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嘆
――讀《蘇東坡突圍》有感
大江東去,浪逃去,侃侃相談,數風流。
赤壁江面,舞清風,匏樽相屬,嘆逍遙。
初識東坡,是從他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開始的。
那時還小,幸得此詞,便心血來潮熟記在心。
吟誦此詞,總有種豪放曠達之感。
當時只是自身的感受,上了中學,接觸的東坡的詞和文章越來越多,才慢慢熟識了他。
而真正讓我讀懂這偉大詞人的,卻是余秋雨先生寫的這篇《蘇東坡突圍》。
讀完這篇文章,心口似乎有一簇沉悶已久的火焰,噴薄欲出。
原來豪放不羈,才華橫溢的一代詞人――蘇東坡竟有如此坎坷的仕途,如此曲折的命運,面對壓迫,面對摧殘,面對這不公的世道,他心中有恨,但恨什么呢?恨李定,王佳?不!他們這些小人不值得一恨。
恨神宗?也不能,畢竟自己身為人臣,而神宗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想來想去,他終究選擇了恨自己,恨自己才華橫溢,鋒芒畢露。
說來也可笑,難道越是豪邁奔放,膾炙人口,而正是因為他的詞,使他入獄,流放。
正如文中所說:“一段樹木靠著瘦瘤取悅于人,一塊石頭靠著暈紋取悅于人,其實能拿來取悅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他們的毛病所在,他們的正當用途絕不在這里。”
只有經過磨礪,鋼鐵才愈見其鋒利,一場大災難,對東坡來說的確是塞翁失馬,若沒有這場災難,他永遠是一個攪在污濁官場自命清高、思想淺薄的文官。
而今雖然被貶黃州,居無定所。
但他成熟了,深刻了,他更懂得官場名利只是過眼煙云,對于他是格格不入的,只有明月清風才能長伴于他。
而今成熟的他已完全看透了官場的黑暗,沉醉于山水之間,侶魚蝦而友麋鹿,攜飛仙以遨游,抱明月以長終。
也許黃州才是他的最終的歸宿,這里才是提煉精華,孕育靈感的寶地。
比起“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我更喜歡“大江東去,浪淘盡”,因為災難使他有了清醒的頭腦、深刻的思想,使他不再幻想著官名利祿,而是真正成為一顆獨立于世俗之外的明星!
如果說《二泉映月》是音樂留給我們的一種享受的話,那么東坡的詞則是歷史留給我們最大的恩惠。
讀他的詞已不僅僅是一種享受,而是開啟人生真諦,探求生命奧妙的智慧鑰匙。
從他的詞里我們看到了明星的光輝,聽到了無奈的哀嘆,嗅到了碧水清風,悟到了封建之悲,而且真正讀懂了東坡的最大魅力――逍遙!
寂寞沙洲,迎風而立,明月清風自在懷。
踏雪飛鴻,蕩舟飄去,把酒臨風唱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