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致橡樹》熱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詩人的人格理想。
比肩而立,各自以獨立的姿態深情相對的橡樹和木棉,可以說是我國愛情詩中一組品格嶄新的象征形象。
“橡樹”的形象象征著剛硬的男性之美,而有著“紅碩的花朵”的木棉顯然體現著具有新的審美氣質的女性人格,她脫棄了舊式女性纖柔、撫媚的秉性,而充溢著豐盈、剛健的生命氣息,這正與詩人所歌詠的女性獨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為表里。
詩歌第一節“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癡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也不止像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表達木棉她既不想高攀對方,借對方的顯赫來炫耀虛榮:也不想一廂情愿地淹沒在對方冷漠濃蔭下,獨自唱那單戀的癡曲。
詩歌第二節“不,這些都還不夠!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說明木棉偏要打破愛情中只提倡為對方犧牲的藩籬,鮮明的表示不當附屬品,只成為對方的陪襯和點綴,而是必須與對方站在同等的地位上。
“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
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
”表明了戀人之間的并肩攜手,心心相印。
"你有你的銅枝鐵干像刀、像劍,也像戟;”象征男性——偉岸挺拔,剛強不屈,鋒芒銳利,具有陽剛氣概。
“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象征女性——健康活潑,美麗動人,深沉博大,堅韌不屈,具有柔韌氣質。
提出了現代女性所應有的愛情觀。
那就是男女真正意義上的平等,都以“樹”的形象出現。
心心相印,互敬互愛,志同道合。
男女獨立的人格不但不失去應有的光輝,在相互的掩映下更加璀璨。
詩歌第三節“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
”表明戀人要“同甘苦,共患難。
”正是愛情雙方都置身在同一現實環境中,無論是生活的艱辛還是幸福的境遇,他們都一同分享。”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堅貞就在這里: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作者想要表達愛情的堅貞不僅表現在使自己忠實于對方的“偉岸的身軀”,僅達到外貌的傾慕和形體的的結合,而要更進一步,把對方的信念和理想也納入自己的愛情懷抱。
站在同一陣地,有著同一種生活信念。
在藝術表現上,詩歌采用了內心獨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誠地直抒詩人的心靈世界,同時,以整體象征的手法構造意象(全詩以橡樹,木棉的整體形象對應象征愛情雙方的獨立人格和真摯愛情),使得哲理性很強的思想意念得以在親切可感的形象中生發、詩化。
《致橡樹》采用整體象征手法,詩人的構思意圖不僅把作品題旨局限于愛情的視野。
從橡樹與木棉的意象構成中同樣合理地引申出人與人之間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時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獨立這種道德理想。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舒婷曾經談過《致橡樹》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實際上,這首詩的產生既簡單又普通。
”舒婷回憶說。
1975年,福建有位曾經在寫作上給予她很大幫助的歸僑老詩人蔡其驕到鼓浪嶼作客,一天晚上,舒婷陪他散步時,蔡其驕向她說起這輩子碰到過的女孩。
在20世紀70年代公開談論喜歡的女孩子是件大膽的事。
蔡其驕說,有漂亮的女孩子,卻沒有才氣;有才氣的女孩子又不漂亮;又漂亮又有才氣的女孩子,又很兇悍,他覺得找一個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很難。
舒婷說,當時她聽了后很生氣,覺得那是大男子主義思想,男性與女性應當是平等的,于是,當天晚上,她就寫了首詩《橡樹》交給蔡其驕,后來發表時,才改作《致橡樹》。
“實際上,橡樹是永不可能在南國跟木棉樹生長在一起的,在這首詩中,是將它倆作為男性與女性的指代物。
”她補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