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巴金先生的《日》有感
我國著名的作家巴金先生在《日》這篇文章中,借用“飛蛾撲火”這一現象來闡述自己的生死觀和人生觀。
他贊嘆和崇尚“飛蛾不畏化為灰燼的結局,為追求光明而飛身撲火”的壯舉,他還在文章中說道:“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
”氣勢可敬,精神可嘆。
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對于巴金先生的觀點,我有我自己的看法。
那就是,一半接受,一半不敢茍同。
我一半接受的理由是因為他這樣做會使他“英明一世”,“千古流芳”,是英雄的所作所為。
讓人們為之欽佩和敬仰。
可我一半不敢茍同的理由是因為對于人來說,生命是寶貴的。
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況且,我們現在生活在和平年代里,沒有戰爭,沒有痛苦,過著美好的生活。
所以,用不著轟轟烈烈的去死。
其次,不用,有時也會得到“英明一世”,“千古流芳”。
然而有時,即使你轟轟烈烈的去死了,也不一定會得到“英明一世”,“千古流芳”,反而會白白浪費了自己的寶貴生命。
有一句成語說的好“臥薪嘗膽”。
說的是春秋戰國時期,越國被吳國打敗。
越王勾踐為報仇雪恨,每天在吃飯和睡覺前,總要嘗一嘗膽的苦味,借以不忘亡國之恨。
最后,不也是把吳國給打敗了嗎!
越王并沒有因一時之恨而“飛蛾撲火”,即沒有去“轟轟烈烈的死”,但是結局仍舊還是隨了他自己的意愿。
所以,世界上的事情并不都須非要以轟轟烈烈的死來換取成功。
這是我的一孔之見,不一定符合實際,但,我的確是這樣認為。
讀巴金散文《月》有感
早就讀過這篇散文,因為很喜歡,就保存下來,想著讓自己慢慢品味。
可今天再次讀它的時候,心里真是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并且這感覺總圍繞著自己,讓我有種顧影自憐的想法,且心里很難受。
以前我最喜歡站在窗前獨自看著月兒慢慢的升空,把它那皎潔而融融的月色盡情揮灑在城市的角角落落,映照著我家的窗欞;那月光透過玻璃,傾泄著它溫柔的色彩,感覺到柔柔的月光,普照在我的身上,一如照在了我的心里,讓我感覺不到它的遙遠,感覺不到它的清冷,仿佛它那皎潔的月色能把我的心照亮;看著它,心像是被什么溫暖著,喜歡它就這樣在我的身邊陪伴著我,感動著我的心。
總愿意看到它高高掛在天空,總盼著它時時月圓,刻刻透明。
但現在這種難受的感覺到底是為什么,是為自己心里的想法,是為了自己無為的追索?是為情感一而再三的這樣對我,為了今天,還是為了那不可預知的未來?我真的說不清楚。
只是那種疼痛的滋味在心里慢慢的滋長,慢慢的延伸著,觸及到我身體的各個部分。
看身邊所有都朦朧模糊,感身心里所體味的一切都那么意味深長,想自己所要的情感,在自己還沒真正體會它的溫暖和溫馨之時,就這樣毫無聲息的遠離了我,只余漫漫長夜籠罩著我的心,只剩皎皎清月陪伴著我從黑夜走向黎明。
長夜漫漫雨霏霏
思情長長淚串飛
情深意切寄數語
隔斷天涯路通誰
情感的追索真的就這樣在漫長的歸途中迷失了方向,思想的愛戀在皓月當空之時,倍感孤寂,身體里的血液凝固于清冷的月色中,淚水模糊了我的雙眼,粘濕了我的衣襟。
想著你我一起抵窗相對邀明月,遙寄相思之情;細數著黑夜中的星星,找尋著你我的蹤影,明白到底那顆才是我們的歸程,何時才能相逢于清冷的黑夜中;細聞春夜花香飄四野,感春雨滴落心間,春風吹拂著我的面龐,春雨澆透了我的心。
皎月依舊清高的掛在天際,伴月的云朵早已把冷寂歸于清明,歸于我的心。
“月的光是死的光。
”是的,月光是死的光,它不如陽光般可以讓世界溫暖,可以讓人心燃燒,更不可能給萬物以孕育。
我為什么還要這樣在意清月是否皎潔,在意你是否能圓呢?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急巴金散文《日》《月》的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