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所揭示的道理并非只有一兩點,但我只想就我在大學所認識的問題和我在跑步時所想的最多的問題,結合《勸學》談談我的一些認識。
第一,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荀子開篇就講“學不可以已”,即學無止盡。
雖然在文中荀子的“學”不僅僅指看書,但是如果不看書,沒有一定的理論和認識做基礎,再多的實踐也僅僅是實踐,并不能有實質性的飛躍。
太平天國運動和中國**領導的革命運動,為何一個失敗而一個勝利了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有科學的理論的指導。
我覺得在現代社會,“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更具有直接現實性。
打開中國社會百葉窗,可以看到整個社會在整體上被金錢給腐蝕著,“金錢至上”已經成為一種觀念充斥著人們的大腦,腐化著人們的精神,人學習很大程度都帶有功利性質,而社會上真正靜下心來學習、做學問、提高內修的人卻少之又少,所以說中國缺少真正意義上的思想上的大家。
我身邊的同學有的跟我說“你考研吧!反正我不考了,我學不動了。
”還有的跟我說:“考研吧!不為別的,就為以后找個好工作,再累也就三年。
“每每聽到這些話,我都處在矛盾中,我覺得我們現在這些所謂的”大學生“已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學生了,我們離”學海無涯“相去甚遠,對于我們來說,步入社會,找個好工作,然后在忙碌中度過,書本將不知被我們置身何地。
但反過來一想,在現代社會,如果我們讀書不功利,我們將如何生存?或許真的是學海無涯苦作舟吧!如果那樣,我想,他已經不能被俗世所困擾了。
第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荀子說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有多高。
的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但就我而言,我覺得這句話是錯的,我認為知識不是力量,只有得到運用的知識才是力量。
作為現代的我們,其實我們每天都在獲取知識,但卻不知道從中蒸煮、液化、升華,提煉出智慧的精髓,將其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做到真正的”學以致用“。
對大多數的我們而言,學了也僅僅是學了,但真正學了什么,卻并非個個都清楚。
第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文中第六段用整個一段揭示了量變質變這一哲學規律。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這句話多次出現在試卷上,同時也為許多演講家所青睞,更應該成為我們學習與做事的座右銘。
我記得去年西哲老師讓我們寫理想與現實的關系,我寫到:理想+堅持=現實。
當時寫這句話,并不是一時興起,也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我每晚在跑步中真正的體會到了堅持的重要性,體會到人只要做到堅持,就可以無極限。
人只有從一開始通過一點一滴的堅持,才能合成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
第四,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荀子在文章中說學習是自身道德修養的需求,現在的人學習則只是為了炫耀于人。
這句話恰好與孔子的”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遙相呼應。
著名哲學家叔本華說:當我們看見為教育培養人才而建立的大批種類繁多的學校和為數眾多的學者教師時,也許以為人類極其重視真理和智慧。
然而這一切都是騙人的假象。
教師教授學生是為了掙錢,他們所尋求的不是真理,而是自我炫耀與聲譽名望;學者們進行研究,不是為了獲得豐富的知識和敏銳的捂力,而是為了裝腔作勢、夸夸其談。
他雖然說的偏激了點,但聯系實際想想,他所說的也不是不無道理。
從我們自身來講,因為我們是在世界上存在,總得和他人、他物打交道,也就是說,我們必然會處在一種入世狀態中。
而在這種狀態中,我們總是有意無意地按照一個外在的標準和并非我們所想的意志行事。
換句話說,我們總是放棄自己,為他人而存在,也因此我們成了大多數的普通人、成了全國占多數的平凡人。
這是我們的悲哀,也是社會的悲哀!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學了《勸學》這篇文章你有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