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的名人
1、歷史人物
介子推(?—前636年),春秋時晉國人,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國外從臣之一。
相傳有“割股奉君”之舉,后重耳即位為晉文公,介子推不言祿偕母隱居于綿上,晉文公下令燒山逼其出山受封,母子抱木被焚。
晉文公為悔己過失,旌表功臣,封綿山為介推田,號為介山。
后人為紀念介子推,每當清明節前二日不忍心見火,進行冷餐,寒食節由此而來。
郭泰(128—169),字林宗,人稱有道先生,東漢末年介休人,博通典籍,精天文,善文辭,且“性明知人,好獎訓士類”,成為東漢一大名士。
曾寬衣博帶周游郡國,發動組織耿直官僚、名士、太學生聯合起來,同宦官集團進行斗爭,成為太學生首領。
后因黨錮之禍歸里,“閉門教授,弟子以千數”。
建寧二年(169)卒,時年42歲。
文彥博(1006—1097),字寬夫,介休城內文家莊人,北宋著名宰相。
歷任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出將入相50載。
任職期間,勤于政務,聲譽較高,備受敬重,被封為潞國公。
紹圣四年(1097)病逝于洛陽,謚曰忠烈。
馬天來,字云章,北宋國史院編修,博學多才,言辯有則,善畫竹石,喜賦詩,有大家風范。
開興元年(1232)卒于京師。
張煊(1604—1651),字葆光,介休城內北街人,明崇禎元年(1628)進士。
曾任山東安丘縣知縣,官至河南道御史。
彈劾不避權貴,時稱鐵面御史。
后因其得罪權貴,被誣陷至死。
田莊儀(1629—1727),女,字鳳池,又字禮常,號西河女史,清康熙年間詩人。
其父田呈瑞,曾任蘭州道臺。
田莊儀自幼秀俊聰穎,淡雅莊肅,不喜鉛華,專心致志于學,尤喜文學詩歌,著有《莊鏡》集。
梁錫(1697—1774),字魯望,號確軒,介休南靳屯人,清乾隆年間著名經學家、教育家。
一生安貧東道,潛心讀書,從容治學,勤于文章政事。
著作有《易經揆一》、《春秋廣義》、《易經補義》等。
董柴(?—1777),字也愚,號惟園、愚亭。
清康熙至乾隆年間介休人,著名詩人。
曾任安州知州等職。
為官期間,勤政愛民,功績卓著。
主要著述有《補恩錄》、《半壁山房詩集》、《如蘭集》等20余種。
宋廷魁(1710—?),字其英,介休張良村人,乾隆年間詩人,書畫家、戲劇家。
主要作品有《竹溪文集》、《雪籟樓》,特別是戲劇《介山記》為當時上乘之作,李文炳、方蒼分別為之作序。
范毓檳(1678—1757),介休張原村人,清代著名皇商,主要從事以進口日銅供清廷鑄錢的中日貿易,康熙五十九年(1720),因幫助清廷征剿準噶爾叛亂有功,賜太仆壽卿。
侯蔭昌,字古棠,介休北賈人,為平遙“五聯”票號東家,經過道光、咸豐、同治幾個時期,分莊發展到上海、蘇州、北京、天津等50個城市,到光緒年間總資產達七八百萬兩,為顯赫一時之富商巨賈。
冀以和(1831—1900),字達堂,又字協邦,號靄一,又號蕓階。
介休北辛武冀氏商業世家的第十八世主東,是冀氏商業資本發展到鼎盛時期,而又瀕臨徹底衰亡的一個關鍵人物。
于同治三年(1864)與其弟冀以正將布莊改為票號,開始專營匯兌和存放業務,兩家票號總號設在平遙城,在全國各地設立了十余家分莊。
因結交清政府的一些官僚,在很短時間內,票號業務大為活躍。
晚年時,票號因遭一公案影響,幾致倒閉,冀以和本人也于光緒二十六年(1900)病卒在家。
薛鳳儀,字桐威,介休城內人,為晚清至民國初年山西著名詩人、文史學家。
曾應聘到太原創辦圖書館。
主要著作有《石友山房詩集》、《滋荃閣文集》、《石契》、《石友山房印稿》等。
2、現代革命人物
梁露(1905—1935)字慶云,介休城內小東街人。
1927年任中共介休縣委書記,1928年國民黨省黨部清黨時離介出走,后到陜西軍閥井岳秀部隊繼續黨的地下工作。
1935年被敵發現殺害。
馬邦原(1905—1938),原名馬彥俠,介休張蘭鎮人。
中共介休縣委成立時,任組織委員。
1938年清除“托派嫌疑”中,受極左路線含冤離世。
1981年平反。
作者: 220.200.160.* 2005-9-12 18:34 回復此發言
--------------------------------------------------------------------------------
2 介休的名人
李只雙(1908—1940),原名李寶林,女,介休城內人。
抗日期間,為抗日政府搜集傳遞情報,購買醫藥器械,印刷工具、彈藥及軍需品。
1940年叛徒告密被害。
韓奎(1919—1942),介休北辛武董村人。
1939年加入**,從事抗日群眾運動。
歷任介休縣工人抗日救國會主席、工人游擊隊指揮員等職。
1941年在上梁村工作不幸被捕,1942年犧牲。
王潛庵(1901—1943),介休北賈村新堡人。
1927年加入中國**,開展工農革命運動。
1928年3月,國民黨省黨部二次清黨出走,抗戰爆發后,回介,曾任日偽介休縣公署承審員,日偽介休縣師范講習所教員。
1943年被日軍抓捕,遭活埋。
馬鑫(1877—1957),原名馬膺桂,介休張良村人。
介休縣抗日政府授予其“著名愛國主義人士”稱號。
1946年3月出席晉冀魯豫邊區第一屆參議會第二次會議。
會上陳庚將軍贈劍與馬鑫。
建國初期,任山西省圖書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山西省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第二屆委員。
1957年8月病逝。
張德含(1907—1964),民國16年加入中國**。
1937年12月任介休縣抗日政府首任縣長。
抗日期間帶領群眾在綿山一帶開辟敵后根據地。
創建鞏固介休政權。
1964年10月逝世。
韓啟明(1917—1951),又名韓永仁,介休河東人。
1938年加入中國**。
歷任太岳軍區第八縱隊538團政治委員、蒲江縣軍管會主任、縣委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60軍180師539團政治委員,1950年赴朝抗美,1951年7月戰斗中英勇犧牲。
李步光(1917—1975),原名趙明政,介休中街村人,后定居張良村。
1949年加入中國**。
歷任介休城關區副區長、區長、縣委辦公室主任、縣政府副縣長、介休中學黨總支書記、交城縣副縣長。
戰爭年代奮勇抗戰,新中國成立后,對介休的政權建設、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的發展,傾注了心血。
“**”初期受到冤批,于1975年9月9日逝世。
馬達(1906—1981),原名馬炳光,字伯韜,介休張良村人。
歷任太岳行署劇團團長、白河縣副縣長、西陜縣副縣長,《豫西日報》、《開封日報》、《河南日報》社經理,河南豫劇院副院長等職。
現代豫劇《朝陽溝》一劇赴京演出時,曾受到**的親切接見。
1981年,因病在北京逝世。
3、勞動模范
建國以來,在介休市各行各業都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先進工作者,他們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扎實苦干,無私奉獻,共有100人以優異的成績受到了省和國家的表彰獎勵,為介休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其中,安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安民、二機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宋本智曾榮獲國家級勞動模范榮譽稱號,三佳煤化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閻吉英、紡織股份公司董事長梁志篤、宏大農業公司董事長梁國耀等同志曾榮獲山西省特級勞動模范榮譽稱號。
2004年,梁國耀及青云電器公司董事長梁明明、三佳村支部書記侯學蔭、公安局刑警城區中隊長程四清、紡織股份公司技術工人倪國華等5名同志又受到了山西省的表彰獎勵。
作者: 220.200.160.* 2005-9-12 18:34 回復此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