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讀到一本書,書里講到蜉蝣,說到蜉蝣的幼蟲生活在水中三年,蛻為成蟲只有幾小時的時間。
「這蜉蝣的生命真短,我好想找一只蜉蝣來看看!」孩子睜著好奇的眼睛說。
「現在是冬天,哪里去找蜉蝣呢?」我說。
「不如我們上網去看看吧!」
如今的孩子,有什么疑難都是要上網的。
我們找了常上的孤狗網站,打上「蜉蝣」搜尋,出乎意料的,光是「蜉蝣」,網上找到的共有一萬七千兩百多項。
再把范圍縮小一些,只搜尋繁體中文,總共也有九千九百多項。
孩子伸伸舌頭:「這要怎么找起呢?」
我們花了許多時間尋找蜉蝣的數據,一上網,時間就會與感覺脫離,等我們回過神,已經過了三個小時,但是,對于蜉蝣,我們還是停在基本的認知:
蜉蝣,昆蟲類擬脈翅類,幼蟲色淡褐,棲息水中,捕食小蟲,約三年,蛻皮為成蟲,浮出水面交配產卵,數小時即死。
比較觸動我們的,是上了國家地理雜志的網站,談到匈牙利的提索河上,每年夏天都會有「提索花季」(Tiszaviragzas),世界最巨大的長尾蜉蝣,體長和翅膀都有十幾公分,它們會神奇的在同一時間浮上河面,潛伏河中三年的數百萬蜉蝣,剎時布滿河面,就像河上開滿藍色和褐色的花朵,(雄蟲的翅是藍色,雌蟲是褐色)。
霎時的美麗太驚人,使提索成為最著名的蜉蝣國度,更驚人的是,三小時之后,提索花季的百萬狂花,同時凋謝!
蜉蝣三年的潛伏,只是為了三小時的怒放,難怪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稱蜉蝣為「短暫存在的事物」(ephemeron),這短暫的存在實在是夠驚人!
國家地理雜志的網上還有許多美麗的蜉蝣照片,打印下來仔細欣賞,小小的蜉蝣也有著動人的美,大大的黑眼睛、透明的藍翅膀、優雅的長尾巴,以短暫的一生全部用來追求愛情,然后以身相殉,無言的圖片中充滿了啟示,我們眼前的一切不都是短暫的存在嗎?
孩子沒見過蜉蝣,感受與我并不相同,他說:「還是不知道蜉蝣是什么樣子!」
望著計算機的屏幕,我多么希望指著一只正在雨中尋覓伴侶的動物,對孩子說:「那就是蜉蝣!」
今年雨季剛來的夏天,我開車帶孩子上山去玩,到了下午,雷鳴閃電,突然下起大雨,我們只好躲在車里,等待狂大的雨勢歇停。
不知不覺間,空中有翅膀閃動,數不清的蜉蝣,突然占領了整個山頭,幾萬只蜉蝣,或許是幾百萬只蜉蝣,在空中飛舞閃動,穿梭在黃昏的雨中,我的車里正放著女高音卡拉絲的歌聲,蜉蝣彷佛隨著歌聲,跳著愛情之舞,一片繁華、璀燦、壯麗。
看到那么大的場面,我們都靜默無聲,等到心情平息,我對孩子說:
「這是雙溪的蜉蝣花季,可惜世界上只有我們一家人看見!」
蜉蝣滿山滿空飛舞的情景,是再多的計算機數據與照片所無法描摩的,在計算機前面,我們有主控權、主導權,使我們自以為巨大,但是在大自然面前,我們渺小短暫,一如蜉蝣,我們沒有主導權,只能嘆息、驚呼、動容。
我們只是整個花季的一朵小花!
也許我的年齡大了,我看到的網絡文學,感覺是平板單調;也許是我的閱歷多了,我看到的網絡愛情,總是不離盲目的幼稚。
也許是我歷經了波折與風雨,知道未曾經歷過人生與際遇,不足以語文學,也知道不曾全身心投入于愛情,靠著幾封電子郵件就盲目追逐,又會有什么真愛呢?
時代會走向何處呢?
如果我們過度沉溺于計算機網絡,時代就會走向冷漠、無感、失智、平板,我們會逐漸失落,失落我們的感官、感覺、感受、感知、感情,一年一年走向無感,一代一代走上無感的路,我們將不再抒情、不再浪漫,不再追求心靈的境界與高度。
我們似乎應該走離計算機與電視屏幕,就像一只蜉蝣浮出水中,飛離河面。
蜉蝣一生的意義,并不在河里的三年,而是飛出水面看見世界的三小時。
蟬也是一樣,七年的蟄伏是默默無聲,只為了七天的放懷歌唱。
人也是這樣,我們花許多時間讀書、受教育,花許多時間坐在計算機桌前、電視機前,最終必然有深刻的意義,就是找回人的原汁原味。
原汁是抒情,原味是思想,只有抒情與思想并美的人,才是人所要追求的原型原貌。
如果我只是一雙蜉蝣,我不要人在計算機里知道我只是朝生而夕死,只是張開眼睛就飛向死亡。
我要在河岸,在山上讓人看見我,看見我為了愛情而歌舞,而獻身,我在河里的三年都是為了與那飽滿的一刻相逢,「朝聞道,夕死可矣!」指的就是我這充滿熱情追求的一生呀!
人們不要太小看蜉蝣,我們在同一刻埋入河中,三年后的同一個小時誕生,如此精確的生命,除了蜉蝣,又有誰能做到?更別說同時面對死亡了。
我們也懂得思考,雌蜉蝣在求愛儀式完成后,會以薄弱的翅膀飛向上游幾哩外產卵,這樣,卵順著水流,才能漂到母親的棲息地,年復一年,永不失誤。
我們不成比例的大眼珠,是為了讓我們最快找到伴侶,因為我們沒有多余的時間可以蹉跎!
我再告訴你們一個人類還不知道的消息,在一萬年前,歐洲重要的河流都有「蜉蝣花季」,如今只有匈牙利的提索才有蜉蝣花季,那是因為歐洲大部分河川已經污染,不適合我們居住了。
如果人類不會警醒,終有一日,蜉蝣將會滅絕,人就只好在化石和琥珀中,尋找蜉蝣的蹤跡了!
想要在文學中有追尋、想要在藝術中有探索、想要在人生中有體會的人,不能只坐在計算機前面。
我們,生在現代的人,一切已經夠平面了,我們只有靠自己創造,遠離電子、偽造、摹仿,才可能有立體的感情。
在不抒情的時代,只有撥開重重迷霧,才有機會建立一種抒情的心。
——林清玄《蜉蝣抒情》
又一次喝茶了,是一種習慣還是一種貪戀,我的記憶里早已模糊不清了,留下的是一種恬然還有一份渴望已久的平靜。
也許是喝得太少并不了解它的真諦;也許是經歷過淺對一切都毫不在意,我不自禁的把它們聯系在了一起。
在一次偶然中我喜歡上了茶的味道 ,喜歡濃茶那醇厚的苦澀喜歡淡茶那柔和的芳香,喜歡茶里加糖十味覺上的對比喜歡茶里浸潤花瓣時的水主沉浮。
當然,有些味覺是簡單的茶水所給不了的,比如茶水中加了幾粒鹽以后的腥咸則有若幾經輾轉后的麻醉,放若是一些波折過后對傷口的舔舐與休憩,是鮮血的沸騰與凝聚,是情緒的升華與息奄,最后所有的傷痕都黯淡了,所有的憂郁化為了一滴眼淚,就像那天邊的飄雪一般輕盈一半心兒碎卻。
人生也許就是這樣,去掉了經歷,去掉了情感波動,去掉了思索與拼搏,也許就只剩下了一副軀殼,但至少可以要求這副軀殼簡單的愛著這個世界,我就已經很滿足了。
耳畔依然回蕩著那首歌:“留愛給最想愛的人,轉身成斷線的風箏,這飄飄蕩蕩的一生只為了求一個不傷人。
”那杯茶去掉了那些扣動心弦的味覺后也許只剩下了一杯白水,那不是乏味而是真正的空虛。
靜靜地品味著手邊的這杯鹽茶水,咸腥的沖擊是那剛剛觸及時的極端的不自然;然后便是面對改變時的極為矛盾的心理,是苦澀是艱難;再后來味蕾逐漸淡化了感覺,淺嘗到了一切背景過后掀去了所有面紗才會有的絲絲微甜,已不知是那茶的甘潤,還是水的清純。
那是走出了心靈圍成以后可以直接正視與面對的坦然,看起來這個過程是那么簡單,可現實中的風雨往往就是那般的命懸一線,甚至有時候生命在一定情況下又是如此的微不足道。
因為情感因為道義因為著更多更沉重的責任,就像那九天上的朱雀舍身涅盤起熊熊烈焱照徹黑夜溫暖人間,用一顆熾誠的心來守候著心愛的人。
人生如茶,人生在輾轉中日漸寧靜,茶在沉浮后逐步歸于平淡,一切都在進行一切又都在進行中變得無所謂了。
我想向手中的這杯茶問尋,請告訴我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
后記:文字不想做過多的修改,只為漿漿水水留個真切,過于華麗的修飾太過疲憊,我的人生拒絕修飾與遮掩至少面對自己是還留個坦然。
也許這是我修改最少的文字吧,哪怕一首詩詞都會至少有兩遍的修正以求找出最貼近自己心靈感受的表達,不求文字多美多通俗易懂只要它表達的是我最真實的心聲就足夠了。
尤知琴弦斷,知音自會聽。
但求沉沉意,不必刻意尋。
相知總是緣,千里有傳音,不求永攜手,一曲已銷魂。
我只想做個純粹的自己一片真實的昀!
——林清玄《人生如茶》
其實你可以去看看林語堂、梁實秋、林清玄的散文,有些很富哲思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