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兩者都要有具體的故事情節,但小說的故事性要強,散文的敘事情節則相對簡約。
小說和敘事散文都必須有“故事”,而且都力求具體生動。
但是,小說的情節追求曲折變化,出人意料。
故事情節一般包括四個: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有時還會在“開端”前面加上一個“序幕”,在“結局”后面補充一個“尾聲”。
而敘事散文沒有這么復雜,情節相對簡單,有時情節可以是不完整的,甚至可以是由數個事件濃縮組合成的一篇文章;當然,散文雖然取材廣泛,但是其主題是集中的,正所謂“形散神聚”。
例如,于寶月的《忙年》就是這樣的散文。
2、兩者都可以寫“我”,但是“我”的含義不同。
小說和散文都可以用第一人稱“我”來寫作,這樣可以拉近讀者與故事的距離,增強真實感,也便于直接抒發情感。
但是,小說中的“我”不管有沒有作者的影子,這個“我”都不能當作作者本人。
如魯迅小說《故鄉》中的“我”就不是魯迅,而是敘述主人公,是小說的人物形象之一,是故事的見證者。
而散文中的“我”必須完全是作者本人,通過“我”的經歷見聞,客觀敘事,主觀抒情。
3、兩者都必須反映生活,表達主題,但是對主題的表現方式有所不同。
小說,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
散文,是作者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摹社會生活中的人、事、物和景,深入挖掘其中的內涵與哲理,表達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感悟的一種文體。
所以,小說和散文都以表現主題為自身的任務和目的。
但是,小說的主題一定要通過人物故事本身自然地流露出來,通過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描寫烘托出來,讓讀者去體會感悟到,一般不能用議論和抒情的語句把主題直白地表達出來。
而散文根據需要,其主題(思想感情)既可以用議論或抒情的語句直接地表達,也可以含蓄委婉地表達,還可以只客觀生動地敘事而不表達,讓讀者自己去感知。
擴展資料:
小說的價值本質是以時間為序列、以某一人物或幾個人物為主線的,非常詳細地、全面地反映社會生活中各種角色的價值關系(政治關系、經濟關系和文化關系)的產生、發展與消亡過程。
非常細致地、綜合地展示各種價值關系的相互作用。
散文的價值,是在它抓住時間,那些放在記憶里會被吹散熄滅的故事、情緒,被文字定格下來,從時間的河流中提取保存,脫離控制,對自己是一種滿足和交待,對他人,更是一處別樣的風景。
人與人,生活與生活,相同又不相同,散文提供了這些微妙的差別,并且永無止境的持續下去。
參考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