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是北宋杰出的文學大家,他才氣橫溢,在散文、詩、詞等文體的創作上都有著極高的成就,是人們公認的天才、全才。
一代文壇盟主歐陽修在他剛剛嶄露頭角時就斷言蘇軾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宋神宗也曾稱贊他是“天下奇才”。
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一生在散文上用功最勤,成就最大。
他現存各種體裁的散文四千多篇,大致可以分為議論文、記敘文、雜著幾類。
議論文中最重要的是史論和政論,如《思治論》、《六國論》、《教戰守策》等。
這種評史議政性質的文章,大都語言明快,氣勢雄渾,說理透徹,他尤其善于運用一些生動形象的比喻,來闡明深刻的哲理。
記敘文包括碑傳文、山水記等。
他的碑傳文善于運用描寫對象在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和細節刻畫其個性,以《方山子傳》為代表;山水游記除了描寫景物和敘事抒情外,還特別喜歡議論,闡發哲理,名作如《喜雨亭記》、《石鐘山記》等都是如此,而其中最著名的是《赤壁賦》和《后赤壁賦》。
這兩篇賦不僅抒發了作者的人生哲學,而且語言優美,富于詩情畫意,不愧是宋代文賦中最出色的作品。
除了議論文和記敘文外,書札、序跋和雜文,在蘇軾的散文中也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這類作品或記友情,或寫抱負,都能夾敘夾議,揮灑自如,充分表現出了作者的個性和風趣。
在藝術上,蘇軾的散文在前輩的基礎上有了新的推進和開拓。
他的散文豪放自然、氣勢縱橫,藝術手法多變,往往突破固定格局,使情景事理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不僅以議論見長,而且常常向思辨化的最高層次升華,尤其善于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
可以這樣說,蘇軾的散文,代表了北宋散文創作的最高成就。
除了以散文著稱,蘇軾也是一位博采眾長、別開生面的大詩人。
他重視詩歌的社會作用,敢于用詩歌來揭露時弊,在現存的二千七百多首詩中,社會政治詩占有重要地位。
尤其是“烏臺詩案”以后,他對現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詩歌創作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他充分吸取了前代陶淵明、李白、杜甫等偉大詩人的不同風格,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面貌,融豪放、雄渾、清新、典雅、婉約、樸實、幽默于一爐。
他用詩歌來抒發對國家前途、民生疾苦的關心,用詩來表現山水風光的優美,用詩來表達對親朋好友的深情厚誼。
豐富的想象和生動的比喻是蘇詩非常突出的藝術特色,在《百步洪》一詩中,他連用了七個比喻來形容水勢的磅礴,奇思妙想,生動形象。
在詩歌史上,蘇軾是繼李白、杜甫后的又一個高峰。
在詞的創作上,蘇軾以詩**新運動的精神來填詞,在柳永發展長調慢詞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拓了詞的意境,把歌者之詞變成了詩人之詞,打破了“詞言情”傳統,開創了豪放的詞風。
蘇軾用詞來說愛言情、懷古、詠史、說理、談禪,真正做到了“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在文學方面蘇軾有什么重要成就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