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年底,人們一見面就嘆息,抱怨年味越來越淡了。
年還有味嗎?
年味是什么?離家進城已幾十年了,但家鄉那濃郁的年味還一直讓我難以忘懷。
每隔上三兩年,我實在饞得受不了了,就攜家帶口,回家鄉過年,不為別的,就是想重溫那久違的年味。
年味之首,自然就是彌漫在空氣中的硝煙味。
一進臘月,就開始響起噼噼啪啪的鞭炮聲,二踢腳、麻雷子,高一聲,低一聲,張開鼻子,便能聞到淡淡的硝煙氣息。
隨著煙味越來越濃,年也就越來越近了。
年味一直要延續到正月十五后才慢慢散去。
說也是,“爆竹一聲舊歲除”,沒有鞭炮味,這還叫過年嗎?
酒香味。
過年不喝酒也不像個年,家里再窮,也得喝上二兩,哪怕就是紅薯干釀的“一毛醉”。
據說,這種酒質量較差,喝一毛錢的酒就會醉,故名。
不過由于價格便宜,它仍是窮人的首選。
每年的臘月,閑了多半年的鄉里小酒廠就會重新開張,村里的老燒鍋也開始晝夜不停地加班,家家戶戶都打開了酒壇子、酒瓶子,聞著酒味就使人有幾分醉意。
愛串親戚的人說,哪個村的酒味濃,哪個村的日子就最紅火。
蒸饅頭味。
過去農民窮,一年能吃上饅頭的日子是有數的,現在蒸饅頭不算稀罕事了。
可是,每逢過年,各家各戶都開始大量地蒸饅頭時,幾百家同時開火上鍋,那新蒸饅頭味也是相當有氣勢的。
按舊俗“二十六,蒸饅頭”,臘月二十六這一天,能干的主婦一大早就起來,一籠接一籠地把饅頭、花卷、棗包、豆包蒸出來,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
餃子味。
北方人說,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如餃子。
尤其是過年,別的東西可以沒有,餃子一定要吃,就連在外邊逃債的楊白勞,也要和喜兒吃一頓餃子過年。
餃子味,一是肉餡的香味,已夠肥的肉餡,還嫌不香,又倒上芝麻香油;二是蔥、姜、蒜的辛辣味,再加上此起彼伏遙相呼應的剁餡的聲音,真是有聲有色有味。
餃子一吃,年就算過踏實了,心里有底了。
還有一種少不了的年味,就是寫春聯的墨香。
現在的春聯,多成批印出來的,貼在門上,雖也好看,卻總覺得少了點年味。
在家鄉,直到今天,還是要貼手寫的春聯。
過年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人們三五成群,在各家門口轉悠,品評春聯的內容、書法,看誰家寫得巧妙、別致、有趣。
平心而論,城里也不是沒有年味。
那鋪天蓋地的年貨廣告,張燈結彩的高大建筑,精彩紛呈的春節晚會,成堆的賀卡,打爆的拜年電話,成千上萬條的拜年短信,五花八門的電子郵件,還有滿大街的紅男綠女,不都是年味嗎?可是,我總覺得不過癮,還是懷念家鄉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