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鹿寨》的詩意:
空闊的山中,看不見一個人,但偶爾能聽見有人說話的聲音。
夕陽的余輝射入茂密的林中,又映照在綠綠的苔蘚上
【原文】
鹿寨
[唐]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賞析】
第一句開頭兩字“空山”立刻讓人想到一個仿佛映入眼簾的畫面,連亙數里,方圓數里的山,讓人頓生寂寥幽深之感。
山里不見人,只有詩人在靜靜的看著。
他眺望遠方,他思索人生,他的思想可以恣意的隨心而飄。
可這雖“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詩人在此山中雖然沒有看到人的蹤影,但聽到了人的說話聲,不知道是山里太死寂了,還是詩人的心太超脫塵世了?按理來說,山里有生靈,有鳥兒喳喳,有溪水潺潺,可這在詩人那里好像都不存在了,只有人語響,可能是詩人的心太寂靜了。
從另一方面,此種襯托的手法,即以動襯靜更能達到寫靜的效果,把詩人心中想要追求的靜表達了出來,雖有人語,但給人感覺是一種超脫塵世的靜,好比經常形容靜的一句話“靜的連根針掉地上的聲音都能聽到”這里把靜與針掉地上聯系起來,而詩中是把靜與人語響聯系起來,都能夠印證“禪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是以有聲來描寫無聲,以此顯示是多么的寂寥。
詩人在景靜與心靜的狀態中,看到了幾束光線,可以想象在非常靜的情況下,哪怕一點點斑駁都能引起一個人的注意,況且這山林茂密,有“深林”兩字可以看出。
此處樹林給人一種深邃之感的,光線透過深林折射進去,有照在了青苔上,此景給我的感覺林子很陰暗。
此處是關于光的描寫,幽深的色!
此詩一二句是聲的描寫,三四句是光的描寫,光,聲相交融,仿佛一幅可以變換的畫在讀詩之中慢慢的飄進你的眼簾!
【作者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漢族,唐朝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世稱“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會打擊徹底禪化。
存詩400余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