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自身修養 提升個人素質
承擔起家庭和社會責任
修養是一個人一生不斷進行自我認識、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好壞與我們每個人的人生成長進步有著密切的關系。
因此,修養對于我們每個人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孟子曾說過,在歷史上擔當“大任”起過作用的人物,都經過一個艱苦的鍛煉過程,這就是“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同志在《論**員的修養》一文中也曾說過:我們應該把自己看作是需要而且可能改造的。
不要把自己看作是不變的、完美的、神圣的,不需要改造的、不可能改造的。
我們提出在社會斗爭中改造自己的任務,這不是侮辱自己,而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的要求。
對此,今天,我想以一個同事的身份與大家交流怎樣做一名合格的特巡警隊員。
一、人生之始,首要立志
孟子云:“士貴立志,志不立則無成”。
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說:“志氣立,則眾志成城”。
“志”包含了志向和精神雙重含義。
人有了志,一切行動就會滿懷激情,且能持之以恒;人若無志,就會碌碌無為,最終一事無成。
我認為,人可以也應該立志,可以追求社會大眾眼中那種功成名就的卓越,但更要清楚地認識到,它不是成功人生的唯一標準。
健全的心智,健康的生活,家庭和社會的和諧,需要我們成熟而理智地給人生的價值做全面的、合乎情理的估量和評定。
我們應該使自己活得明白而快樂。
立志做事首講 “踏實”,不圖虛名。
“圖虛名,招實禍”。
有個成語叫“名韁利鎖”,細細品味,給人很多啟迪。
“韁”,就是韁繩。
為名所累,名就成了束縛和牽動人的一條繩子。
我們做事,關鍵要看所做工作是否有利于隊伍建設的發展進步、是否有利于隊伍戰斗力的提高、能不能做到群眾利益無小事,全心全意為人民。
總之,作為一名特巡警隊員,要立志做策馬奮蹄的實干家,萬不可做得過且過的撞鐘僧。
立志做事還要“用心”,戒除浮躁。
古人曰:“不患無策,只怕無心”。
對我們每一個隊員而言,這個心就是對組織和人民的事業心,對支隊工作的責任心。
現在我們有些隊員在貫徹指示上有偏差,有些事情貫徹落實不好。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認為,除去認識和思維方式上的問題外,還有一個就是工作作風上的問題——浮躁。
如何戒除浮躁?那就是要從三個方面下功夫。
第一個方面就是心要靜,這個靜是寧靜的“靜”。
做到“心靜”,才能耐得住寂寞,不受干擾;才能潛下心來,專心致志干事業。
第二個方面是心要凈,這個是干凈的“凈”。
心里干凈透亮了,思想就會純潔,手腳也會干凈,就不會為出名掛號玩花招。
第三個方面是心要敬,敬業的“敬”。
“事必作于實,業須成于敬”。
什么是敬業精神?那就是對工作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
作為支隊的一員如果沒有腳踏實地的敬業精神,他的工作作風不會實、標準不會高、干勁不會大、責任心不會強,干工作就必然提不起精神來,別說解決問題,就是沒有問題可能也會鬧出問題來。
立志做事再要“重行”,關注細節。
作一名支隊的一員,要想事、謀事、干事。
要嚴謹細致地開展工作,關注細節抓質量。
細節意味著質量,沒有細節就沒有質量。
對我們特巡警隊員來說,關注細節就是追求卓越,追求精細,這要求我們把每一個班值好,把每一組訓練動作做好,把每一次勤務辦好,把組織交辦的每一項工作干好。
二、立身為人,注重操守
如何為人?做一個什么樣的人?看似一門藝術,實質則是一個根本問題。
**同志講:“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這都是我們做人的目標,那么具體實踐過程中我們應當怎么去做?我想起碼有六個字是要做到的:“簡單”、“誠實”、“謙虛”。
立身為人要心“正”,做一個“簡單”的人。
“人”字只有兩畫,一目了然,特別具有象形效果。
“人”字首先告訴我們,做人要立直了。
一個直立的人,橫看豎看,左看右看,簡簡單單,清清爽爽。
要做“簡單”的人,這不是幼稚,不是退縮,更不是傻:“簡單”的實質是“真實”,不世故、不虛偽、不自欺欺人。
做到“真實”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不要做“兩面人”。
“敢敲當面鑼,不打背后鼓”,積極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自省以利修煉品德,指正以利他人進步。
立身為人要心“誠”,做一個“誠實”的人。
誠:真心實意;實:實實在在。
“誠實”是社會的基石,也是個人價值實現的基礎。
人類社會之所以能夠組成并生存、發展下去,誠實守信就是其中的重要“黏合劑”。
我國歷來講究“誠信”二字,因為只有誠實,才能讓你在社會上立足,在眾人中立威。
作為支隊的一員,做一個誠實的人,首要的是向組織講真話、報實情,這不僅是一個工作作風問題,而且是一個思想品德問題,是對組織忠誠不忠誠,對支隊建設負責不負責的問題。
我們理解大家偶爾犯錯誤,但決不允許你們辦壞事、說假話。
立身為人要心“平”,做一個“謙虛”的人。
古人講:“要虛懷若谷”、“謙受益、滿招損”。
一個人一旦有了驕狂的態度,就容易招人非議,與別人之間形成一道屏障。
因此,我們要始終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始終抱定一棵“平常心”不放松,始終把自己擺在一個恰當的位置,低調做人,高風格做事,平易近人,這樣才能把人民群眾團結起來,完成好各項任務。
總之,立身做人就要做到心胸寬闊、心地善良、心態良好。
那么,結合我們的身份具體應當怎樣做呢?古人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個人認為真正做一名合格的特巡警隊員,還須“以勤為鏡”。
一是勤于學習。
“立身百行,以學為基”。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首先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活到老學到老,利用休息時間、利用工作之余,切實做到工作學習兩不誤;其次要會學習,要有方法,學習要有針對性,更要有時效性,切實做到學以致用;最后要堅持學,持之以恒,不浮躁,在學習中努力增長自己的才干。
“學而不思則罔”,一個人僅僅學習而不思考,那將等于什么也沒有學到。
思考是一種能力,要根據掌握的第一手資料,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按照正確的方法進行加工,去粕留精,轉化為自己的東西。
工作中不會一帆風順,難免會遇到困難與挫折,這時要正確認清形勢,把握好大局,妥善處理好矛盾。
二是勤于實干。
天道酬勤。
業績是干出來的,能力也是干出來的。
稟賦與生俱來,而能力靠后天積淀,人只有沉浸在“干”的沃土里,能力才能逐步增強。
要成為一個有作為的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基本的途徑就是實踐,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干”。
不論在什么崗位,做什么工作,實干是成長發展的基調和主線。
干的過程是成績不斷積累、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是不斷匡正自己的道德行為,不斷抵制浮華誘惑的過程,也是克服自滿實現自我超越的過程。
面對機遇與挑戰,我們要崇尚實干,做一個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
干出了成績,每一次的成功都為自己增添自信;每一次得到大家認可,都會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每一次受到組織肯定,都會更加堅定人生努力方向和價值定位。
三是勤于自省。
老子曾以“七善” 來規勸人們加強自身修養,注重自我完善。
這七善就是“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事善能,正善治,動善時”。
“居善地”就是安居自己應處的地位。
說通俗一點,就是“呆在自己應該呆的地方”。
哪里是自己應該呆的地方呢?這很難一概而論,關鍵看自己的才能是否與這個位置相稱,自己的價值觀、個性是否與這個團隊相容。
如果站錯了位置,肯定地位不牢,甚至會有危險。
站位是否恰當,不完全取決于才能。
姜子牙的才能足以勝任宰相,在商紂王手下卻連一個小官也當不好,只好溜之大吉;而有些人才能平平、貪贓枉法,卻能在很高的位置上如魚得水。
這是價值觀是否相容的問題。
個人價值觀與團隊價值觀的相容性,是我們在選擇人生站位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應該注意:如果一個才能平平的人能夠如魚得水的話,這個團隊的前景不容樂觀。
姜子牙逃離商朝,陶淵明隱居田園,因為他們知道那不是自己應該呆的地方。
這都是“居善地”的典型例證,值得我們借鑒。
安居自己應處的地位,絕不是固步自封。
人應該努力學習,提升自己的才能,以便勝任更重要的工作。
一個人滿足于已知的知識,讓大好年華在平庸中度過,那并不是真正安居自己應處的地位。
古時有一位官員,早年為國王立過功,但此后十多年未獲升遷。
一些原來職位比他低的人,漸漸地成了他的上級。
這位官員對自己的境遇很不滿意,一天,他向國王抱怨說:“您用人好比堆柴草,總是把后來的放在上面,把壓在下面的人全忘了。”國王說:“并不是我把你給忘了,我是不敢荒廢公事啊!天下日新月異,每天都會產生新事物,發生新問題,需要新的知識來履行職責。
所以,我只能錄用具備這些新知識的人才。
你呢,每天按部就班地工作,悠哉猶哉地過日子,何曾在學習上用過一點心?人不能沒有學問,也不能不長學問啊!聽了你剛才講的話,我覺得你近來更沒有學問了!”這位官員慚容滿面,不禁低下了頭。
這位官員不愿被壓在別人下面,卻不努力讓自己的才能處在別人上面,正好是“居善地”的反面典型。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寫一篇文章:題目“怎樣做好一名特巡警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