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志摩,
就不能不知道志摩的康橋。
一篇《我所知道的康橋》在案前,今夜,我就只有康橋了。
此刻的我便是康橋唯一
的游容。
素 描
無論如何輾轉迂回,志摩終是屬于康橋的。
鐘情已是千年,相遇自是有緣。
一切先
有默契,不必多言。
該在的,不論是前生還是來世,它是始終都等在那里的。
就只這一
個康橋,單等這一個志摩去“發見”,去結一段緣。
不需要任何理由與契機。
一如禪詩所說:“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康橋,因為有了志摩,而
成就了它的靈性,徑自走入中國文學史燦爛的一頁。
志摩,又因為有了康橋,而找到精
神皈依與寄托。
第一段只用了一支炭素筆,就以線條勾勒出志摩與康橋之間幾乎具有某種宿命意味
的互屬關系。
語言平淺、意象單純,而志摩心中的意念卻溫和地隨著文字的節拍,不疾
不緩地淡淡點出。
版 畫
上前一步,即抵達你營造的“單獨”境界,這正是你智慧的靈光一閃,也需得以犀
利的心靈去撫觸。
僅以平靜客觀的態度和三個“你要發現”的排比句,就完成了一個人
生的大穎悟,這出自性靈的會心之見,悟透的人自有心領神會的一笑。
再如后文中“不
滿意的生活大都是自取的”“有幸福是永遠不離母親扶養的孩子,有健康是永遠接近自
然的人”,這種從眼前景物蕩開去,通過冥想的途徑,反映個人情思的格言警句式的哲
理短句,文中俯拾皆是,可圈可點。
恰如散置在夜空里的星星,讓人眼前一亮又一亮。
從中可窺志摩煉字煉句,想象比喻的功夫,已達圓熟境界。
若以版畫技法相擬,一刀一刀是刻在畫版上的,無法隨意涂改,沒有相當把握,怎
敢輕易下刀?也是最見畫家功力所在。
勿容置疑,志摩是屬于才華橫溢的那一路作家。
但臨到面對至愛的康橋,我們一向
自信的詩人憂心忡忡。
你說:“一個人要寫他最心愛的對象,不論是人是地,是多么使
他為難的一個工作?你怕,你怕描壞了它,你怕說過分惱了它,你怕說太謹慎辜負了它。”
這是多么動人的憂慮,又何嘗不是我們常人的經驗?最神圣鐘愛的事物,總是最不敢輕
易提及,唯恐褻瀆了它。
康橋,那是志摩心中千遍萬遍唱不盡的愛寵,是斷斷不肯對它做騷人墨客式的清論
高談、評頭論足。
你甚至已經斷言:“這回是寫不好的。”你的擔憂至少讓我明白了兩
層意思:愛是用血寫的詩;其次是,我相信,志摩將要盡全部心力、筆力之所能,畫一
個心中的康橋給我們的。
國 畫
隨志摩踏時光而行,步步有聲。
康河近了。
我聽到你的心跳。
我望著你的背影正一步一履朝自己心跳過的地方走去,
朝自己曾經的鞋聲走去,朝自己哭過的哭和笑過的笑走去了。
你輕輕嘆一口氣,自言自語:“這么快就離開那個春天這么遠了?”可不是嗎,那
一個特定的春天,成了你和康橋永恒的季節。
那些個不能釋懷的日子,成了你一生的感
動。
你也算是見過真山遠水的人,但你竟毫不遲疑地斷言:“我敢說,康河是全世界最
秀麗的一條水。”我縱有一百個質疑的理由,我不忍心給自己一個質疑的自由。
你此刻
的心情我想我知道。
此時的康河,已被偷換概念成你心中理想的象征。
你不是地理學家,你無需科學的
精密與嚴謹。
況且,誰又能不容許“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偏頗?你的執著,令每一個讀
到這的人不能不深深動容。
不是為康河之美,而是你炙人的癡情。
我能感覺得到你的血
在燒,在字里行間竄流。
志摩是實實在在愛瘋了康橋的。
隨即,你以中國畫常用的散點透視法,引導我從不同角度瀏覽康橋,交給我三幅傳
神寫意的中國水墨:
淡泊悠遠、田園情調的康河壩筑圖
堂皇典麗、氣象高華的學院建筑群
超凡脫俗,維妙維肖的克萊亞三環洞橋
第一幅:拜倫潭——果子園——星光下的水聲——近村晚鐘聲——河畔倦牛芻草聲。
神秘的層境尤需次第疊出,疊而不重。
星光、波光,鐘聲、水聲,人煙氣、生靈氣,筆
性和墨氣渾然天成。
不僅想象瑰麗,色彩繽紛,而且感覺奇特,極富視聽之美。
沒有玄
奇的意象,卻似有玄機伏筆,讓人產生無邊玄想。
不知不覺中已被志摩所釀制的神秘悠
遠的氣氛所覆蓋。
而志摩本身則完全進入物我合一,無人交感的渾然之境。
第二幅:志摩并不著意描繪學院建筑群,而以具有暗示性的墨意留白,提供給人想
象的空間和回味不盡的“意趣”。
以柯羅的田野畫和肖邦的小夜曲這些具有暗示意味的
形象與意境引起讀者聯想與共鳴。
遙想志摩當年置身其間,方帽黑袍,一卷在手,何等
愜意瀟灑,最是神采飛揚了。
景、人、情交融,才成最美的畫境。
第三幅:克萊亞三環洞橋,在志摩筆下,美得不夸張也不尖銳。
但志摩最是善用隱
詞的高手,一個“怯憐憐”,有聲有色有味,立時給一個平平凡凡的小橋注入了血脈與
精氣神兒。
文字的高度妙用,被志摩童話般的魔手耍活了。
小橋自有了她玲玲瓏瓏的風
韻,正是那種“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小家碧玉式的純凈與溫潤。
初初入眼并不奪人,需
得“凝神地看著,更凝神地看著”,這才品出她的脫俗之美。
如古人所說:“花好在顏
色,顏色人可效;花妙在精神,精神在莫造。”這份“精神”是要人穿過眼簾,用心去
感受的。
志摩在問:“看還有一絲屑的俗念沾滯不?”當然沒有了,也許真的沒有了,
也許單是沖著你那癡情,不容許自己再有了。
正如蓬頭垢面的清晨不宜欣賞女人一般,志摩是不樂意我在不適當的天時與氣候,
去賞壞了他的康橋的。
志摩的天性是唯美的,唯美的志摩正是叔本華所說“即使明天是世界末日,今晚仍
要在園中遍植玫瑰”的那種人。
志摩受不了康橋不夠完美。
在我有限的地理知識里,英國的冬天總是霧著一張臉,而志摩則說是“走極端”
“荒謬的壞”。
你用了一個歐化長句“逢著連綿的霧盲天你一定不遲疑地甘愿進地獄本
身去試試”把消化這句子的節奏放慢、時間拉長,感受力也加強了。
沒有人會再懷疑冬
游康橋將是怎樣愚蠢的選擇。
一個“盲”字用神了,語言在一瞬間活了過來,并擴大到
無限,具有一種超現實的情趣。
總還是那個詩人的志摩。
三幅畫畢,方興未艾,又信手拈來兩節小詩。
再次以樂器
的層次滋潤著我們的聽覺、視覺、嗅覺、觸覺的通感,就象在人心胸鋪展開兩方好平的
陽光,令人浸潤其間,享受一種不可言詮的溫柔的感動。
如果說“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
那么,康河的靈性則全在它脫俗的神性之美。
康橋也因此而有了它最動人的質地。
油 畫
只是浮光掠影的寫意水墨畫,對于至愛康橋的志摩來說,是不盡興的。
如果說第三
段是以中國畫的散點透視法畫了康橋的“線”,那么志摩在第四段則以西洋油畫的焦點
透視法,濃墨重彩地畫了康橋的“點”。
這巨幅油畫我叫它——康橋之春。
布局嗎?當然也還是依你:
把“恣蔓”的草叢給牛馬的“脛蹄;”把“新來的潮潤”給“寂寞的柳條”;把
“飲煙”給“佳蔭里的村舍”;把仙姿給素裙紗帽、長篙輕點的女郎;把春的長袍披給
康橋,把康橋——還給志摩。
康河水波依舊,你說,去租船吧,就那種別處不常有的長形撐篙船。
——在水一方,
你手持長篙,盈盈而笑,輕吟一句:“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仿佛從
來就不曾離去。
誰能知曉你這尾深水魚的快樂?莊子負手不答,但——我想,我知道。
河身多曲折,時隱時現你單衫微寒的身影。
我以為:一條河的走姿并不重要,重要
的是你的百轉柔腸;船撐得好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一葉扁舟,去留由己的小情小趣;
住慣都市不解季節變遷,還是遠離塵囂不食人間煙火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還保有一
顆對自然的敏感之心。
志摩說得對,人類是“病”了,病在“入世深似一天,離自然就遠似一天”。
這不
禁使我想起清朝畫家盛大士的一句話:“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機智;多一分機
智,即少一分高雅。”我們離蘇東坡“人間有味是清歡”的境界是越來越遙遠了,追求
清歡的心念也越來越淡薄了。
五官要清歡,總遭遇油膩、噪音、污染;心情要清歡,找
不到可供散步的綠野田園。
有時想找三五知己去啜一盅熱茶,可惜心情也有了,朋友也
有了,只是有茶的地方總在都市中心人聲最嘈雜的所在。
清歡已被擁擠出塵世,人間也
越來越逼人以濁為歡,以清為苦,而忘失生命清明的滋味。
志摩給我們開了一帖藥方——不完全遺忘自然。
豈止是不遺忘,你是完完全全把自己融入自然,也終于完成自己于無邊的自然之中。
你看:志摩在“天然織錦”般的草坪上讀書、看云、擁抱大地。
你把這里描繪成草
的天堂。
人給自然一個天堂,自然也還給人一個天堂。
志摩在“薄霜鋪地”的林子里散步,聽鳥語、盼朝陽、尋泥里蘇醒的花香、體會最
微細神妙的春信。
寫景在字面上也還是歷代詩詞中常見的那種春之美。
但以前只知道春
天有多美,這會兒才感到春天有多騷,象足了一個嬌俏的、愛嗔鬧著小姐脾氣的小女人。
她的呼吸、她的體溫,近在咫尺,伸手可觸。
那是逼著人忍不住要去相親的生命。
志摩正順著“水溶溶的大道”登上土埠,與康橋拉開些距離,再賞康橋。
這是全文
中最能體現志摩藝術風格的一段。
溶擬人、排比、比喻、反復、歐化長句于一體。
無論
是語言的創新、意象的融鑄、節奏的掌握,以及某些難以宣說的高度氣氛之營造,都不
是一般的游記散文所堪比擬的。
硬是一步步使讀者從內心深處逼出一個鮮活水靈的春之
康橋。
志摩又順著草味和風,騎車“迎著天邊扁大的日頭”放輪遠去了,去愛花、去愛鳥、
去愛人情、去偷嘗晚景的溫存、去綠草綿綿處尋夢。
盡管,我無法道出“帶一卷書,走十里路,選一塊清凈地,看天,聽鳥,讀書。
倦
了時,和身在草綿綿處尋夢去”這樣的消遣是怎樣的沉味,但怎能叫人立刻停止那玄幽
的迷思?只是你這一“尋夢”,怎么就不醒了?春已經走得很遠了,秋露已重,你可有
一件御寒的夾袍?可有一只唐詩中焚著一把雪的紅泥小火爐?
只是你這一“尋夢”,怎么就不歸了?被風翻到三十六頁便停住了,成為文學史上
的孤本,而康橋在你筆下也便成了千古絕唱。
你明明允諾我們“今夜只能極簡的寫些,
等以后有興會時再補。”卻羽化登仙般地翩翩如鶴歸去,讓我們空懸著一顆再讀康橋的
心,苦等至今。
假如你能象火鳥,自焚之后又在灰燼中復活,自無涯返回有涯來看看你
久別的康橋,而康橋前傾到的已是他人。
志摩會怎樣?
你果然是個真性情的人,竟毫不掩飾地對我說:“我這一輩子就只那一春,說也可
憐,算是不曾虛度”“我不曾知道過更大的愉快。”
情必近于癡而始真。
未料見過世界的志摩,你的歡愉竟是這樣窄窄的、小小的,僅
僅容納得下一個康橋。
我為你的執著感動得直想哭……
我在想,我一直在想,若能給志摩多一年的康橋春天該有多好。
再轉念,其實在時
間的流里,原沒有什么絕對的長與短,只要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豐盈,瞬間即在永恒。
篇末那兩幅夕照圖是無論如何,也無法一筆帶過的。
它不是描在紙上,也不是刻有
畫版上,是一刀一刀鐫刻在志摩血肉心壁上的。
也試著讓自己隔著籬笆,看天風迎面趕一群羊過來,夕陽從它們的后背照過來,把
它們照成金色的透明體,誰能懷疑它們不是一群仙界的靈物?誰又能不感到那種“神異
性的壓迫直逼過來”。
大自然的美有時是會逼人落淚的。
而我們跪伏在大自然面前的詩
人,正是這畫幅中最傳神惹眼的點睛之筆。
只輕輕一點,就把自然景觀提升到人文景觀
的層境。
斜陽下草原上的罌粟花,再次迷眩了我的視覺。
究竟象什么?最善比喻的志摩竟
“吝嗇”地用省略號一點了之,成了畫境中的留白。
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種想象,想象
的空間與深度頓時無限遼闊。
志摩在收筆了。
一定還有一些什么,你是不肯說的;還有多少藏在口袋里的情懷,
你也不再輕易向人說道。
也許四月的黃昏知道,四月黃昏的康橋知道。
但志摩卻給我們一個突兀的結尾:“誰知我這思鄉的隱憂”。
你怎能把鄉愁說得如
此輕易?康橋,它也許是別人的故鄉,但必定是你的異鄉。
一讀再讀,才得頓悟的剎那。
于軀殼,你是過客,但于靈魂,康橋正是你的歸宿,它是志摩心靈的故鄉啊!
胡適在《追悼志摩》一文里曾經對志摩的理想作過這樣的概括:“他的人生觀真是
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
他夢想
這三個理想能夠會合于一個人生里。”而愛、自由、美正是康橋所有。
因此,康橋在志摩心中已不再是一群學院的代名詞,而是:一個美學觀點、一個博
愛的載體、一個自由的象征,是一種理想中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境界。
完全是形而上感覺
的升華。
有人用畫筆呈情,有人用眼眸承情,有人用文字陳情,志摩你是以對康橋第三度山
水般的心契與領會,與讀到它的人以心換心的。
正如你自己的話:“你要打開人家的心,
先得打開你自己心。”
我以為:一篇好文章全靠“文氣充沛”。
“文氣”是文章的靈魂,也最見作品的盡
境。
這篇散文之所以成為我國現代早期游記散文的代表作,徐志摩散文的巔峰之作而膾
炙人口,首先在于它的感人,其次是它完美的藝術形式。
而感人的是志摩的真情投入。
“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必然是直指本心,寫出人性的共相,觸及人性的本然,使讀者
會其心而同其心”,這篇散文便是了。
志摩描繪的是康橋的皮肉骨,我們得到的卻是它的神;勾勒出的是康橋的點線面,
我們進入的卻是整個畫廊。
在有意無意之間,已不得不思志摩所思、感志摩所感、悟志
摩所悟,只有答應了自己隨了志摩的思路行去,并以心靈的顫動、呼應那無法抗拒的接
引。
康橋固然遙不可及,但我們的夢想與神往,借志摩的一支筆替我們都實現了;康橋
固然本來就美,也是志摩實在寫得好,硬是把這一個康橋給寫足了。
文氣也在回蕩中飽滿高漲,充沛于字里行間,讓我們一次又一次震懾于志摩不凡的
才情。
而在此文完美的藝術形式中最為亮麗襲人的,是志摩的語言藝術,頗值一提。
寫景時慣常使用歐化長句,把讀者“消化”一個句子的時間拉長、節奏放慢,恰似
一種從容漫步山水的心情;而寫感悟,則多用短句,以適合表達感情的急促與熱烈。
或
用長句把一串短句輕輕托住,或長短句錯綜出現,使長短相間,錯落有致,快慢相節,
形成一種起伏的韻律美。
反復、排比手法恰到好處的運用,使語言有了強烈的節奏感和音樂感,洋溢著靈動
的樂譜情調,甚至寫出了滿紙的回音與樂聲。
志摩是這樣自如地操作著語言,不僅使它精確,而且賦予它“活”的生命,尋求語
言新關聯的能力,選用機能性強的語字,使語言的內在世界豐盈而飽滿,多姿多彩而富
于表情。
曲折而非直線、起伏而非平坦。
時而開門見山,時而回廊九曲,時而騰達、時
而沉落,既一針見血、又十面埋伏。
相當耐讀,差堪玩味。
功力之深,已達心手兩忘的
境界。
這使我賞讀的過程中一直有一個錯覺:讀到的明明是一篇散文,實際上得到的卻是
一首好詩。
即使不分行也讀得出是詩,是詩化了的意境,是詩歌語言的魅力。
每讀一遍都有新鮮的感動。
《我所知道的康橋》是一遍就可以讀懂的,因為它——
語近;但也許是好多遍也讀不懂的,因為它——情遙。
把清代詩評家沈德潛的“語近情
遙、含吐不露”移來此處,是否最為貼切?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志摩的確是悄悄地走遠了,但揮不去帶不走的是他的康橋。
它做為學院建筑留在英
國,它做為一篇具有生命質感的美文,留在中國文學史中。
自然中的康橋會老,但文字中的康橋,將在所有愛志摩的讀者心中永遠年輕。
雖然不盡如人意,但只能如此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我所知道的康橋的文章詳細點的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