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解釋 ①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窗外滿山的楊柳濃密蔥郁,在風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猶如海上的波浪。
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寫了漫山遍野綠意盎然,林間松濤陣陣、葉間微泛綠波的畫面,喻示著老人投身山林、為改造山溝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②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面臨享福與吃苦的抉擇,老農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吃苦,選擇了開辟山溝、改造山林的艱苦之路,因為他知道自己還有許多事沒有完成,這條山溝還需要他,需要他不斷地種樹綠化,因此他愿意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這山溝,將自己的生命都奉獻給這青山。
③是的,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黃土和綠樹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
黃土提供了綠樹成長所需的養料,而綠樹的根則扎緊、牽絆著黃土,使之不至于流失。
這正如老農與青山是息息相關、不可分離的。
這片青山養育了老農,而老農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創造了這片綠色的奇跡,作為對青山的回報。
其實人與自然又何嘗不是如此?
④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
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另一種東西”,表面上指的是老農創造的這片綠洲,事實上還包含著開辟山林、綠化家園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懷。
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這片綠洲,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
詞語理解
肆虐:任意殘殺或迫害。
文中指西伯利亞大風經常吹刮,給當地造成很大的破壞和損失。
盤踞:非法占據。
文中指經常受到干旱、霜凍、沙塵暴的迫害。
歸宿:人或事物的最終的著落。
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終結地。
勁挺:堅強有力地挺立著。
文中指在山洼、山腰里的楊樹、柳樹挺立著,生命力非常旺盛。
淤泥:河流、湖沼、水庫、池塘中沉積的泥沙。
文中指樹下堆積的泥土。
蕩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動。
文中指老人的院子里到處充滿著綠色,到處被植被所圍繞。
治理:管理,處理、整修。
領悟:領會的意思。
風雨同舟:在狂風暴雨中同乘一條船,一起與風雨搏斗。
比喻共同經歷患難。
山川共存:與山川融為一體。
日月同輝:日月的光芒交相輝映。
三番五次:形容次數很多,次數頻繁。
不緊不慢:形容心情平靜,行動從容。
閱讀感悟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文章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于后代。
文章層表現方式,將山溝里綠樹成蔭、枝繁葉茂、錯落有致的形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展示的還有老農為創造這片綠洲所付出的千辛萬苦,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老農的勇敢和所創造的巨大生態價值。
老人名叫代喜增,是一位勞動模范,直隸寶坻(今屬天津)人。
他出生在1899年,至今已有113歲了。
1937年進東北林區當伐木工人。
1948年冬季,一人完成六個人的伐木量。
1951年加入中國**。
后任鐵力林業局依吉密林場主任、鐵力林業局副主任。
是中共十大、十一大代表,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分段段意
第一段1自然段: 描寫了院子外面綠意濃濃的景觀和一幅喜人畫卷。
第二段2-5自然段: 寫老人改造山林及綠化山溝所面臨的困難以及所取得成績。
第三段6-7自然段: 寫“我”的感悟:青山是不會老的,點出文章中心意旨。
作者簡介
當代作家梁衡,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
歷任《內蒙古日報》記者、《光明日報》記者、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
是著名的新聞理論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論家。
現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中國記者協會全委會常務理事、人教版中小學教材總顧問。
曾榮獲全國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多種榮譽稱號。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學章回體小說《數理化通俗演義》,新聞三部曲《沒有新聞的角落》、《新聞綠葉的脈絡》、《新聞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與秋思》《只求新取出》《把欄桿拍遍》《名山大川感思錄》《人杰鬼雄》《當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庫——梁衡卷》。
過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傳統。
今年來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別是有關歷史名人的寫作,《覓渡,覓渡,渡何處?》等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人民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十五課預習怎么預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