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奪去了他的雙腿,卻從未擊碎他堅強而善
感的心;歲月悠久了昔日的青澀,卻從未消散那份
柔軟與純凈——題記
讀了史鐵生的文字,你會覺得是品過了一杯珍
藏的清醴,回味清香悠長,在某個時刻,也許會應
景地涌上心頭,不急不緩,恰到好處地催人淚下。
因為文字充斥著感性,更因為理性的敘述,更讓人
的心顫然一抖。
多舛的命運讓本就心細的他更加感性。
翻開
書,你會發現那字里行間,全都是感情——就像是
一碗炸醬面,醬汁沾染了每一根面條……原諒我的
俗氣,對于清貧的我來說,炸醬面確實很美味。
不,也許這文字真的就如炸醬面,平白,卻深入人
心。
靜夜時,閱讀著《插隊的故事》,我是九零
后,沒插過隊。
但讀著讀著,我似乎覺得那個年代
同我并不遙遠,我甚至能感受到清平灣,仲偉,小
彬……這些景和人是我見過且親身經歷過的。
那種
啃著摻麩的窩頭想著燒雞味兒的日子,那種見了心
愛的男孩女孩卻不得不遮遮掩掩的羞澀,那種忍受
著十足的青春干勁被不平和心酸磨得一干二凈的痛
苦……我不知如何評論那個時代,因為畢竟我沒真
正經歷,更多的苦痛細節我無法理解。
也許,即使
我經歷了那個時代,我也無資格評論,因為我于那
段時光,只是一個平凡的經歷者,一個普通的記敘
者。
更疼的是回憶。
《插隊的故事》里,多年后,
當年的少年少女再聚時,那種物是人非的蒼涼,冰
了心。
面對癱瘓,文字已經有些銳利。
而在《原罪
·宿命》里,直接赤裸裸將無望表達了出來。
這是
小說,文中的“我”、那個“莫非”并不是作者本人,
我告訴自己。
但是,每個主人公都有作者本人的影
子,更何況,他們的經歷如此相似。
事故發生后的
冥想,不是痛極后的麻木么?
我認為史鐵生感性,是因為還有他對母親的一
份心。
經典之作《我與地壇》中,他覺得自己沒能
早些理解母親,沒能盡孝,愧疚之情溢于言表。
可
是,他能在母親有生之年重新振作起來,想必也是
一種安慰吧。
母親的愛永遠是博大無私的,她甚至
可以為孩子心細地著想一切而忘記自己的存在。
而感性是與理性并存的,這才構造成一個完整
的人。
能將二者處理得十分得當的,便是一個識大
體、有大愛的人。
史鐵生便是如此。
感性的文字是用理性來表達的。
《兄弟》《午
餐半小時》里,便是對現實的辛利理智地揭露。
如
一根長矛,直指社會最陰暗亦最易被人忽視的一
面。
《兄弟》里,以一個善良女孩子的視角,表達
了對貧苦家庭的一對兄弟的同情,更有對世事的無
可奈何和對條條框框的思索。
《午餐半小時》的文
字則充分展現了史鐵生先生對光影和聲音掌握得敏
感、到位,十分精彩。
一群工人一起談話的場面映
入眼簾。
描寫了底層勞動人民的辛勞與期冀,以及
社會的不公與欺壓。
……
其實史鐵生先生的文字基本都是感性理**融
的,但我覺得還是感性在前。
因為里面有打破常規
的想法,譬如說:愛情是兩個人相互理解,在理解
之上而獲的自由;婚姻也許會讓有些人害怕,害怕
失去現在所擁有的的美好;人活著,就是因為有個
信念在支撐,不得不承認,只是每個人的信念不同
罷了。
信念消亡了,人亦不復存在,這和肉體無
關,說的是精神世界……
很多人喜歡史鐵生先生的文筆,覺得純凈柔
軟,像是一大朵一大朵的棉花,在棉花下,又是一
片貧瘠鋒利的土——這是現實。
再怎么美好的文
字,都是建立在現實之上的,否則就是無病呻吟。
這說的也是理性。
當今,很多年輕的寫手愛堆砌華麗的辭藻、賣
弄文采,浮得像一片油,沒有質量。
對此,我想
說:去閱讀史鐵生先生的文字吧,深厚而純凈、柔
軟而現實,那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沉穩。
相較而言,
那便是一股清泉,干凈而有質量。
因為那其中,有感性,亦有理性。
感性在前,
理性跟上。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讀史鐵生散文集有感怎么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