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想從公司管理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一個關系職員切身利益的呼聲,為什么一定要用極端的方式來表達,才可以引起重視?僅這一點就很值得深思。
我92年進入萬科時,公司內就有關于加班的抱怨,十年了,這種抱怨一直沒有停止過。
而公司管理層對此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共識,也沒有一個明確的引導,更沒有有效的解決。
這本身,就說明萬科的管理還有很多的不完善之處。
管理者總喜歡強調員工應當通過正常的渠道來溝通,問題是,加班這個議論了至少十年的問題,在“正常渠道”已經不知道往返了多少次,效果在哪里?這一次,通過這個傳統意義上“不很正常”的渠道,一下子就引起了包括集團高層在內的注意。
今天中午,郁亮總經理親自主持會議,請集團老總和職能部門總經理們共同討論“加班問題”,將此視為“員工滿意度”的一種反映,顯示了管理層的高度重視。
事實說明,傳統的“正常渠道”其實是無效的,而這個渠道才是有效的,它又一次證明“互聯網將顛覆傳統的管理方式”。
從這個意義上講,這個帖子是積極的,有價值的,因而是值得歡迎的。
其次是我對加班問題的看法。
這個問題比較復雜,的確不能籠統地說“好”還是“不好”。
我想談幾個基本的判斷。
任何一個事業興旺發展的企業,不可能沒有加班。
不僅萬科有加班,中海也會有,華為也會有,每一個優秀的企業,都會有一大批把自己全身心獻給這個企業的人,都會有一大批以加班為樂的人。
在今天中午郁亮召開的討論會上,一位高層經理回憶在一線的加班時光,說當時完全成了習慣,以至于有一天偶然按時下班回到八卦嶺,反而不知道該干什么,困惑了一個多小時,才意識到應該先吃晚飯。
應當說,沒有這些人,沒有這種精神,就沒有萬科的今天。
有沒有完全不用加班的單位?肯定有。
但這種單位要么就是生命力已經枯竭的企業,要么就是由納稅人養活的機關。
一杯茶,一包煙,一張報紙看一天,這樣的地方當然是不用加班的。
王石online上,有一個帖子的作者就是來自這樣的單位,但他說的卻是:我真羨慕萬科,真想在這樣的地方好好加個班!我相信這絕不是矯情。
我也曾有過一段閑適的機關生涯,那時的心情,就是這樣。
我跟一線公司職員座談時說過:你所做的一切,其實都是為自己做的。
你們兩個人,同樣的專業水平,同樣的聰明程度,同時進入公司,一個人按時上下班,另一人每天要在公司多工作兩個小時,一年以后,兩個人在公司的發展會是一樣的嗎?在社會上的價值會是一樣的嗎?叫你做老總,你會喜歡、信任哪一個?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逐個把萬科的管理人員數數,哪一個不是從“慘無人道的加班(莫軍語)”中歷練出來的?有人說王石只顧自己瀟灑,哪里知道王石曾是萬科最大的工作狂?公司初創時期,王石等公司老總在白云機場等飛機的空閑,都要去倉庫參加裝車,更不要說寫字樓里的無數不眠之夜了。
萬科有一個口號:學習是一種生活方式。
其實在萬科,加班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但生活方式應當由個人來選擇,而不應當強行推廣。
職員有權利選擇一種平靜有序的工作和生活狀態,事實上有一些同事已經在這樣做。
他們很看重家庭生活和子女的教育,為此可以放棄個人的事業發展,滿足于完成壓力不大的工作,不去競爭更高的職位。
這樣的同事,同樣獲得公司和同事們的認同。
這是一種選擇,你選擇了一種生活,也就放棄了另一種生活。
而如果你選擇了競爭,選擇了超越,你就必須付出比別人大的代價。
希望出人頭地,而又不希望比別人付出更多,除非你是奇才,否則成功的可能很小。
不但在萬科不能成功,在其它地方同樣不能成功。
有一首老歌唱道:“我們努力地工作,是為了幸福地生活。
”言簡而意賅。
我覺得,任何時候,都不應該忘了工作的根本目的。
誠然,有些人通過加班也能感受到“幸福”,比如王石和他的智囊團為了萬科的上市,在熬過一個通宵,完成中國第一份招股通函的時候,他們一定感受到了幸福。
這是成功的幸福,是事業的成就感帶給人的獨特的幸福感受。
他們會把這份成就感帶給家人,他們的家人也會由此感受到幸福。
所以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假設:如果工作的成果和工作時間成正比的話,加班多的人,其成就感也就越大。
在這種情況下,我相信不會產生抱怨。
問題是,在實際工作中,加班的成果與加班的時間往往不能成正比,職員在加班中不能獲得成就感,只能獲得疲憊感,這樣,他本人及家屬當然是很不好的感覺。
按這個邏輯,我的推論是:對加班抱怨最大的單位或個人,其加班的效率應當是最差的。
如果這個推論成立,那我們就要問:這樣的加班,意義何在?
在萬科的許多地方,不乏這樣的情況:低效率的會議,重復的勞動,由于專業化程度不夠而額外花費的時間,由于新人的大量進入、缺乏經驗而不得不付出的時間成本,這些都會表現為加班的增多。
70年代部隊搞練兵比武,一個炊事能手做全連的三菜一湯,連蒸饅頭在內只要40分鐘。
這是高度專業化的結果。
換三個新兵,要想達到同樣的效果,除了起五更睡半夜,還能有啥辦法?所以根本問題是提高專業化程度。
當然不能忽視管理者的因素。
萬科的管理者,基本上都屬于“多年媳婦熬成婆”的類型,習慣于“我們當年如何”的思維方式,對職員的時間缺乏一種珍惜的意識。
職員愿意犧牲個人的時間給公司,這是一種極其寶貴的財富,需要特別保護而不可濫用。
如果把員工的積極性當成自來水,要不了多久,自來水都會枯竭。
如果這個比喻還不能喚起某些經理的重視,我還想搬出魯迅――他老人家曾說: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無異于謀財害命。
對屬于員工的時間,應該從生命的高度去認識啊!
以上說了這么多,我自己都感到太零碎了。
按我以往的方式,會尋求一個確切的、排它的結論,但這一次我覺得做不到,對加班,我只能說,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是不同的風景。
員工在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時,應當首先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而對公司來說,則要注意如何提高效率、保護員工積極性、尊重員工的選擇、珍惜員工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