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鐘聲
汪曾祺
我讀的小學是縣立第五小學,簡稱五小,在城北承天寺的旁邊,對面是天地壇。
五小有一支校歌:‚西挹神山爽氣,東來鄰寺疏鐘,看吾校巍巍峻宇,連云櫛比列其中。
半城半郭塵囂遠,無女無男教育同。
桃紅李白,芬芳馥郁,一堂濟濟坐春風。
愿少年,乘風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巍巍峻宇”,“連云櫛比”,實在過于夸張了。
但記憶中學校門外的地勢確比校內高,進大門,要下一個慢坡,慢坡是‚站磚’鋪的。
不是筆直的,而是有點彎。
不知道為什么,我們對這道彎彎的慢坡很有感情。
如果它是筆直的,就沒有意思了。
慢坡的東端是門房,同時也是校工詹大胖子的宿舍。
詹大胖子的主要職務是搖上課鈴、下課鈴。
這間小屋原來蓋了是為了當門房即傳達室用的,但五小沒有什么事可傳達,來了人,大搖大擺就進來了,詹大胖子連問也不問。
這間小屋就成了詹大胖子宿舍。
他在屋里坐著,看看鐘。
他屋里有一架掛鐘。
這學校有兩架掛鐘,一架在教務處。
詹大胖子一早起來第一件事便是上這兩架鐘。
喀啦喀啦,上得很足,然后才去開大門。
他看看鐘,到時候了,就提了一只鈴鐺,走出來,一邊走,一邊搖:叮當,叮當,叮當……從南頭搖到北頭。
上課了,學生奔到教室里,規規矩矩坐下來。
每逢國文課都是要背誦的。
一年級開頭是“大狗跳,小狗叫”,后面有《詠雪》這樣的詩:“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七片八片九十片,飛入蘆花都不見。
”我學這一課時才虛歲七歲,可是已經能夠感受到“飛入蘆花都不見”的美。
我現在寫散文、小說所用的方法,也許是從“飛入蘆花都不見”悟出的。
我覺得那時的語文課本有些篇目是選得很好的。
后來,有一班畢業生湊錢買了一口小銅鐘,送給母校留紀念,詹大胖子就從搖鈴改為打鐘。
一口很好看的鐘,黃銅的,亮晶晶的。
銅鐘用一條小鐵鏈吊在小操場邊的梧桐樹上。
銅鐘有一個錘子,懸在當中,錘子下端垂下一條麻繩。
詹大胖子扯動麻繩,鐘就響了。
鐘不打的時候,繩繞在梧桐樹干上,打一個活結。
梧桐樹一年一年長高了。
鐘也隨著高了。
五小的孩子也高了。
詹大胖子還有一件常做的事,是剪冬青樹。
詹大胖子很胖,但是剪起冬青樹來很賣力,他好像跟冬青樹有仇,又好像很愛這些樹。
詹大胖子還給校園里的花澆水。
秋天,詹大胖子掃梧桐葉。
學校有幾棵梧桐。
刮了大風,刮得一地的梧桐葉。
梧桐葉子干了,踩在上面沙沙地響。
詹大胖子還做什么事呢?他給老師燒水。
燒開水,燒洗臉水。
教務處有一口煤球爐子,詹大胖子每天生爐子,用一把芭蕉扇忽噠忽噠地扇。
煤球爐子上坐一把白鐵壺。
他還幫先生印考試卷子。
詹大胖子推油印機滾子,先生翻頁兒。
考試卷子印好了,就把蠟紙點火燒掉。
燒油墨味兒飄出來,坐在教室里都聞得見。
每年寒假、暑假,詹大胖子要做一件事,到學生家去送成績單。
全校學生有二百人,詹大胖子一家一家去送。
成績單裝在一個信封里,信封左邊寫著學生的住址、姓名,當中朱紅的長方框里印了三個字“貴家長”。
右側下方蓋了一個長方圖章‚縣立第五小學‛,學生的家長是很重視成績單的,他們拆開信封看:國語98,算術86……看完了就給詹大胖子酒錢。
詹大胖子和學生生活最最直接有關的,除了搖上課鈴、下課鈴,——打上課鐘、下課鐘之外,是他賣花生糖、芝麻糖。
詹大胖子很壞,他的糖比外面攤子上的賣得貴。
但是五小的學生只好跟他去買,因為學校有規定,不許“私出校門”。
校長張蘊之不許詹大胖子賣糖,把他叫到校長室訓了一頓。
校長對學生說:學生在校不許吃零食;詹大胖子的糖不衛生;他賺學生的錢,不道德。
但是詹大胖子還是賣,偷偷地賣。
他搖下課鈴或打上課鐘的時候,左手捏著花生糖、芝麻糖,藏到袖筒里。
有學生要買糖,走近來,他就做一個眼色,叫學生隨他到校長、教員看不到的地方,接錢,給糖。
五小的學生差不多全跟詹大胖子買過糖。
他們長大了,想起五小,一定會想起詹大胖子,想起詹大胖子賣花生糖、芝麻糖。
詹大胖子就是這樣,一年又一年,過得很平靜。
詹大胖子的鈴搖著搖著,鐘打著打著,我們便長大了,便到了小學高年級了。
教五年級國文的是高北溟先生。
他很喜歡我,我的作文幾乎每次都是“甲上”。
在他所授的古文中,我受影響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歸有光的幾篇代表作。
歸有光以輕淡的文筆寫平常的人物,親切而凄婉。
這和我的氣質很相近,我現在的小說里還時時回響著歸有光的余韻。
教六年級國文的是張敬齋,張先生據說很有學問,他教我們《老殘游記》,講得有聲有色。
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大明湖上的對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這使我對濟南非常向往。
我對五小很有感情。
每天上學,暑假、寒假還會想起到五小看看。
夏天,到處長了很高的草。
有一年寒假,大雪之后,我到學校去,大門沒有鎖,輕輕一推,開了。
沒有一個人,連詹大胖子也不在。
一片白雪,萬籟俱靜。
我一個人踏雪走了一會,心里很感傷。
我十九歲離鄉,六十六歲回故鄉住了幾天。
我去看看我的母校:什么也沒有了。
承天寺、天地壇,都沒有了。
五小當然沒有了。
這是我的小學,我親愛的,親愛的小學!‚愿少年,乘風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選自《汪曾祺散文選》 有刪改)
1.給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
(2分)
①巍巍峻宇( ) ②方框( ) ③拆開( ) ④萬籟俱靜( )
2. 調皮的小狗、飄零的雪花,課文中的這些內容都是作者小學一年級所學。
結合文章第四段內容思考,幾十年過去了,作者對此為什么依然難忘?(答出兩點即可)(4分)
答:
3. 宋代戴復古說“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閑言語變瑰琦”,文中“詹大胖子很胖,但是剪起冬青樹來很賣力,他好像跟冬青樹有仇,又好像很愛這些樹”一句,以平實的語言將作者童年的觀察體會寫得妙趣橫生,你如何理解這句話中的“有仇”與“愛”?(4分)
答:
4. 史家傳統的記人筆法是“不虛美,不隱惡”,作者也將詹大胖子這個人物放在現實生活中進行客觀地描述,使這一人物的優缺點都很鮮明。
請分別概括出能夠體現詹大胖子優點與缺點的事各一件。
(4分)
答:
5. 汪曾祺的散文溫婉細膩,素樸中有摯味。
正如他的老師沈從文教導的那樣“貼”著生活寫,給人以真切的感受。
請從人物描寫方法的角度品析下面語句。
(3分)
他搖下課鈴或打上課鐘的時候,左手捏著花生糖、芝麻糖,藏到袖筒里。
有學生要 買糖,走近來,他就做一個眼色,叫學生隨他到校長、教員看不到的地方,接錢,給糖。
答:
6. “童年化育師恩久,花甲感念教益長”,汪曾祺先生以濃情的筆墨追憶了自己小學五、六年級的兩位國文老師,他們授課的內容分別對作者產生了怎樣的影響?(4分)
答:
7. 汪老六十六歲重歸故里,童年的母校早已蹤跡皆無,可這座記憶里的圣殿,卻永遠鑄就在他情感的基底,心靈的深處,生命的肌理,因此才有文末這些情誼款款的文字。
文章最后一 段有什么作用?(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回答)(4分)
答:
參考答案:
1. ①jùn ②kuàng ③chāi ④lài(共2分,每小題0.5分)
2. 圍繞“小時候的背誦記憶深刻”或“感受到了美”或“悟出了寫散文、小說的方法”或“課本中的選篇很好”或“喜愛這些課文”或“內容生動有趣”或“貼近兒童心理”回答。
(共4分,答出任意兩點,意思對即可)
3.“有仇”圍繞“詹大胖子剪樹很賣力”回答;“愛”圍繞“詹大胖子精心(經常)修剪冬青樹”回答。
(共4分,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
4. 體現優點的事:①圍繞“每天早晨起來第一件事就是上這兩架鐘(按時開大門;按時搖鈴)”回答。
②圍繞“賣力地修剪冬青樹”回答。
③圍繞“給校園里的花澆水”回答。
④圍繞“掃梧桐樹葉”回答。
⑤圍繞“給老師燒水(燒開水;燒洗臉水)”回答。
⑥圍繞“幫先生印考試卷子”回答。
⑦圍繞“到學生家去送成績單”回答。
體現缺點的事:①圍繞“有人到學校,大搖大擺就進來了,詹大胖子也不問”回答。
②圍繞“違背學校規定,私自賣糖給學生”回答。
③圍繞“賣的糖比外面攤子上的貴”回答。
④圍繞“詹大胖子屢教不改一直偷偷賣糖”回答。
(共4分,每件2分,體現優點和缺點的事各一件,意思對即可)
5. 運用動作描寫(神態描寫;肖像描寫;細節描寫),生動形象地寫出詹大胖子狡猾(油滑;狡詐;熟練;麻利;不守校規;明知故犯;詭計多端;善于遮掩(躲避))的樣子。
(共3 分,人物描寫方法1分,答出任意一種方法即可;表達效果2分,答出任意一點,意思對 即可)
6. 圍繞“高北溟老師教授歸有光的文章,我現在小說里還回響著歸有光的余韻(對我寫作產生影響);張敬齋老師講解的對聯(《老殘游記》)使我對濟南產生向往”回答。
(共4分,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
7. 內容:圍繞“對小學的熱愛(眷戀;懷念);對母校(老師)的感激(感恩);對小學生活的真摯情感;對少年的期望(祝愿);希望少年不要忘記母校(老師)的恩情”回答。
結構:圍繞“總結全文;照應開篇;首尾呼應;結構嚴謹;點明中心;升華主題;深化主旨”回答。
(共4分,內容2分,結構2分。
各答出任意一點,意思對即可)
最后的絕招
“面人雷”,當然姓雷,但叫什么名字,誰也不清楚。
他是吃捏面人這碗飯的,六十來歲,骨骼清奇,黃面短須,雙眼銳亮,像鷹眼,有點兒冷。
只要不下雨落雪,“面人雷”會準時出來擺攤。
他的行頭很簡單:一只可收放的小支架,上面掛一個紙板,正中寫“面人雷”三個大字,兩邊各寫一行小字:“為真人捏像”“以絕技傳家”。
再有一個小木箱,里面放著捏面人的原料和工具。
他捏面人很快,顧客站個十來分鐘就行,稱得上是“立等可取”。
顧客 滿意了給錢;覺得不像,他不取分文,而且立刻毀掉,再不重捏——這樣的情景似乎從沒出現過。
他捏面人,先是幾個手指翻飛,很快便成形,再用小竹片、小剪刀和細鐵簽修一修,無不形神畢肖。
閑暇時,“面人雷”會安靜坐下來,手里拿著面粉,兩只眼睛左瞄右瞅,專捏那些有特點的人物。
如那些“老江湖”,算命測字的“半仙”,街頭賣藝的赤膊漢子,強討巧要的乞丐……當然,他也捏那些在廣場游蕩乘機作案的小偷,專門“碰瓷”的騙家,還有避著人做“白粉”生意的……捏好了,悄然放入木箱,秘不示人。
這么大廣場,這么多人流,各類案子總會發生的。
負責車站治安的警察,常會秘密把“面人雷”找去,請他幫忙破案。
“面人雷”會把那些涉案疑犯面人拿出來,冷冷地說:“只管抓就是,錯不了。”
他們知道“面人雷”靠這手藝吃飯,便要按人頭給錢。
“面人雷”說:“這算是我的義務,免了!只是……請你們保密,給我留碗飯吃。
”小偷抓了;“碰瓷”的抓了;販“白粉”的也抓了。
那些面人捏得太像了,一抓一個準。
一個秋天的深夜,無星無月,風呼呼地刮著。
“面人雷”睡得正香,門閂被撥開。
屋里突然亮起了燈,被子被猛地掀開,三條大漢把“面人雷”揪了起來。
“面人雷” 立刻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他很鎮靜,說:“下排琴,總得讓我穿上掛灑、登空子,戴上頂籠,擺丟子冷人哩。”
“面人雷”說的是“春 點”,也就是江湖上的隱語。
其中一個年齡較大的漢子,臉上有顆痣,說:“上排琴(老哥),是你把我們出賣了,你該懂點規矩,今晚得用青于(刀)做了你!”對方摻雜著說“春點”,氣氛也就有些緩和。
“面人雷”笑了笑,也不繞彎子:“我這把年紀了,死也不足惜。
兄弟,我捏了一輩子面人,讓我最后為自己捏一個吧,給老家的兒孫留個念想。
不過一會兒功夫,誤不了你們的事。
也不必擔心一個年老體衰的人,還能把你們怎么樣。”
三個人同意了。
“面人雷”打量了他們幾眼,說:“謝謝。
”然后拿出一大團面粉和工具,坐在桌前,對著小鏡子捏了起來。
三個人坐到一邊去,抽著煙,小聲地說著話。
他們知道這個老江湖懂規矩,他們也做到仁至義盡。
“面人雷”很快就捏好了,是他的一個立像,三寸來高,右手拿著個小竹片,左手握拳。
底座邊刻上一行字“手中有乾坤。
‘面人雷’自捏像。”
那三個人拿著面人輪流看了看,隨手擺在桌上。
夜很深很暗,一行人急速遠去。
兩天后,在二十里外的深渠里,發現了“面人雷”的尸體。
人命關天,公安局很快就找到了“面人雷”的住處。
在現場勘查時,只找到了一疊匯款存根和幾封家信,還有桌上那個栩栩如生的面人。
其外,幾乎沒有什么線索。
刑偵隊長是個年輕人,業余喜歡搞雕塑。
他把“面人雷”的自捏像放在辦公桌上,關起門來看了整整一天。
他發現那只形如利刀的小竹片,尖端正對著那只握著的拳頭,而拳頭從比例上略大,似乎握著什么東西。
手中有乾坤?他小心掰開那拳頭,掌心出現了幾個極小的面人!在放大鏡下一看,眉眼無不清晰,其中那個臉上有痣的漢子是個黑道上的頭目,曾因詐騙坐過牢。
幾個疑犯很快就被捕歸案。
“面人雷”追悼會非常隆重,正面掛著“面人雷”的遺像——是那尊自捏面人的放大照片。
側面是一幅挽聯:
手中有乾坤,小技大道。
心中明善惡,雖死猶生。
(選自《小小說》,作者:聶鑫森,有刪改)
1. (2分)賞析第一段劃線句子。
2. (2分)閱讀第二段,用三個短語概括“面人雷”技藝高超之處。
3. (2分)概括“面人雷”的形象特征。
4. (3分)結合上下文,說說“手中有乾坤”的含義和作用。
5. (3分)“最后的絕招”作為文章的標題,妙在何處?
參考答案:
1、外貌描寫,突出“面人雷”精干冷峻、目光犀利。
2、工具簡單 立等可取 形神畢肖
3、技藝高超、善惡分明、從容自信、有膽識、有計謀
4、一語雙關,看上去是“面人雷”自夸捏人技藝高超,實際上暗示自捏像手中藏有破案玄機。
5、激發讀者興趣;點示了小說的主要情節;突出了人物形象。
一張安穩的睡床
秦珍子
①他們或許是這個城市最先感到天氣轉冷的一群人。
霜降過后的某個中午,在北京城鐵知春路站附近小路邊,一對年輕男女對坐于路沿兩側。
他們把頭深埋進膝蓋,乍一看,仿佛剛結束了一場爭吵的情侶。
②然而當你悄悄走近,你會聽到勻凈的呼吸和輕微的鼻鼾。
她身上,還穿著附近餐館的白色工作服。
他手邊,還放著隔壁工地的黃色安全帽。
勞作了整個上午,他們在北方深秋一天里最溫暖的時刻,疲憊睡去。
③與路人偶然見到的這個場景相似,近日,一組由專業攝影師拍攝的照片引起熱議。
這組照片被命名為“中國睡美人”,發布照片的網站編輯寫道:“中國正試圖通過辛勤工作來使自己成為世界上最強大最富有的國家。
只是有的時候,他們似乎需要休息一下。”
④在這組照片中,你會看到水果販子睡在堆積如山的柚子里,菜農在冬瓜壘成的“墻”邊小憩,修路工人在冰冷的鐵軌旁小憩,而一位養鴨人則直接睡倒在水塘邊的空地上——鴨群以他為圓心圍成一圈,好像給他“站崗”。
⑤有的人看完了或許會發笑,為那些奇異的臥榻和古怪的睡姿;有的人卻泛起一陣心酸,為那些暴露在烈日下、浸透在汗水中的睡眠;更多的人則會油然而生感動;這些疲憊的人,正欲乘上一列奔馳的列車,朝著夢想而去,不知停歇。
⑥事實上,早在2002年到2009年,德國人貝爾恩德•哈格曼就曾拍過“睡覺的中國人”。
在華工作的七年間,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國速度”。
他把鏡頭對準保安、司機、建筑工人等普通勞動者,為他們“每周7天、一天24小時”的干勁而激動。
⑦當人們驚嘆于中國高速的發展變化時,那些隨意發生在街道邊、小攤上、板車里的夢境被輕易地遺忘了。
它們本該是構成這個國家宏大夢想的一個個具體表達,它們的主人才是這個國家真正的“造夢者”。
⑧然而許多時候,這些人因為疲勞,來不及找個安穩的睡床,就已沉沉睡去。
拍攝者從未覺得這種“哪兒都能睡”的行為有什么不體面,即使在公共場合打呼嚕,即使睡眠條件再惡劣。
在他看來,疲勞的時候就會打瞌睡,人們都一樣。
況且,照片中隨意睡著的人不是無家可歸、無榻可棲者,而是醒來就要馬上投入工作的勞動者。
他甚至欣賞這一點,認為“處事靈活”是中國社會的一種文化。
⑨這當然并不僅僅事關“靈活”。
如果睡覺不再是必需品,而只是一種消遣,那么試想,這群人中會有多少人放棄睡眠,寧愿夜以繼日地奔忙?在那些古怪的睡姿和奇異的臥榻背后,是為改變命運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全部辛勞。
⑩在照片中,建筑工人的臥榻——磚塊、水泥、鋼筋,也許馬上就要撐起高樓大廈,但其建造者卻往往只能是仰望著,而非分享著。
用自己的奮斗努力活著,這充滿尊嚴。
然而象征工人身份的安全帽,只能為他們遮擋陽光,卻難以為他們帶來足夠的體面和尊嚴。
⑾一覺醒來,現實照進夢想,他們看到的只有遠去的冒著濃煙的列車。
⑿這些疲憊的身軀僅僅需要在這趟列車上擁有一張安靜的臥榻——讓啟程者不必膽怯,讓跋涉者得以休憩,讓漂流者夢見未來。
(選自《新華文摘》,有刪改)
1.文章開頭寫道:“他們或許是這個城市最先感到天氣轉冷的一群人。
”從“這個城市最先感到天氣轉冷”來看,本文所寫的“這群人”的共同特點是什么?(4分)
2.下面的句子表達了作者對普通勞動者深深的同情,結合句中加點字部分說說這種情感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4分)
一覺醒來,現實照進夢想,他們看到的只有遠去的冒著滾滾濃煙的列車。
3.文中寫道:“拍攝者從未覺得這種‘哪兒都能睡’的行為有什么不體面。
”為什么普通勞動者這種行為沒有什么不體面?請依據文本內容分條概括。
(6分)
4.結合全文,說說作者以“一張安穩的睡床”為題表達了什么愿望。
(4分)
參考答案:
1、①生活在社會底層。
②有著繁重的勞動。
③ 為夢想而努力奮斗。
④ 醒來后馬上投入工作。
2、用“冒著濃煙的列車”比喻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列車“遠去”而勞動者還在原地,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普通勞動者雖然付出了艱辛勞動卻未能分享到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成果,依然處境艱難,從而表達了作者對普通勞動者的同情。
3、(1)他們承受著繁重的勞動,人疲勞的時候就會打瞌睡,況且他們醒來馬上就要投入工作,這也是他們處事靈活的體現,沒有什么不體面。
(2)他們在為改變命運和追求美好生活而努力奮斗,沒有什么不體面。
(3)他們在辛苦勞動后沒有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成果,只能如此,沒有什么不體面。
4、作者希望能讓普通勞動者更多地分享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讓他們過上體面而有尊嚴的生活。
月光手帕
韋延麗
秋夜的風一陣又一陣地襲擊著阿斌單薄的身體,阿斌不由打個冷戰,他借著月光順著山溝吃力地穿過一條泥濘的土路,路的盡頭,一棵高大的榕樹下,趴著一棟石頭和茅草壘成的小屋。
阿斌在屋前站定,喘一口氣,正了正身子,輕輕叩響銹跡斑斑的門環。
少頃,伴隨著沉重的“嘎吱”聲, 一個光光的小腦袋探出門外。
“你找誰?”男孩兒警惕地盯著他問。
“我路過這里,迷路了。
”阿斌專注地看著 男孩兒,“能給我一碗水喝嗎?”
小腦袋又重縮回屋內,阿斌在門前的石堆上坐下。
男孩兒端來了水,水隨著男孩兒的腳步在粗瓷碗里晃動,溢滿了一碗月光。
阿斌起身接過碗,一仰脖子,粗瓷碗里的水就失去了光亮。
阿斌滿足地咂了咂嘴巴,問男孩兒:“只有你一個人在家嗎?你爹娘呢?”
“娘幫人賣夜宵去了,爹去了天堂。
”“爹——你爹怎么會在天堂?”
我娘說:“我哥和人打了架后不敢回家,爹到處找他,路上出了車禍,上了天堂。”
一陣風吹來,阿斌揉了揉眼睛。
“你怎么啦?”“我、我……沙子進了眼睛。
你們怎么不在村里住?”
“我娘說,以前我們是住在村里的。
哥和人打架后,原本要好的兩家人成了仇人,被打的那家人天天來逼爹娘交出我哥,賠償醫藥費。
爹死后,娘只得將村里的房子賣掉抵了賠償款,于是我們就搬來這兒住了。
娘說,住在這兒也好,免得村里人老在背后指指點點,說娘會生不會養,養了個罪犯。
娘還說,讓我好好讀書,愛讀書的孩子不會打架。”
“你哥打的人,關娘什么事?”“當然有關系啦,他是爹娘的兒子呀!”男孩兒不滿地說,“娘說哥的罪,頂多坐三年牢,如果他敢承擔,現在早出來了……可是他跑了,他怕坐牢。
他不要爹娘,不要我了,嗚嗚……”
阿斌蹲下摟過男孩兒,想安慰他,男孩兒卻機警地跳開①,說:“我不認識你!”
阿斌尷尬地收回手,停了停又問:“你還記得你哥嗎?”“不記得,我哥出事時我才兩歲多。
娘說,小時候我哥常背我呢,他可喜歡我了。”
“你哥犯了錯,你和你娘還會想他嗎?”“想,當然想啦!我娘說,我哥那是一時糊涂,那時不懂事,他要是知道錯了,改正了,一定是個好孩子呢!唉,他要是能回來就好了,我就不用天天晚上擔驚受怕了。”
“擔驚受怕?晚上都是你一個人在家嗎?”“是的,娘雖然賣了村里的房子,但人家的錢還沒賠清,娘答應每年賠人家一萬。
為了賠人家錢,娘白天做農活,晚上幫人賣夜宵。
娘說,明年就可以賠完,那時她就可以陪我了。
不過我不怕,爹在天上保護我呢!”
阿斌心里一痛,他劇烈地咳嗽起來。
他急忙用手捂著嘴,快步走到石堆旁的樹下,借著樹陰抹去眼角的淚。
月光透過樹隙,斑駁地灑在阿斌身上。
“你踩到月光手帕了!②”男孩兒驚叫起來。
阿斌急忙后退幾步,左看右看。
“月光手帕?”“就在那兒。
”男孩兒指著樹陰說。
順著男孩兒手指的方向,阿斌看到了黑漆漆的地上鋪滿了一片又一片巴掌大的手帕,那是月光穿透樹隙灑下來的。
“是那兒嗎?”阿斌問。
“是的,就是那些手帕。
娘說,一個人,只要心里無愧,心里裝著美,就能看見這美麗的月光手帕。
娘還說,娘要等,等到我哥看到月光手帕的那一天。”
阿斌再也忍不住,他雙腿一軟,跪在了手帕前,任大滴大滴 的淚珠滾落,掉在地上的手帕里,為爹娘,為那個被他打傷的小伙伴,更為自己。
他從懷里掏出一張照片,哽咽著,塞給男孩兒說:“從此以后,你和娘,再也不用擔驚受怕了……可是你們,至少還得等我三年。”
照片上,有阿斌、男孩兒,還有滿臉慈祥的爹娘。
阿斌毅然踏上山路,走進月光中,滿地的“手帕”忽地抱成團兒,包裹著阿斌向前走去……
(選自《微型小說選刊》,有改動)
1.選文第1段有什么作用?(3分)
2.聯系上下文,分析文中第①處畫線句中加點詞“跳”的作用。
(3分)
3.選文中阿斌這個人物形象最主要的性格特征是什么?(2分)
4.選文第②處畫線句“你踩到月光手帕了”中的“月光手帕”是指什么?它有何象征意義?(3分)
5.請結合生活實際,談談阿斌的選擇給了你什么啟示。
(4分)
參考答案:
1.(1)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2)渲染了清 冷的氣氛;(3)寫出了阿斌行走山路的艱難;(4)為下文寫阿斌家 里的不幸埋下伏筆。
(3分,答出三點即可)
2.動作描寫(1分);寫出了男孩兒掙脫阿斌的迅捷(1分),體現了他對阿斌有很強的戒備(1分)心理。
3.良心未泯(1分),勇于擔當(1分)。
4.(1)“月光手帕”是指月光穿透樹隙灑在地面上鋪成的一片片巴掌大的手帕(或光斑)(1分)。
(2)是母親善良、堅忍、敢于擔當的象征,是家人期盼、堅信阿斌能悔過自新的象征,是阿斌良心發現、主動自首的象征(2分,答出兩點即可)。
5.(1)內容:阿斌因打架傷人犯罪而選擇逃跑,給家人帶來了極大災難(1分);阿斌又因家人對他的期盼與堅信而選擇了主動自首(1分)。
(2)啟示:可從犯錯與認錯、逃避與承擔等角度談,言之成理即可(2分)。
追問
再多一點
追答壺口的黃河
①在中國看水,看中國的水,最好到黃河。
九寨淘的水顯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點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裝飾物。
也許,中國的水應該是黃色的,和我們中國人的皮膚一樣;而黃河也只有到了這兒,才成了真正的黃河!
②車行山谷中,遠遠便聽見陣陣低沉的轟鳴,在左右山壁間碰撞,心也隨之律動,未見其影,先聞其聲,知道壺口到了。
③天漸漸成了黃色,水汽豐富得似乎憑空能捏出一把汗來。
④等真正站在她的旁邊,昕有的人都驚呆了。
地競陷下一層,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壺嘴,水若濁酒,傾瀉而下,一仰難盡的氣勢,充溢胸口,d跳得能蹦出來。
耳朵漸漸聾了,只能看見對方開口,卻聽不見聲音;眼也花了,彌漫著的皆是黃色的漩渦,像是從河里蒸騰地上升,又像是奮不顧身地下降。
河底升起硝煙一樣的股股黃霧,天宇間充漲著黃色帶水的顆粒,碰撞在臉上,散發在天上。
腦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著山被水層層劈開,天也被這股黃流斬斷。
水從天而降,拍打在谷底,響遏在云里。
⑤想黃河從巴顏喀拉山流下的時候,水也該是清的吧?畢竟是雪水的匯集,是上天的洗禮;下游也會清些,因為地勢漸平,流速漸緩,黃沙也會慢慢沉在河底。
可你看看現在的黃河,剛剛從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流過,厚重得帶著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國的顏色,水里一定還有與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熱,當然還有陜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帶著水旋轉。
黃河在這里最黃,金黃得如同太陽也落在里面。
1.第①段寫九寨溝的水和太湖的水,有什么用意?(2分)
2.第④段描寫了壺口黃河的景色,語言特點是什么?作簡要分析。
(3分)
參考答案:
1.(1)用九寨溝的水和太湖的水來襯托黃河的水。
(2)中國水的顏色就應該是黃河的顏色,黃河水才能真正體現中華民族的精神。
2.(1)用詞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
(2)句式整齊,寫出了黃河的氣勢。
(3)運用了比喻、夸張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我”面對黃河的主觀感受。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