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讀過馮友蘭的《人生境界》,我知道了一個人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即構成他的人生境界。
“覺解”就是了解(理解)、自覺(覺悟)的意思,可以具體理解為一個人對自己與社會、宇宙的關系以及對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義的覺悟與理解。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覺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對于他們也就各有不同的意義。
每個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與其他任何個人的都不完全相同。”我想就像達爾文,小時候看昆蟲是順著本能在做事,對他所做的事并無覺解,屬于自然境界;后來他成為生物學家后,是在為社會利益進行觀察和研究,屬于道德境界。
我還想到那則作文素材:有人問三個泥水匠在干什么,一個答道“在砌磚”,第二個答道“在掙錢”,第三個答道“在建造一幢漂亮的大樓”。
后來,第三個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專家。
第一個泥水匠屬于自然境界,第二個泥水匠屬于典型的功利境界,第三個泥水匠也屬于功利境界,但他的功利超出了一般的物欲。
正是應了“態度決定高度”那句話。
我不由想起了報上刊載的文章《山區放羊娃的人生》:有一記者前往某山區,碰到一個放羊娃,記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對話。
記者問:“你放羊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賣錢。”記者問:“賣了錢干什么?”放羊娃答:“娶老婆。”記者問:“娶了老婆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記者問:“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記者默然。
放羊娃娃由于生活在落后愚昧地區,對自己生活不覺解,作為一個少年最是多夢季節,但他卻仍是近乎處于自然境界,這也使我們感到治貧首先要治愚,理念(覺解程度)對于一個人的人生的作用是多么重要。
所有的這些,使我覺得:一個人的覺解程度決定著一個人的人生高度!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急需馮友蘭《人生境界》的讀后感或者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