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創造了的詩歌體裁是什么?有什么特點?
楚辭
楚辭是一種在戰國時代由楚國的詩人吸收南方民歌的精華,融合上古神話傳說,創造出的一種新體詩。楚辭打破了《詩經》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是對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一次大的解放,也開啟了我國史詩上的第二個春天。楚辭采取三言至八言參差不齊的句式,篇幅和容量可根據需要而任意擴充。形式上的活潑多樣使楚辭更適宜于抒寫復雜的社會生活和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
屈原創作的一種文體叫( )
楚辭
網上解釋如下:
“楚辭”在古書中也寫作“楚詞”,這個名稱至少有三重含義:一是指歷史上戰國后期(約公元前四世紀)南方楚地(湖北、湖南為主)出現的一種新的詩歌體裁;二是指偉大詩人屈原創建、后來一些作家采用這種體裁創作的詩歌;三是指把屈原、宋玉等人的詩歌選編而成的一部詩歌總集。
為什么叫“楚辭”呢?簡單地說有兩方面的理解。從作者來看,最初創作這種文體的作家屈原是楚國人(今湖北秭歸縣);從表現形式看,楚辭——尤其是屈、宋的作品,表現了強烈南楚地域性,作品多借楚國的山川風物、草木鳥獸等來敘述個人的感懷,開創了不同于《詩經》的獨特文體。
那么,為什么后來仿效屈原的一些作品也被叫做“楚辭”呢?這主要是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影響巨大,后人對它的文采非常驚羨,于是都效法屈原所作的這種詩體,由于這種詩體原是楚國地方性的一種文體,所以叫做“楚辭”。
對于“楚辭”的解釋,現代著名作家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一書中曾這樣說過:
戰國之世,在韻(方言)言則有屈原起于楚。被讒放逐,乃作《離騷》,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后人驚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產,故稱楚辭。
從楚辭這一專用名稱出現的時代來看,它最早的記載是在西漢的漢武帝、漢宣帝時期(司馬遷《史記?酷吏列傳》/班固《漢書?朱買臣傳》),所以說,楚辭雖然產生于戰國時代,但當時并沒有這一名稱。
屈原的?離騷?屬于什么體裁?
是楚辭.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與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 它句法參差錯落,靈活變換,辭藻華麗,對偶工巧,以大量”兮”字作襯字.離騷的作者屈原可說是楚辭中最重要的人物!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屈原節選是什么體裁的散文,屈原創造了的詩歌體裁是什么?有什么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