子在重視博學的同時,也強調
學習要抓根本的東西,孔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這里孔子在回答子
貢的問題時,說明自己的“多學”是相對的,在多學的基礎上,我是用一個道理來貫穿自己的學說的,這個道理就是學習的根本,學習重在抓
住根本。
這里孔子間接地說明了博與精的關系,值得借鑒。
其四,關于學習的目的。
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于“學以致用”。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
,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也就是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
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么用處呢?又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述而》)
也就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
由此
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于死記書本,而在于應用,在于實踐,在于“舉一反三”地靈活運用知識。
關于這一思想,在孔子的學生子夏的思想
中也表現出來。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子路》)也就是說當官時有余力就應該學習,學習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
這一思
想實質上也體現了學與用的關系,要想當好官必須學習,學習的目的應是更好地當官,體現了學習與應用的關系,也體現了孔子辦私學的目的
,即通過教育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讓他們直接登上政治舞臺或作教師培養政治人才,當然在孔子看來,學習的目的也在于對道義、真理的追
求,“士志于道”,“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
2。
《魚欲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
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
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惡有甚于死者。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
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作者
孟子(前372-前289),名軻,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說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學說,對后世影響很大。
孟子的散文以
雄辯著稱,善于運用比喻、排比等手法,氣勢宏大,層層逼進,說理透辟。
解讀
在這篇文章里,孟子闡述了“舍生取義”的主張,批判了見利忘義的行為。
生命誠然可貴,而高尚的道德行為是更為重要、更寶貴的,當“生
”和“義”不能兼得時,應該有舍生取義的犧牲精神。
賞析
孟子主張人性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理智
”。
本文從這種理論出發,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舍生取義的主張。
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重就會做出不
義的事來,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身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
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3。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中,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
作者也是孟子,選自《孟子。
告子下》,題目為編者所加。
解讀
這篇文章論述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人生哲理。
中心
文章的中心論點是:惡劣的環境能激發人的潛能,使人取得生存和發展:優裕的環境能消磨人的意志,導致人的頹廢和墮落。
賞析
一章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
孟子認為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所以說“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亂其所為”,有了這樣的磨練
,才能“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他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慮,而
后作”的觀點,這樣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觀條件都說到了。
短文再由個人說到國家,提出“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的論斷。
這是針對國君說的,意思是,如果沒有執法嚴格、直言敢諫的臣子,國君就會胡作非為;如果沒有鄰國的侵擾,國君就會耽于安樂。
由此自然導出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4。
《曹劌論戰》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
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遂入見。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
戰于長勺。
公將鼓之。
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
公將馳之。
劌曰:“未可。”下,視其轍,
登,軾而望之,劌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吾視其轍亂,
望其旗靡,故逐之。”
作者
選自《左傳》,作者相傳是與孔子同時代的魯國盲人史官左丘明。
《左傳》內容豐富,是一部很有文學價值的歷史散文集,對復雜的政治事件
和戰爭的描寫尤其簡潔生動,表現出作者高超的語言藝術才華。
解讀
本文在寫作上的一個最大特點,是將重心放在“論戰”方面,對操劌論戰的部分詳寫,而戰爭場面略寫。
全篇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賞析
文意在表現曹劌的“遠謀”,故緊緊圍繞“論戰”來選取材料。
第一段通過曹劌與魯莊公的對話,強調人心向背是取決于戰爭勝負的首要條件
,突出了曹劌“取信于民”的戰略思想;第二段簡述曹劌指揮魯軍進行反攻、追擊和最后取得勝利的過程,顯示曹劌的軍事指揮才能,為下文
分析取勝原因作伏筆;第三段論述取勝的原因,突出曹劌善于抓住戰機,謹慎而又果斷的戰術思想。
全文敘事清楚,詳略得當,人物對話準確
生動,要言不煩,是《左傳》中膾炙人口的名篇。
5《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
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
,齊國之美麗者也。
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
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
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
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
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
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作者:西漢時候劉向重新編校,定名為《戰國策》 。
解讀
這篇文章寫的是戰國時齊國的國相鄒忌巧妙地勸說齊威王納諫的故事,具有濃厚的寓言性質和故事性。
文章成功地刻畫了見微知著、善于諷諫
的鄒忌和從善如流、銳意改革的齊威王兩人的形象,其他幾個次要任務雖然都只寥寥幾筆,但也都寫得十分傳神。
賞析
這一主題思想顯然是《戰國策》的作者總結了封建社會初期統治階級在政權的得失方面的經驗教訓而得出的結論。
從文章的思想性看,值得肯
定的地方正在于此。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以表達這一主題思想的藝術手法。
過去有人認為這篇文章的寫作方法是現實主義的,我不大同意
我以為,毋寧說它近于浪漫主義還更為確切些。
因為文章本身固然對齊威王君臣不無美化之處,但也反映了作者對新興的封建統治階級寄以
希望,這才用齊威王和鄒忌作為納諫和敢言的典型人物,并把他們理想化了。
這就是文章之所以用浪漫主義表現方法的思想基礎。
6《出師表》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
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
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
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
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
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
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付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
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
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 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謀
,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云。
作者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國時期著名軍事家、政治家,
解讀
全文結構嚴謹,思路清晰。
文章風格樸素簡練,不事浮華,情真意切,一字一句都發自肺腑,流露出真摯的忠君愛國之心,十分感人,千百年
來打動過無數志士仁人。
賞析
諸葛亮這篇表文歷來受到人們的高度贊揚,被視為表中的代表作。
劉勰曾把它跟孔融的《薦禰衡表》相提并論,說“至于文舉(孔融,字文舉
)之薦禰衡,氣揚采飛;孔明之辭后主,志盡文暢。
雖華實異旨,并一時之英也。”陸游在《書憤》中寫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
堪伯仲間?”文天祥的《正氣歌》亦云:“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感人之深,于此可見。
7《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漁人甚異之。
復前行,
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
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具答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數日,辭
去。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
未果,尋病終。
后遂無問津者。
作者
陶淵明(365-427),又名潛,字元亮,東晉著名作家,同時也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
解讀
這是一篇描寫美麗幻想的優美作品。
文章語言洗煉優美,敘事委婉曲折,寫景狀物名明麗生動,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賞析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閑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樸自然的化外世界。
在那兒,一切都是那么單純,那么美
好。
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沒有勾心斗角。
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誠懇
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中已隱約透露了消息:原來歸根結蒂,是因為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
上為私利互相攻伐的統治集團。
這個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
的。
作者的簡凈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
過大同社會的構想,藝術地展現了大同社會的風貌,是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托。
文章的結構也頗有巧妙之處。
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魚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故事。
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
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
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
相反,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
縹緲間”,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
“不足為外人道也”及漁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
世界退回到現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
文末南陽劉子驥規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窮之趣。
8《三峽》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絕山獻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作者
酈道元(?-527),字善長。
解讀
全文綜合運用比喻、襯托、對偶等多種手法,寫得層次清晰,情景交融。
文章以引用哀婉動人的漁歌結束,給人回味無窮之感。
賞析
這篇短文富有詩情畫意,意味雋永。
應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的語言,深入作品的意境,涵詠體會,獲得美的享受。
這一環節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
的想像力,讓學生把想像中的三峽風光用語言描述出來,可以在課文的基礎上作擴展聯想,而不要把重點放在文言詞匯的講解上。
三、引導學
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對三峽的描寫比較客觀,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沒有用語言直接表述出來。
但是我們從文章的字里行間可以體會得到
作者的欣賞之情,他寫出了三峽獨特的美。
有關資料一、酈道元生平道元,字善長,初襲爵永寧侯,例降為伯。
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執法清刻
,自太傅掾引為書侍御史。
彪為仆射李沖所奏,道元以屬官坐免。
景明中,為冀州鎮東府長史。
刺史于勁,順皇后父也。
西討關中,亦不至州
,道元行事三年。
為政嚴酷,吏人畏之,奸盜逃于他境。
后試守魯陽郡,道元表立黌序,崇勸學教。
詔曰:“魯陽本以蠻人,不立大學。
今可
聽之,以成良守文翁之化。”道元在郡,山蠻伏其威名,不敢為寇。
延昌中,為東荊州刺史,威猛為政,如在冀州。
蠻人指闕訟其刻峻,請前
刺史寇祖禮。
及以遣戍兵七十人送道元還京,二人并坐免官。
后為河南尹。
明帝以沃野、懷朔、薄骨律、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御夷諸鎮
并改為州,其郡、縣、戍名,令準古城邑。
詔道元持節兼黃門侍郎,馳驛與大都督李崇籌宜置立,裁減去留。
會諸鎮叛,不果而還。
孝昌初,
梁遣將攻揚州,刺史元法僧又于彭城反叛。
詔道元持節,兼侍中、攝行臺尚書,節度諸軍,依仆射李平故事。
梁軍至渦陽,敗退。
道元追討,
多有斬獲。
后除御史中尉。
道元素有嚴猛之稱,權豪始頗憚之。
而不能有所糾正,聲望更損。
司州牧、汝南王悅嬖近左右丘念,常與臥起。
及
選州官,多由于念。
念常匿悅第,時還其家,道元密訪知,收念付獄。
悅啟靈太后,請全念身,有敕赦之。
道元遂盡其命,因以劾悅。
時雍州
刺史蕭寶反狀稍露,侍中、城陽王徽素忌道元,因諷朝廷,遣為關右大使。
寶慮道元圖己,遣其行臺郎中郭子帙圍道元于陰盤驛亭。
亭在岡上
,常食岡下之井。
既被圍,穿井十余丈不得水。
水盡力屈,賊遂逾墻而入。
道元與其弟道(闕)二子俱被害。
道元目叱賊,厲聲而死。
寶猶遣
斂其父子,殯于長安城東。
事平,喪還,贈吏部尚書、冀州刺史、安定縣男。
道元好學,歷覽奇書,撰注《水經》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又為《七聘》及諸文皆行于世。
然兄弟不能篤睦,又多嫌忌,時論薄之。
(《北史》卷二十七)
9《雜說》(四)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見外,且欲與常馬等不
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學家。
解讀
全文短小精悍,議論犀利,筆力雄健酣暢,內容發人深思,是魯迅先生所說的“投槍”、“匕首”式的佳作。
賞析
本文題從通行古文選本。
全文采用“托物寓意”手法,以千里馬與伯樂的關系,揭示深刻社會問題。
說乃一種文體。
10《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
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作者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晚年與白居易交好,并稱“劉白”。
解讀
本文只有八十一個字,淺顯易懂而又立意深刻。
賞析
一、(1—3句):
《陋室銘》即開篇以山水起興,引入正題,既顯得出手不凡,也為以后的陋室歌功頌德埋下了伏筆。
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淺,只要
有了仙龍就可以出名,那么居處雖然簡陋,卻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說陋室因為有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存在當然也能出名,聲名遠
播,刻金石以記之。
山水的平凡因仙龍而生靈秀,那么陋室當然也可借道德品質高尚之士播灑芬芳。
此種借力打力之技,實為絕妙,也可謂作
者匠心獨具。
特別是以仙龍點睛山水,構思奇妙。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龍入題,作者筆鋒一轉,直接切入了主題,看似有些突
兀,但回頭一看,卻又渾然一體,因為上面的對比句恰好為這句的引論鋪下了基礎。
在此點看出,作者寫此隨筆是經過反復思考的,絕不是一時的靈感沖動。
絕句可以是靈光乍現,而連接無暇卻是平時的功底積累與反復推敲了
參考資料:有些是從《初中生必背古詩文50篇》整理出來的,有些是從網上整理出來的。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初中生必背古詩50首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