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汪曾祺的創作處于一個特殊的時期,就是傷痕文學、反思文學等開始盛行,人們開始運用更加民主和自由的觀點來反映**時期的一些問題,來實現自己某方面的政治訴求。
而汪曾祺恰恰反其道而行,追求一種小農的,桃花源式的精神實質,是一種純粹的文人精神上的自我實現。
汪曾祺曾師從沈從文,對中國的古典文化也有很深的造詣,注重作品當中的意境美,言有盡而意無窮。
而意境美恰恰是中國古典文化的核心,所以說汪曾祺是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
擴展資料:
汪曾祺曾經這樣評價過自己的小說創作:“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
美,人性,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
”汪曾祺作品中的人性之美出乎本真而帶著淡淡的憂傷,這種恬淡怡然的美深深地俘獲了讀者的心,呼應了人性本真的善良。
放眼文學界,我們見多了那種暴露隱私、吸引眼球、刺激感官欲望的所謂文學作品。
盡管短時間內似乎能夠引起一些關注,但是這種關注是消極的,于文學和社會而言都有著巨大的危害。
而在汪曾祺的作品里,人性不是體現為轟轟烈烈的夸大失真的敘述,不是表現為刀劍相對的血腥;他那些恬淡憂傷的文字,凝結著的恰是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人性之美。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生活方式的變遷,許多舊有的生活方式被改變甚至被忘卻。
然而,這些傳統的民俗風情是溫馨的、有人情味的,這一點并不會因為追求速度和效率而被改變;相反,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在不斷的反思中進行著生存的回望,而文學恰恰在這時候給人們提供心理安慰。
舊的民俗風情似乎沒有了實用價值,卻不斷地被記憶所發掘,用以溫暖我們匆忙而麻木的生活,從中我們得以找到立足現實走向未來的依據和能量。
汪曾祺的文字就有這樣的魔力,他往往在鄉土風俗的描寫之中滲入傳統的文化意識和審美情趣——人與人之間謙和互愛,人與物之間親切共適,人與環境之間和諧相依,呈現出一派遠離喧囂和紛爭、摒棄狹隘和迂腐后的高遠平淡、自然隨和的生活氛圍。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今天,我們為什么懷念汪曾祺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為什么說汪曾祺是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