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散文詩集《野草》詩選-《影的告別》的讀后感
讀魯迅的《影的告別》
r魯迅在中國文學界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從小到大聽的最多的作家,最最熟悉的作家就是他了。佩服他在那樣的一個殘破的中國要掙脫帝國主義的壓迫和封建主義的束縛的時代,是為數不多的清醒者,滿懷激情,用筆桿子去喚醒愚昧的國民,你也曾經彷徨,曾經吶喊,曾經傷逝,為的是激勵一代代的有志青年,為的是追尋那一片光明。
r人們把《野草》給予了很高的藝術地位。在五四落潮后反思思想上對人生,對人的存在價值,以及社會的現狀讓他有了一定程度的質疑,他感到煩悶和痛苦。在這樣的條件下創作的《野草》,便賦予了自己的那種微妙的感覺、心理、情感,是對絕望的反抗的一種藝術的再現。
r魯迅的作品,初次的品讀,我的第一感覺是晦澀的,很難捉住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但他的作品就像烈酒,初入可能是順著喉嚨流下去就象是一團火一路燒下去的感覺,但細細的品味有一股濃濃的香醇味,回味在身體里的一種舒適感。
r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對于《影得告別》的賞析,純屬我個人的看法。正如魯迅曾經說過的:“真的勇士敢于面隊慘淡的人生,敢于面對淋淋的鮮血。”“有我所不樂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樂意的在地獄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樂意的在你們將來的黃金世界里,我不愿去。”面對激情消退的青年,他呼吁,他吶喊。在面對明與暗之間,他選擇了堅持,選擇面對黑暗的現實。人的影子,在完全黑暗與完全光明的情況下,都要消滅,它只能存在于半明半暗之中。反抗黑暗,黑暗會吞并我;而光明真正到來之時,光明又會使我消失。這是怎樣的一種境地。 但作者寧愿被黑暗沉沒,也不愿茍活于明暗之間。他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給我散文、朱自清豐子愷的各10篇、比較可以做摘抄的。
朱自清:《匆匆》(關于時間)《背影》(關于父愛)《荷塘月色》(關于美景與心情)《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關于景色)《旅行雜記》(抨擊黑暗)《綠》《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春》《揚州的夏日》《看花》(景色)
r豐子愷:(此人散文不夠有名,其他文體很可以)《給我的孩子們》、《華瞻的日記》、《兒女》、《作父親》、《車廂社會》《緣緣堂隨筆》《肉腿》、《半篇莫干山游記》。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在黑暗的街道散文名篇,魯迅散文詩集《野草》詩選-《影的告別》的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