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group id="r9hwm"></optgroup><nav id="r9hwm"><label id="r9hwm"></label></nav>

    <tt id="r9hwm"><tr id="r9hwm"></tr></tt>
  1. 
    
  2. <optgroup id="r9hwm"><samp id="r9hwm"><dl id="r9hwm"></dl></samp></optgroup>

  3. <optgroup id="r9hwm"><samp id="r9hwm"><dl id="r9hwm"></dl></samp></optgroup>

        1. <listing id="r9hwm"></listing>
          <delect id="r9hwm"></delect>
          <optgroup id="r9hwm"><samp id="r9hwm"><ol id="r9hwm"></ol></samp></optgroup>

          劉海粟的黃山散文有哪些,《飛紅滴翠記黃山》它與一般的游記散文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飛紅滴翠記黃山》它與一般的游記散文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它有別于一般的游記,因為姿純它是借助于電視鏡頭展示畫面來介紹自然風光的,使用了現代影視的表現手法,所以,第一,它能自由地變換角度來表現出,或環景、全景,或中近景、特寫,或俯視頃老,或仰視,或平視;第二,它要配合畫面,要著眼于解釋畫雀冊升面,講出畫面中不為人注意或隱含的東西,不宜過分發揮;第三,它應該口語化,要使觀眾一聽就懂。

          關于介紹黃山的詩歌?

          很多年前,華東師大的施蟄存老先生招考研究生時出了一道題目:“什么是唐詩?”這是一個大有意味的問題。唐詩是一個美好的詞語。漢語中有很多美好的詞語。比如長江、長城、黃山、黃河等。唐詩也是漢語中最美好的詞語之一。我們提起唐詩,就有一種齒頰生香的感覺。唐詩只是風花雪月么?只是文學遺產么?只是語言藝術么?當然是的,可是我們又總覺得不夠。我們僅從風花雪月去看唐詩,或許表明,我們的人生可能太功利了。我們僅從語言藝術和文學遺產去看唐詩,我們又可能把唐詩看得太專業了。唐詩還可不可以指向一些更遠更大的東西?
          我知道,唐代有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絲綢之路,以長安為中心,西至羅馬,東至東京,各種宗教,和平共處;有世界主義的文化精神:國力極強盛,版圖遼闊,經濟發達,跡睜文化既大膽拿來,又講送去主義,元氣淋漓,色彩瑰麗;有繼承創新的文化精神:秦漢帝國的文化格局、南北朝職官、府兵、刑律等等融為一爐。在教科書上,似乎只有這些才是唐詩的文化精神。不是說這些不重要,然而談到唐詩的文化精神,就只能是“遙想漢唐多少宏放”,我覺得這似乎是一個成見。今天我們都不從這些大地方講起,詩歌畢竟是關于心靈的事情,我們從唐詩的心靈世界講起。不是說這些不重要,而是心靈性才更是唐詩幽深處的文化精神。
          我常講詩歌,也常常想起杭州的西湖邊上,花港觀魚的旁邊,曾經住著近代的老先生、仙風道骨的詩人馬一浮先生。
          詩是什么呢?馬先生有四句話說得好:詩其實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覺,如夢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蘇”。后來葉嘉瑩教授說,這是關于詩的最精彩的一句定義了。詩就是人心的蘇醒,是離我們心靈本身最近的事情,是從平庸、浮華與困頓中,醒過來見到自己的真身。我們為什么說僅僅從風花雪月、語言藝術、文學遺產、漢唐氣象等來讀唐詩,總覺得不夠呢,那就是隔了一層,沒有醒過來跟自己的真身相見。
          這似乎有點玄了。有沒有真身姿寬歲,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進一步論證的事情。但是我這里姑且將它作一個比喻:人生有很多幻身、化身,詩是這當中那個比較有力量、自己也比較愛之惜之的那個自我,而且是直覺的美好。我又想起古代有兩個禪師有一天討論問題。第一個禪師說了一大套關于天地宇宙是什么的道理。輪到第二個禪師時,巧叢他忽然看到池子里邊有一株荷花開了,就說了一句:“時人見此一枝花,如夢相似”。我讀唐詩,似懂非懂、似問似答之間,正是“見此一枝花,如夢相似”。因為讀詩是與新鮮的感性的經驗接觸,多讀詩,就是多與新鮮的感性的經驗相接觸、相釋放,就像看花。也因為讀詩讀到會心,又恍然好像古人是我們的夢中人,我們是古人的前世今身。
          我只舉一個小例子,我十五歲離開家去當工人的時候,心里只是想家呀,沛然莫之能御。有一天讀一首小小的唐詩: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我忽然就覺得,那個大風大雪中,快要回到家中的夜歸人,就是我自己的背影啊,心里一下子有說不出的溫暖與感動。為什么唐詩會這樣呢,我想這是因為唐詩表達了我們古今相通的人性,而且是用永遠新鮮的感性的經驗來表達。所以唐詩一方面是永恒的人性,另一方面又永遠是感性的、新鮮的。而這個古今相通的人性,恰恰正是中國文化內心深處的夢。我想我們中國文化做夢做得最深最美的地方,就是古今相通的人性精神。永遠的風花雪月,背后是永遠的人性世界。
          具體而言,唐詩中所表現的中國文化的人性精神,可以從哪幾個方面來談?我先把結論寫在下面,然后再來一個一個證明。
          盡氣、盡才的精神 盡心、盡情的精神

          人生要盡氣盡才,永不舍棄

          《尚書》有一句老話:人為萬物之靈。這表明,人的生命,是天地間最美好的事物。這是古老的中國文化的一項重要的發現。《詩經》里有句詩:“夙興夜寐,毋忝爾所生”。意思是說早晨起來,晚上睡下,都要想想,是不是對得起自己的生命。我想,如果沒有古代先民對于人的生命美好的發現,就不會有這樣的對于生命美好的愛惜,像一個愛清潔的人家,每天都窗明幾凈,開開心心地過生活。我們簡單說,“人為萬物之靈”有這樣幾個意思。一、人是宇宙的善意的創造。二、生命是生來美好、高貴、不可貶抑的。三、人在世的意義,正是善待生命的美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以不負此生、不虛此生。四、無論如何艱難困頓,人生永不舍棄。
          為什么講唐詩要講到這里呢?我們說唐詩里頭有一個主要的聲音,是說人在這個世界里要善待自己,要不負此生,不虛此生,這是我的一個直覺。我們從簡單的常識講,以詩仙李白為例子。李白,我常常想,中國文化中有李白這個詞語,真是一個美妙的亮點。有點像美國文化里的自由女神,法蘭西文化里的馬賽曲。如果說別人盡十分氣、十分才,即是盡氣盡才的生命,而李白是盡二十分、三十分。根據我們的描述,李白一生,集書生、俠客、神仙、道士、公子、頑童、流浪漢、酒徒、詩人于一身,日本學者還說他是官方的間諜,超量付出了才與氣。盡才盡氣的表現,現代人的說法就是自由。自由有兩種。一是積極自由,即充分實現自己生命的美好。二是消極自由,即不受外來力量的束縛。積極自由在李白身上,好像有光有熱要燃燒,有不能自已的生命力。李白的消極自由表現在鄙棄權貴、笑傲王侯,“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他是中國知識人中,最能自尊自愛、最不受拘限的一個典型。李白,幾乎成為真正的文人自愛的一個美好的理想。
          杜甫是一個厚字,結實扎根在地上。他最后死在回中原的船上,伏在船上寫詩說:“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中國唐代詩學的兩座主峰,一個是天的精神,一個是大地的精神,真實做人、積極用世,不管他們有沒有建立了什么功業,他們的生命是活得有聲有色、有光有熱。他們對于他們的時代、社會,是盡心、盡氣、盡才的,他們并沒有從他們的時代得到什么,但是他們的時代卻因為他們的存在而偉大。
          唐代第二線的大詩人韓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隱、杜牧等,都是做人做事有擔當,有作為的。韓愈一生最精彩的是諫佛骨,蘇東坡說他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在舉世滔滔的佞佛大潮中,障百川而東之,挽狂瀾于既倒。柳宗元一生最突出的是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被貶謫的后半生不屈身降志,又做出了影響深遠的政績。白居易最亮點的是領導了中唐的新樂府運動,“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讓詩歌文學發生社會良心的作用,深刻影響了后世中國文學。李商隱與杜牧都是博學多識、才華蓋世的士人,不僅僅是詩人。正是他們壓抑的才華得不到實現,才成全了他們美麗的詩歌,某種意義上說,他們的詩歌,正是他們不負此生、不虛此生的證明。所以我們可以說,唐代的第一流的詩人,個個都是要拿出自己生命的美好,要做一點事情,都是想要讓自己的才智充分得到表現的。
          有關唐詩學的一些關鍵詞,譬如盛唐氣象、興寄風骨、詩賦取士、詩史精神、歌詩合為事而作、諷諫詩等,都指向剛健有為、向社會負責、以天下有道的關懷,做到不負此生、不虛此生的時代精神。這些關鍵詞,正可以簡明有力地代表唐詩的基本精神。我看唐代人對唐代人的詩歌評論,也是推崇盡氣的精神。譬如盛唐詩人任華《寄李白》:“古來文章有能奔逸氣、聳高格,清人心神、驚人魂魄。我聞當今有李白。”可見我們不是無根據的。白居易說:“天意君須會,人間要好詩。”高度概括了這種時代精神,表明:好詩是天意之所在,天意之肯定。這是一整個要好詩的時代。詩人最懂得這個道理,他們是要讓天下都成為美好的詩。
          大家會問:你說的是盛唐精神,那么晚唐呢?不是都有點氣脈衰敗了嗎?如果是跟盛唐比,晚唐是不夠盡氣了。但是不要忘記,晚唐詩人使盡才的生命精神突出出來了。到了晚唐,好詩才成為一種可以使人終身赴之、類似于宗教信仰一樣的美好追求。王建說“惟有好詩名字出,倍教少年損心神”;白居易說“天意君須會,人間要好詩”。所以,從初盛唐盡氣的生命到中晚唐盡才盡情的生命精神,其實仍然是善待生命、高揚人性美好,不負此生、不虛此生的文化精神的表現。如果沒有中國文化的這個人性亮色的底子,就不會有唐詩的這種表現。所以,我認為唐詩背后有一個秘密,有一種很深的精神氣質,就是盡氣盡才的精神,就是不負此生、不虛此生的時代集體意識。如果有誰敢說自己的生命是不負此生、不虛此生,用中國文化的說法,我們就可以說他是得了唐詩的真精神。

          唐詩是早晨,不是下午茶

          現在我們來讀讀那些千年傳誦的名句吧。我們看詩人動不動就說“秦時明月漢時關”,動不動就說“萬里長征人未還”,詩人動不動就說“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動不動就說“為言地盡天還盡,行到安西更向西!”我們發現唐詩的世界大得很,力量充沛得很,精神豪邁得很。
          初盛唐的人要是失戀了,痛苦了,說的是“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何人不識君?”就會哂然一笑,心情好起來了。要是暫時經過苦難,重新克服了困境,就會說:“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就會對前途重新有希望。詩人要是曾經被打敗,曾經受大挫折,后來又東山再起,撥云見霧,就會說:“種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劉郎又重來!”心里充滿自豪的感情。詩人被壓得喘不過氣來了,他就會有這樣的詩:“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唐人看不慣有些小人得勢,說“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這是唐詩中罵人最厲害的一句話,罵得很有力量,以歷史時間作尺度,眼界十分開闊。
          唐詩是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振作生命的活氣的。讀到不少唐詩,真的就是“忽如一夜東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心花怒放的感覺。這也是我們喜歡唐詩的一個原因。所以,葉嘉瑩教授接著馬一浮先生的話說,詩歌是一種生生不息的不死的心靈。
          唐詩中常常提到大江大河、高山平原,因為唐詩主要是中國北方文化發展到極盛時期的詩,所以要寫就寫高山大河,所以宋詞多半是小橋流水,唐詩多半是高山大河。中國文學寫高山大河寫得最好的作品,我敢說至今沒有超過唐詩的。比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豪情雄壯,比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比如“白日依山盡”“大漠孤煙直”“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比如“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比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都力量充沛得很,生命強健得很。長江、黃河、高山、大川、太陽、月亮,唐詩就是想來一個驚天動地,就是想貫通宇宙生命之氣。“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這個風煙,大氣得不得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天姥連天向天橫”,這個“上青天”、“向天橫”都是直上直下將人的生命與宇宙生命相貫通。盛唐詩人、宰相張說大書詩人王灣的詩于政事堂:“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正是代表唐人的審美意識:天地之大美、自然之偉觀———黎明、春天、新年,一齊來到人間,使人間成為美好的存在。“生”字、“入”字,熱情奔放,是生命化的大自然。天行健,生命剛健、積極有為,迎向清新與博大。
          有些看起來很平常、很安靜的詩,也有一種有天有地、貫通宇宙的元氣之美。比如:“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那個“水窮處”,通往那個“云起時”,都是宇宙生生不息的氣脈。“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這“青未了”三個字,不正是生生不息的春色天邊無際地流淌么?有一個詩人有一天晚上突然睡不著覺了,找不到原因,只覺得身子很暖和,原來經過了一個冬天,地氣開始回暖了,于是他寫詩說“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你們看,詩人的生命節奏,感通著宇宙的生命節奏。老杜有一句詩:“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后代的詩人特別喜歡。那是安史之亂后黑暗的唐朝社會,一個無月的黑夜,詩人憂心如焚,徹夜不眠,忽然,窗外那黑黝黝的山嘴里,一下子吐出了一輪晶瑩的明月,樓外的水池,月色之中,也波光粼粼,明亮起來了,詩人的心境,也由憂苦而驚喜,而充滿了對天意的默默的感動。杜甫有一首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里的文字,小孩子都懂得,平凡得不得了,但是讀起來舒服極了,通透極了,有一種生命與宇宙透氣的感覺。杜甫還有一首絕句,“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一種生意盎然之美,一種隨處生春之美,讀久了就覺得生命很亮麗,很新鮮活潑有力。
          有一些表面上看起來是有些感傷的詩,實際上骨子里生命的力量依然充沛得很。比如柳宗元的《寒江獨釣》:“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那么,是不是宇宙就死掉了呢?沒有,“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越是雪大風寒,越是千山萬徑,越顯得那個釣魚的漁翁,生命力十分強健。又如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聽起來詩人好感傷呀,憐香惜玉的一個樣子,但你沒有讀懂。你想一下詩人半夜里被風雨聲驚醒,但清晨又是一個好天氣,又是一個春光明媚,他也又是一個好心情,躺在被窩里,聽嘰嘰喳喳鳥兒窗前啼叫,陽光透過窗格兒滿滿地灑進來,好不開心!那些風風雨雨,雨雨風風,總會過去,而人類社會,宇宙自然,正是這樣,在風風雨雨中,花開花落中,永恒地往前生長,往前發展,任何東西也阻擋不了生命的生長。小小的一首唐詩,一共才不過二十個字,說的竟然是這樣有益于人生,有益于生命的道理,敞開的竟然是這樣一個無限的世界,你能說唐詩不是一個不死的心靈么?唐詩難道不正是這樣表達了中國文化青春少年的夢么?唐詩是早晨,是少年,不是下午茶。下午茶的精神是反省的、回味的、沉思的、分析式的,要不停想問題的,而早晨是不提問題的,不分析的,不反省的,早晨是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是清新的樣子,是神采飛揚。我們要讓我們的民族在千年長途的風霜滿面中,有少年精神,在朝九晚五的風塵仆仆中,有做夢的機會,那么,就讓我們的下一代多讀唐詩吧!
          唐詩中積極進取、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不僅來自國力、開放等時代氣象,而且來自開明、先進的政治文化:即科舉、尚賢、納諫。“進士致身卿相為社會心理群趨之鵠的”,這跟科舉考試有很大的關系,跟漢魏以來中國古代知識人的地位大幅度上升有很大的關系,跟全社會崇尚詩歌、崇尚人文、崇尚美有很大的關系,跟唐代的國力有很大的關系,這是中國文化的復興之象。只有這樣的時代,才會有盡氣的精神突出表現,只有社會上有一種盡理盡心的氣象,文學上才會有盡才盡氣的表現。
          我們今天似乎特別缺少英雄主義了,特別缺少的是生命的真實力量了。這跟我們對人性的看法有關。現代以來,科學主義將人性不當回事,以為只不過是DNA的合成,可以做成什么樣就是什么樣。現在甚至還有了譬如百憂解這樣的醫學成果了。科學的傲慢,加上消費主義的物化浪潮,人性這個東西,要么是零散化,成為沒有理性構架、沒有主心骨、沒有人格意識的拼貼;要么是空洞化,成為沒有真實內容、真實需求的虛無主義;要么是幽暗化了,成為一團人欲物欲;要么游戲化,成為一種商業性大眾化的表演。現代性主張人是經濟動物,是潛意識盲動與升華,是宇宙中的過客。這些問題很大,我今天不可能討論現代思想的利弊,但我們對于現代思想的反思與懷疑,也成為我們讀唐詩的一個背景,使我們懂得珍惜,懂得引申發揚。

          人心與人心的照面

          依中國文化的古老觀念,人心與人心不是隔絕不通的。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也。無邪就是誠,就是人性與人性的照面。心與心之間,被巧語、算計、利害、物欲等隔開,都是不誠。孔子說“興于詩”,就是以詩歌來開發人性人心的根本。孔子又說:不讀周南召南,猶正墻面而立。一個人對著墻面而立,就是隔,就是將自己的心封閉起來。孔子主張的仁,就是人心與人心的相通。盡心盡情的精神,就是人心與人心的相通、人性與人性的照面。這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基石,也成為中國文化千年來的一個精神祈向。
          我觀看唐代的音樂俑、舞蹈俑,有一個感覺,他們都非常投入、非常用心。表情動態,簡簡單單,卻有一種各自入神的空氣,好像大家都忘記了自己,沉浸在當下的音樂心情之中。這不像西方的交響樂,那樣的理性、復雜、客觀、冷靜。這表明,唐人對于藝術的創造、對于詩歌的生活,有一種宗教式的虔敬,這就是對自己生命創造的盡心。
          白居易的詩歌說:“以心感人人心歸。”是說只要人與人之間心心相通,就是天下富有人心的世界。李白的詩歌說:“明月直入,無心可猜。”是說人心與人心相通,就像明月那樣明白、純樸,沒有一點雜質。唐詩正是表達了這個夢。
          以友情為例,中國文化非常重友情。友情是朋友之間盡心盡情的表現,不以理為原則,也不受其他外在的因素左右。
          杜甫的《贈衛八處士》,是表達朋友之情的唐詩名篇,非常質樸。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少壯能幾時,鬢發各已蒼。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問答未及已,驅兒羅酒漿。夜雨剪春韭,新飲間黃粱。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明日隔山河,世事兩茫茫。
          我每次讀這首詩,都覺得這里頭的感情,就像好酒一樣,味長而美。古人評這首詩:“語語從肺腑流出”。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真是寫得掏心掏肺的。第一句“人生不相見”五個字,樸素得不得了,像聊天拉家常,又厚實得不得了。在茫茫宇宙背景中,生命與生命之間的聚散,太不容易了。“今夕”兩句,如歌如嘆,又隨意又深情。“少壯”四句,全是老友重逢的普通人情。“驚呼”兩字,寫得神情活現,一片童真,一點都沒有主客的隔閡。“昔別”四句,場面氣氛非常真切,我們今天讀來,就像我們的老同學的子女,在叫我們一聲伯伯叔叔的時候,我們忽然就感覺到了生命的流逝,人生的短暫。“怡然”這兩個字,何等的真誠,何等的古道!老輩與小輩之間,再也沒有客氣。接下來就是酒漿、春韭、黃粱飯,就是比十觴還要濃、穿過萬水千山的情義。自從背了這首詩,我特別喜歡春天里江南的韭菜,很肥厚好吃。但是,我知道,唐代的春韭已經吃完,滋味已經不能與杜甫那時的相比了。
          再看杜甫的另一首寫亂世回家的小詩:崢嶸赤云西,日腳下平地。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鄰人滿墻頭,感嘆亦噓唏。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詩人杜甫從千里之外的豺狼世界,終于逃脫出來,終于到家了,那黃昏的晚霞、村頭的日腳,柴門的喜鵲,都充滿了真切動人的人性世界回歸的意味。妻子見到親人,又是驚嘆,又是傷心落淚。更重要的是,左鄰四舍,也都爬滿了墻頭,一起感嘆唏噓,一起傷心落淚,共同分享此時此刻人倫的歆幸。按現代社會的觀念來講,這關你鄰居什么事?他們看什么呀?但是依中國文化的觀念,人心與人心是相通的,人性與人性是照面的。杜甫一家亂世偶然生聚的歡樂與幸福,不止是杜甫一家的事情,而是村子里大家的事情,是天下人痛癢相關的歡樂與幸福。
          這首詩最后兩句:“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把夫妻的相聚之美妙,寫得勝過神仙的遇合。我再沒有看到詩歌里寫夫妻相聚寫得比這更好的了。這里不僅有詩人對女性的在情在義,不僅有對于在艱難人生掙扎中嘗盡苦味的女性的體貼,而且寫出了苦盡之后的夫婦間相濡以沫的溫馨。

          唐詩是天才情種必讀書

          唐詩一提起女性,就有一種多情多義,就有一種溫馨體貼。唐詩絕不是大男子主義,也絕不是輕薄浪子。常常有一種多情多義的心靈,常存一種對女性的同情愛慕關心思念的心靈,就是富于人性優美的心靈。唐詩就是這樣充滿著人情味。

          再以唐詩寫女性為例。唐詩一提起女性,就有一種多情多義,就有一種溫馨體貼。唐詩絕不是大男子主義,也絕不是輕薄浪子。有些現代人,自以為進步文明,拿工商社會的娼妓跟唐宋社會的歌妓相提并論,因而鄙視中國古代寫女性的詩歌。其實任何一個時代,都存在對女性的奴役和壓迫,在這個問題上,并不能證明工商社會就比農業社會高明,也不能證明農業社會比工商社會高明,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更不能因為這種奴役和壓迫現實的存在,因此就來抹殺文學的獨立、歷史的、正面的價值,似乎文學只不過是“反映”而已。其實,文學又何嘗不是一種“抵抗”、一種“創造”呢?從唐代舉子“春風得意”的歡欣,到宋代詞家“淺斟低唱”的自覺,既是抵抗政治壓力的心理補償,又是區別于名韁利鎖的自由人生的覺醒。女性與山水,乃是千年來中國詩人在專制制度下舒展精神自由的兩大樂土!而唐詩的骨子里是尊重女性的。大家都知道杜牧的“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癰名”,那其實是最無奈的自嘲:“才人不得見重于時之意,讀來但見其傲兀不平之志”。杜牧盡管是風流倜儻的才人,也曾經與一位女子深宵話別,難分難舍,寫下“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這樣深情的詩句,這哪里是后代的浮艷輕佻之作能比得上的!
          寫閨婦的詩我最喜歡王昌齡的名篇:“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將夫婿覓封侯。”寫少婦的懷春,替女性唱出情感饑渴與心靈苦悶的心聲。我們想一想:如果不是唐詩善于站在女性的立場上說話,哪里會將女性的基本幸福,看得比封侯還要重要?金昌緒的“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當她剛與夢中的遼西男人相會,就被一陣黃鶯的叫聲吵醒。思婦的心思情緒,當下可感。古人稱這樣的詩歌,真是一片神行。詩人的心,思婦的心,遠方遼西男人的心,都連在一起,唐詩就是這樣一個心心相通的世界。還有一首七絕,記不清是哪一位詩人寫的了。“白玉堂前一樹梅,今朝忽見數枝開。兒家門戶重重閉,春色因何入得來?”在一個春天的清晨,忽然庭前梅花開花了。白玉堂的那個少女看在心里,又是驚喜又是感動,問了一個很癡呆氣很女孩子氣的問題:我女兒家的門一道一道關得好好的,你這個春色究竟是從哪里進來的?這少女懷春之心,詩人寫之何其美好。這里共同精彩的是唐詩對于女性的心理竟如此體貼入微!所以這首詩聽起來好像已經不是一位男性詩人寫的,而仿佛是一位女子在那里自言自語。李白的名篇《玉階怨》也是如此,“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一個女子深夜難眠,站在戶外看月亮看了好久,一直到寒露侵身,回到屋里還是睡不著,還是隔著水晶簾望月,那一幅眼神,真是寫活了,有好多好多的心情意思,都在那玲瓏望秋月的眼神里面。唐詩對于女性的同情、關切、體貼、理解,也都由這一眼神寫活了。我們今天一讀到這首詩,就會分明感覺到這個女性的心情,甚至她的神情動態,一千多年過去了,印象依然如此新鮮,這真是很奇怪的事情。所以說唐詩是不死的心靈,是永遠的不麻木、永遠的感動,永遠的人心與人心的相通。
          唐詩寫女性的名篇多得說不完。我們再回到杜甫,對遠在長安月夜中的妻子的思念:“今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青輝玉臂寒。何時倚雙幌,雙照淚痕干。”你看他對妻子獨自寂寞的設身處地的同情,對美麗的妻子在月光中獨自寂寞憂傷的想像,都是那樣的溫情美好。“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貧困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表達詩人對一個可憐的無依無靠的隔壁老婦人的同情心、平等心、尊重心,以及在艱難人生中溫厚的人情美。想一想我們現代人,對于老人,對于社會上的弱者,對于悲苦無告者,有沒有這樣的同情心?我們看李白是那樣一個有公子氣、飛揚跋扈的詩人,但是他在安徽時住在一個老太婆家里:“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令人漸漂母,三謝不能餐。”千金散盡的詩人一下子變得那樣遲疑、那樣小心翼翼,全失平時的豪氣。在艱苦的農家面前,詩人是完全平等的,他的心就像月光那樣的清朗溫情。
          李商隱的那些神秘的無題詩,中間總有美麗而多情的女子面影在晃動。李商隱寫給妻子的詩:“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更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我們讀這首詩的時候,總有一種唱嘆生情、一種低回反復、一種綣繾纏綿。總之,詩人無限溫情的心,流注于親人的心,超越了過去、現在與未來。白居易的《琵琶行》里,琵琶女為什么要有兩次演奏呢?一次是“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次是“凄凄不似向前聲”。為什么第二次結束的時候是“滿座重聞皆掩泣”?因為第一次演奏是技術的、技巧的;而第二次則是心靈的,是白居易作詞、琵琶女演奏,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情感交流。如果沒有這第二次的演奏,《琵琶行》就沒有太大價值了。《長恨歌》我們印象最深的是,“君王回看救不得,宛轉蛾眉馬前死”,一個句子呈示了一幅對比強烈的畫面;一邊是代表戰爭、代表權力、代表無情的歷史的一頭高大的駿馬,而另一邊是代表美、代表感性、代表柔情與弱者的蛾眉。我們會想到那個“江州司馬春衫濕”的詩人,真的是一個大情種。而唐詩,正是屬于情種的詩,毫無疑問,唐詩是天才情種必讀書,常常有一種多情多義的心靈,常存一種對女性的同情愛慕關心思念的心靈,就是富于人性優美的心靈。中國文化中說大地的?

          http://**question/*

          黃山這篇文章的3部分分別寫出了什么

          自古以來,就有“黃山歸來不看岳,五岳歸來不看山”之說。我早已知道黃山的險、雄、秀、美,盼望著去一睹它的風采。今天,我終于如愿以償,和家人一起去安徽省黃山市馳名中外的黃山風景區旅游。黃山有四絕:奇峰、怪石、云海、爛鍵溫泉。剛進黃山,我就感受到了四絕中奇峰的魅力。山上奇峰匯聚,或者險峻雄拔,或者俊俏秀麗。坐在觀光纜車上看,兩邊都是光禿禿的懸崖峭壁,連一棵樹都容不下,跌落處為深谷,隆起處為峭壁,這些懸崖陡直,讓人陣陣發虛,真險呀!下了纜車,就到了玉屏樓饑高巧景區。在玉屏樓,我們要欣賞黃山的代表作——迎客松。一路上,兩邊都是懸崖峭壁,我的手緊抓住欄桿,緊張得不得了。不一會兒,就看到了迎客松。它主干筆直,挺拔,抽出的兩條枝卻是橫著長,一長一短,像人的兩只手。遠看整個迎客松,還真像是個人在做“請”字的手勢,歡迎我們到黃山來游玩。離開 了迎客松, 我 們到玉屏景區...在怪石中,就屬飛來石最為驚險。這塊奇石高12米,寬8米,厚約2米。如此的巨石卻豎立在長約12米、寬約8米的平坦巖石上,令人驚嘆。而且,飛來石與地面接觸的地方居然還有裂縫,好像真的是從別處飛來的一樣,真可謂天地造化!接著,我們還賞玩了光明頂、佛掌峰、鱉魚吃田螺、仙人曬靴等奇峰怪石,十念旦分盡興。晚上,我們住在黃山上的酒店里。我望著明亮的圓月,覺得在黃山面前,時空變得狹小,它獨領了天下奇山的桂冠。這時,我才領會了“黃山歸來不看岳,五岳歸來不看山”的含義。黃山,它當之無愧地贏得了徐霞客“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的贊揚!

          寫黃山的詩句

          1、《山中問答》
          唐·李白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2、《夜泊黃山聞殷十四吳吟》
          唐·李白
          昨夜誰為吳會吟,風生萬壑振空林。
          龍驚不敢水中臥,猿嘯時聞巖下音。
          我宿黃山碧溪月,聽之卻罷松間琴。
          朝來果是滄洲逸,酤酒醍盤飯霜栗。
          半酣更發江海聲,客愁頓向杯中失。
          3、《翠微峰》
          宋·無名氏
          洞里乾坤世莫知,時聞嘯鶴帶云歸。
          幾回洞口乘風立,欲挾飛仙入翠微。
          4、《送溫處士歸黃山白鵝峰舊居》
          唐·李白
          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
          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絕頂,下窺天目松。
          仙人煉玉處,羽化留馀蹤。
          亦聞溫伯雪,獨往今相逢。
          采秀辭五岳,攀巖歷萬重。
          歸休白鵝嶺,渴飲丹砂井。
          鳳吹我時來,云車爾當整。
          去去陵陽東,行行芳桂叢。
          回溪十六度,碧嶂盡晴空。
          他日還相訪,乘橋躡彩虹。
          5、《至陵陽山登天柱石酬韓侍御見招隱黃山》
          唐·李白
          韓眾騎白鹿,西往華山中。
          玉女千馀人,相隨在云空。
          見我傳秘訣,精誠與天通。
          何意到陵陽,游目送飛鴻。
          天子昔避狄,與君亦乘驄。
          擁兵五陵下,長策遏胡戎。
          時泰解繡衣,脫身若飛蓬。
          鸞鳳翻羽翼,啄粟坐樊籠。
          海鶴一笑之,思歸向遼東。
          黃山過石柱,巘崿上攢叢。
          因巢翠玉樹,忽見浮丘公。
          又引王子喬,吹笙舞松風。
          朗詠紫霞篇,請開蕊珠宮。
          步綱繞碧落,倚樹招青童。
          何日可攜手,遺形入無窮。
          6、《同友人游黃山》
          明·湯賓尹廳扒
          冒雨穿山羨未曾,息肩無寺寺無僧。
          寬圍白浪身千葉,峭入青天手一藤。
          龍吼藥爐舂急杵,猿調茶鼎煮孤燈。
          與君伸腳量峰磧,踏著云光不記層。
          7、《登黃山凌□臺送族弟溧陽尉濟充泛舟赴華陰》
          唐·李白
          鸞乃鳳之族,翱翔紫云霓。
          文章輝五色,雙在瓊樹棲。
          一朝各飛去,鳳與鸞俱啼。
          炎赫五月中,朱曦爍河堤。
          爾從泛舟役,使我心魂凄。
          秦地無碧草,南云喧鼓鼙。
          君王減玉膳,早起思鳴雞。
          漕引救關輔,疲人免涂泥。
          宰相作霖雨,農夫得耕犁。
          靜者伏草間,群才滿金閨。
          空手無壯士,窮居使人低。
          送君登黃山,長嘯倚天梯。
          小舟若鳧雁,大舟若鯨鯢。
          開帆散長風,舒卷與云齊。
          日入牛渚晦,蒼然夕煙迷。
          相思定何許,杳在洛陽西。
          8、《望黃山諸峰》
          唐·釋島云
          峰峰寒列簇芙蕖,靜想嵩陽秀不如。
          峭拔雖傳三十六,參差何啻一千余。
          浮丘處處留丹灶,黃帝層層隱玉書。
          終待登臨最高頂,便隨鸞鶴五云車。
          9、《游黃山》
          宋·焦炳炎
          秀出云霄一杖探,諸峰高下護晴嵐。
          丹成兔魄香生杵,影見龍津月在潭。
          洞暖有花因七七,云深無語住三三。
          粥魚敲動山林典,合傍浮丘去結庵。
          10、《游黃山留題》
          宋·張冠卿
          路盡清溪逼畫圖,亂云深處插天都。
          霧開虎豹文姿出,松隱龍蛇怪狀孤。
          吐焰看砂奴火齊,凌虛精舍礙靈烏。
          我來為訪容成侶,試問丹丘果有無。
          11、《因公檄按游黃山》
          宋·吳黯
          倏忽云煙化杳冥,峰巒隨水入丹青。
          地連藥鼎湯泉沸,山帶龍須草樹腥。
          半壁絳霞幽洞邃,一川寒雹古湫靈。
          霓旌去后無消息,猶有仙韶動俗聽。
          12、《黃山歌》
          清·湯復
          老人今年七十七,家在黃山東之側。
          山距吾家百余里,夢寐常勞面未覿。
          今年鼓勇扶筇往,彳亍危岑神惕惕。
          步步躋攀絕援引,崖石刮耳壁摩鼻。
          天生老骨不知疲,眼看松石步登陟。
          墮崖墜壑都無謂,縱死茲山意亦得。
          13、《黃山行》
          清·釋弘仁
          坐破苔衣第幾重,夢中三十六芙蓉。
          傾來墨沈堪持贈,恍惚難名是某峰。
          14、《黃山絕頂題文殊院》
          清·魏扮核昌源
          峰奇石奇松更奇,云飛水飛山亦飛。
          華山忽向江南峙,十丈花開一萬圍。
          15、《黃山雜詩》
          清·孫洤
          名山刻畫氏啟總支離,萬態千容到始知。
          高以難窺終愛瘦,險多不測乃成奇。
          云隨變幻無常致,松不雷同總怪枝。
          若結茅庵青翠處,真修何必讓安期。
          16、《黃海雜興》
          清·余鴻
          浮云變幻豈無心,閑看云飛酒自斟。
          雙壁如門霞是障,群峰拔地筍成林。
          雪依片石留鴻爪,臺峙層巒理素琴。
          鐘子難逢誰識我,高山流水慕知音。
          17、《三折嶺望黃山》
          清·董法海
          回頭三折望黃山,客路匆匆山自閑。
          寄語芙蓉峰六六,相思都在白云間。
          18、《百步云梯》
          明·唐世靖
          一線天高不可升,穿云深處有梯登。
          猿驚難上回山木,鳥駭遲飛落野藤。
          行客攜筇常起伏,山僧著屐每凌兢。
          后階先幸奇松護,獨立能遮最上層。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劉海粟的黃山散文有哪些,《飛紅滴翠記黃山》它與一般的游記散文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散文

          開學第一天的優美散文句子,開學第一天 隨筆

          閱讀(182)

          開學第一天 隨筆開學了,初三了。 在前輩們的苦難傾訴中,在老師們的叮嚀囑咐中,初三就在一個并不喧鬧的暑假過后到來了。在初三前輩們的口中,我們看到了一個黑暗的未來,也許,我們

          散文

          紀實散文和會議散文,如何寫社會紀實類文章

          閱讀(191)

          如何寫社會紀實類文章社會實踐活動小結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大家好!4月13日學校非畢業班師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參觀常州恐龍園,學習古地質知識,并游覽觀光,開展娛樂活

          散文

          以春雪為主題的抒情散文,作文《春雪》

          閱讀(201)

          作文《春雪》夕陽,明月,春雨……都是美麗的。曾有多少位作家和詩人用最美的語言描述過它們,可我卻被那潔白的雪花給深深吸引了。在江南,即使是嚴冬季節,也難以一見雪的蹤影。物以

          散文

          木菊花盛開在冬天的散文,冬天的散文

          閱讀(189)

          冬天的散文冬日漫思 今日立冬,凜凜的北風一過,天空也跟著一片寒瑟昏暗。冬主收藏,一切浮動的氣息被悄悄地收斂著,心思也慢慢靜下來了,渴望著一片溫暖安逸的空間休憩。 現代的社會

          散文

          讀一首什么散文比較好,經典誦讀散文有哪些

          閱讀(197)

          經典誦讀散文有哪些展開全部   您好,給您一個目錄,自己查一下看看看吧,《你一生應誦讀的50篇散文經典》。   最苦與最樂   背影   荷塘月色   匆匆   五峰游記

          <optgroup id="r9hwm"></optgroup><nav id="r9hwm"><label id="r9hwm"></label></nav>

            <tt id="r9hwm"><tr id="r9hwm"></tr></tt>
          1. 
            
          2. <optgroup id="r9hwm"><samp id="r9hwm"><dl id="r9hwm"></dl></samp></optgroup>

          3. <optgroup id="r9hwm"><samp id="r9hwm"><dl id="r9hwm"></dl></samp></optgroup>

                1. <listing id="r9hwm"></listing>
                  <delect id="r9hwm"></delect>
                  <optgroup id="r9hwm"><samp id="r9hwm"><ol id="r9hwm"></ol></samp></optgroup>
                  亚洲丰满少妇xxxxx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