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譯
最好能鏟去君山,讓湘水暢快地四處流淌。
這巴陵浩浩蕩蕩的江水啊,仿佛都變成了美酒,醉殺了整個洞庭湖地區,你看那滿山的紅葉,不就是洞庭之秋醉后的容顏嗎!
講解
這三首詩寫于公元759年秋天。
這年春天,李白在流放夜郎的途中,行至巫山,幸遇大赦放還。
不久,李白出游湖南,在岳州遇到了由刑部侍郎貶官去嶺南的族叔李曄,于是二人同游洞庭湖。
李白寫了三首紀游詩,三首均可獨立成章,其第三首構思奇特,想象無比瑰麗,遂成為抒情名篇。
大家都知道李白嗜酒,且酒后往往詩興更濃,所以有“斗酒詩百篇”之說。
這首詩就是一種帶著醉意的狂放想象,一種靈感突發的神來之筆,其大膽瑰麗的構思正是李白浪漫主義風格最典型的表現。
有些人在解釋這首詩的時候,往往把前兩句與后兩句割裂開來,結果破壞了李白藝術構思的統一性和完整性,也就破壞了全詩的和諧之美。
比如說,一種解釋是先講后兩句,說李白由于在巴陵喝了許多酒,結果醉倒在秋天的洞庭湖邊了。
那么前兩句呢,就是李白醉后的胡言。
你看,這樣一解釋,原詩的美感豈不是蕩然無存了嗎?因此,這實在是一種非常糟糕的解釋。
還有一種解釋是硬要把前兩句與“政治思想”掛上鉤,說君山擋住了湘水,就好像是他人生道路上的障礙,破壞了他的遠大前程,所以他要“鏟卻君山”,抒發心中的不平之氣。
但是這樣一講,與下文又連不起來了,文氣被隔斷了。
于是只好轉個彎解釋說:實際上君山是鏟不掉的,那就只好拿“杜康”來解憂,喝它個一醉方休了。
這種解釋給人的感覺是不自然的,很可能是強加于李白的。
現在我在“今譯”中的解釋,依據的是我讀書時錢仲聯教授的分析,我覺得他這樣講非常精彩。
到底如何,同學們可以自己作出判斷。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其三)》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