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花--梅花
1982年4月19日南京市第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討論決定,命名梅花為南京市市花。
南京有梅園新村、梅花山等富有歷史意義的梅花勝地,梅花具有雪松相似的品格、經受了風雪嚴寒的考驗,梅花含苞欲放,早春二月,大地尚未完全復蘇,梅花綻放,最早迎接春天的到來。
南京人賞梅、愛梅。
梅花與雪松作為南京的市花、市樹可謂珠聯璧合。
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商飆別館——鐘山南麓梅花山前的南朝離宮商飆館遺址;
探梅、賞梅是南京的民俗。
南京植梅與賞梅的歷史悠久,歷六朝至今不衰。
據史實,城南梅嶺崗、城北鐘山腳下梅花塢,均為植梅、賞梅之佳地。
明末徐渭畫《鐘山梅花圖》,繪出“龍蟠勝地,春風十里梅花”之景觀。
當今南京,珍珠泉旅游度假區(萬株梅海)、古林公園(梅嶺)等處均有梅觀,而尤以中國四大梅園之一梅花山為最佳。
每當春季梅花盛開之時,繁花滿山,一片香海,前來探梅、賞梅者多達四、五十萬人。
南京自1996年始,每年的二,三月間,都將舉辦國際梅花節。
通過一系列大型旅游、商貿、文化、娛樂活動,向世界多方面多層次地展示南京美麗的自然風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南京邁向新世紀的嶄新面貌。
南京梅花山的歷史
1700多年前,南京人就愛賞梅
在中國,梅花栽植歷史已有3000多年。
南京人開始種植梅花、觀賞梅花,則始于六朝。
從六朝開始,一直到明清,南京人珍愛梅花的傳統綿延不絕。
李白在名作《新林浦阻風寄友人》中寫道:“昨日北湖梅,開花已熟枝;今朝白門柳,夾道垂青絲。
”詩中的“北湖”、“白門”都是南京地名,并且強調了玄武湖的梅花的盛開姿態。
而到了明代,南京的賞梅勝地則在紫金山一帶,但并非梅花山,而是位于紫金山東麓靈谷寺東南的一個名叫“梅花塢”的地方。
明國子監祭酒馮夢楨在《靈谷寺探梅記》中記載“越靈谷而東二里許,北行百步,達梅花下。
”“梅花之盛,無如靈谷塢中,盡一塢皆梅花,參差錯落不下千株,而周氏園為最勝……”
“明代,梅花塢相當于今天的梅花山,是那時文人賞梅最好去處!”南京文人顧起元、朱之蕃等都有吟詠梅花塢的詩詞行世。
明代初年,梅花塢成為隸屬于宮廷的梅園,梅樹上都懸掛著寫有“御用”二字的木牌,結出的梅子都用于皇家祭祀,因此游人到梅花塢,雖然流連于梅花美景,但沒人敢攀折花枝。
清代以后,梅花塢漸漸消失,僅存地名,梅花塢所在地民國時曾經被作為國民政府外交部郊球場,位于后來的東洼子村和西洼子村之間。
梅花塢雖然沒有了,但紫金山的梅花依然著名。
清代龔自珍在《病梅館記》里說:“江寧(南京)之龍盤,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梅”。
這里面的“龍盤”指的正是紫金山一帶,龔氏把紫金山植梅擺在鄧尉、西溪之上,可見清代植梅之盛。
如今人們熱衷前往的梅花山,其實到今年只有78年歷史。
梅花山,原名孫陵崗,由于東吳孫權葬此崗而得名。
1929年孫中山安葬在紫金山后,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把此地開辟為孫中山先生紀念性植物園的薔薇花木區,開始大規模種植梅花,這就是梅花山形成的肇始。
到抗戰前夕,孫陵崗已經形成一大片梅園,吸引了許多游人前來。
南京淪陷期間,汪精衛死于日本后,尸體運回南京就葬在梅花山山頂,孫陵崗正式改名為梅花山。
抗日勝利后,國民黨工兵炸毀汪墓,在墓址上建了一座觀梅軒。
孫中山之子、當時的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孫科采用宋代文人林和靖種梅養鶴的典故,親自為觀梅軒題字“觀梅”、“放鶴”,后制成匾額懸掛。
“**”的混亂狀況中,“放鶴”匾額曾經一度不知所終。
后來才得知,陵園的一個姓李的工人將匾額拿回了家中,將“放鶴”二字朝下,四角鉆孔插上木條,做成了一個小飯桌,使用了將近10年。
“**”結束后,李師傅了解到自家“飯桌”的珍貴歷史價值,主動上交,如今,長3.7尺、寬1.6尺的“放鶴”匾額已經是一件珍貴文物,被妥善保管。
如今,梅花山共植梅3萬多株,有350多個品種,堪稱“天下第一梅山”。
南京植梅與賞梅的歷史悠久,歷六朝至今不衰。
據史實,城南梅嶺崗、城北鐘山腳下梅花塢,均為植梅、賞梅之佳地。
明末徐渭畫《鐘山梅花圖》,繪出“龍蟠勝地,春風十里梅花”之景觀。
當今南京,珍珠泉旅游度假區(萬株梅海)、古林公園(梅嶺)等處均有梅觀,而尤以中國四大梅園之一梅花山為最佳。
每當春季梅花盛開之時,繁花滿山,一片香海,前來探梅、賞梅者多達四、五十萬人。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梅花在南京的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