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
村里撐船的七斤,革命時進城,被人剪去了辮子。
這天他在城里的咸亨酒店聽說皇帝坐了龍庭,要辮子,這消息讓他煩心,更讓他妻子惶恐。
跟七斤有過節的趙七爺特意來恐嚇七斤一家,說沒了辮子就是要殺頭。
十多天后,七斤夫婦看出了破綻,于是七斤漸漸在村里恢復了被尊重的地位,一家的生活也回到常態。
創作背景:
1917年7月1日,封建軍閥張勛擁溥儀復辟,復辟時要求百姓留辮子。
魯迅在他的一篇雜文《病后雜談之余》中說:“然而辮子還有一場小風波,那就是張勛的‘復辟’,一不小心,辮子是又可以種起來的,我曾見他的辮子兵在北京城外布防,對于沒辮子的人們真是氣焰萬丈。
幸而不幾天就失敗了……”“……我曾在《風波》里提到它……”這篇小說即取材于張勛復辟的歷史事件。
這篇小說寫于1920年8月(據《魯迅日記》),最初發表于1920年9月《新青年》雜志第8卷第1號,后收入短篇小說集《吶喊》。
擴展資料:
作品評價:
《風波》充分體現了魯迅清醒、嚴峻的現實主義精神。
《風波》中所描繪的浙東農村生活場景,地方色彩鮮明,具有充分的民俗學價值,更重要的是給活動其聞的人物提供了地道的、真實的典型環境。
《風波》中的人物描寫簡約精練,白描中寓有很濃的幽默諷刺色彩。
——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會理事沈振煜。
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
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
他對于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