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所有語文課本中有關唐宋八大家的作品有哪些
八大家:韓愈 柳宗元 歐陽修 王安石 蘇軾 蘇洵 蘇澈 曾鞏《醉翁亭記》、《浣溪沙》、《伶官傳序》--歐陽修;《黔之驢》、《捕蛇者說》、《小石潭記》——柳宗元《游褒禪山記》、《傷仲永》——王安石; 《師說》-——韓愈、《六國論》——蘇洵 蘇軾——《水調歌頭》,《浣溪沙》,《江城子》、《赤壁賦》。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以散文著稱的八位文學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合稱三蘇)、王安石、曾鞏八人。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他們先后掀起的古**新浪潮,使詩文發展的陳舊面貌煥然一新。
唐代好的文章有哪些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 即唐代的韓愈、 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 、 三 蘇 ( 蘇 洵 、 蘇 軾 、 蘇 轍 ) 、 王 安 石 、 曾 鞏 。
起 源
據查, 明初朱右將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編成《八先生文集》, 八大家之名始于此。 明中葉唐順之所纂的《文編》, 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 其它作家的文章一律不收。 這為唐宋八大家名稱的定型和流傳起了一定的作用。 以后不久, 推崇唐順之的茅坤根據朱、 唐的編法選了 八家的 文章, 輯為 《 唐宋八大家文鈔》 , 唐宋八大家之稱 遂固 定 下來。 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家古文運動的中心人物, 他們提倡散文, 反對駢文, 給予當時和后世 的 文 壇 以 深 遠 的 影 響
求唐朝散文的特點、主要作者及作品
唐代散文的特點
唐代散文是繼先秦兩漢之后,我國散文創作的又一高峰。
散文就形式而言,從講究對仗用典、崇尚聲律藻飾的駢文,變為單行散句、接近口語的“古盯碧文”,這是唐代散文文體通俗化的革新。而表達的內容也遠較駢文深廣得多,世俗化得多。出現了一些旨在寄意喻理和為城市貧民立傳的人物傳記,如韓愈《馬說》、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這在六朝駢文中是不可能出現的。
唐代散文主要有駢文、古文兩大類,古文則代表唐代散文的主要成就。
駢文在唐朝是作為官方詔制表狀書判的應用文字。唐朝的駢文務實切用,改變了六朝駢文的積弊。表現在魏征、陸贄等人的章奏疏議中。他們譏陳時病,諫諍朝政。另一方面在對偶用典、聲律詞藻上,不像六朝駢文那樣逞才尚華,能夠明白曉暢、氣宏辭麗和精致華贍。唐代駢文總的變化趨勢是散化。
唐代古文,與駢文相對而言,是一種奇句單行,不講聲律前則猛對偶的散體文。它既繼承了先秦兩漢散文內容充實、行文自由、樸實流暢的特點,又提煉于當時的口語,因而其表現力遠較駢文豐富靈活。
永貞至長慶年間,是唐代古文運動的極盛時期。一批文人抱著行道濟世,興利除弊之心積極參與,古文運動的高潮的形成。古文運動,人才輩出,既有韓愈、柳宗元作領袖,又有劉禹錫、白居易等一批參與者。他們互相切磋,造成聲勢。在理論上也有較明確系統的論述,提出“文以明道”的慧橋主張,闡發了文道相輔而行的關系。在各種體裁的創作中幾乎都有突破或創新,并形成了各自的鮮明風格,如韓文雄渾奇崛,柳文精深峻潔,被奉為后世古文的楷模。
韓 愈——以尊儒反佛為主的有《原道》、《論佛骨表》、《原性》、《師說》等,有嘲諷社會現狀的雜文《雜說》、《獲麟解》以及著名的祭文祭十二郎文》;
柳宗元——寓言故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哲學論著有《非國語》、《貞符》、《時令論》、《斷刑論》、《天說》、《天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