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境”為話題作文
常掃心境
地面不常掃,就不會有一個干凈清潔的庭院,落葉越積越多、塵埃越落越厚,庭院便成垃圾場了。
人生也如此。
一個人如不常清掃自己的心境,久了,財、色、利、賭、貪、懶等等,就會在心靈中在思想上積重難除,也就無從有一個寧靜寬舒的心境了。
清掃心境,是認識自己、改正錯誤、提高自己的有效途徑。
就如同一股清泉,將思想里的淺薄、浮躁、消沉、自滿等污垢滌蕩干凈,重奏清新、激揚的旋律,讓生命重放異彩,生機勃勃。
孔子的學生曾說“吾日三省吾身”,一天3次清洗自己的心境,所以他很少犯錯誤,成了一位學識淵博、品德高尚的賢人。
心境常掃的人,心靈才會時刻保持清潔光明。
假若發現一點落葉與塵埃而沒能及時清除,便是罪惡的開始。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不要小看塵埃的淤泥,存得久了,就很難再清干凈了。
時下常見到某些執法者丟官下獄的報道,便是不常掃心境的例證。
懂得清掃心境,是大智;敢于清掃心境,是大勇。
如果你掃除了心靈的欲念與煩惱,你便是個智勇雙全的人。
讀書的心境
我讀書一向隨心所欲的,視心情的好壞、心境的不同而閱讀不同的書籍。
讀書對我來說,就是一種樂趣,在充實與歡愉中體味人生真諦。
關于讀書與心境的關系,我比較喜歡張潮在《幽夢影》一書中描述的:“讀經宜冬,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
”四季往往影響著人的心境,古人讀書,竟與季節有關系。
春宵一刻值千金,梨花新月,東風如惠,花香襲人,自是讀詩歌散文的好時節。
夏夜,晚風習習,星垂平野,月光如水,此時找幾本科幻、歷史小說或武俠小說來讀,其樂也融融。
秋夜月明星稀,桂香浮動,秋聲四起,一冊名著在手,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書卷多情,憂樂相親,此中真意,不足為外人道也。
冬天朔風勁吹,天寒地凍,一個人呆在家中,打開剛好可架在腳上的取暖器,選擇一個最舒服的姿勢,捧一本薩特的存在主義或老子的道德經,帶著些許滿足與倦意掩卷沉思,一種抑制不住的淡淡的悵惘和美麗的寂寞便會油然襲上心頭。
對于白日里不斷要為五斗米而折腰的我來說,夜讀是最常用的方式,四周寂靜無聲,全世界就好像只有自己存在一般,讀書入微,另有一番深刻境界。
我曾買過一本臺灣作家羊令野的集子,在自序中有自撰的一副書聯:日耕九百畝,夜讀五千年。
當然,聯語中的“九百畝”不是指田地,而是指文稿紙的方格,即九百字之意。
總覺得在平淡的日子里,能簇擁著每晚的靜,有書香伴我左右,連夢都會因此變得絢麗而充實。
至于陰雨天,不論是春天的瀟瀟微雨,還是夏天的傾盆大雨;不論是秋天的綿綿細雨,還是冬天的瑟瑟冷面,都會無端地平添幾分讀書的興致,風聲、雨聲、讀書聲混成一片,書趣與雨趣合而為一,情與境會,心與時同,不亦快哉?尤其是夏日驟雨初發或細雨連綿,淹沒了塵世的喧囂,帶來了清新與清涼,有助于靜心讀書。
對我來說,讀書便是聽雨聽到字里行間之外、時間空間之外、人生際遇之外、得失榮辱之外。
我一直希望每天都有好的書來讀,都有好的心境來讀好的書,兩者若兼得,“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那便是人生一大幸事了!
環 境 • 心 境
究竟是環境影響了心境還是心境創造了環境,一時難以辨明。
寵辱不驚,閑看門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
花開花落云卷云書,這是大自然贈給我們的禮物吧,質樸卻又高貴,看者不同,它的美便要隨心境變化了。
詩人可以看出“寵辱不驚”,品味“去留無意”,農夫或許正為風調雨順而快樂,這同樣的環境竟成全了不同的心。
試問愁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這是南方的小雨,細膩得可以讓詩人們掏出心田最溫和柔軟的那一方凈土。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地,怎一個愁字了得?這一場雨,又將江南的雨推至了溫和、凄冷的極至。
是這雨點叩擊出了詩人們的情懷嗎?不,是詩人的心成就了這綠肥紅瘦的雨。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這是一個游子的心境,創造出了一個充滿親情的鄉,這樣的鄉,又望斷了多少遠鄉人的腸?從前是那么地喜歡這句詩,一個“更怯”,一個“不敢”,透露出出門在外者多少復雜的心事,這心境又讓我們從中窺出了多少催人感懷的景啊!然而心境一旦變更,美景也就蕩然無存。
不知是哪位史學家,經多方探求,得知此時這位宋大詩人正在被貶偷逃之中,怯鄉之情一下子化為烏有,取而代之的是逃亡路上做賊心虛的緊張,這樣的事實創出截然不同的心境,截然不同的情景,用東坡的話說,真是煞風景。
何以同是一樣的物,成全出不同的心?何以同樣的心,感傷著不同的景?何以同樣一句詩,知其景與不知其景會得出天壤之別的感觸?這就是環境與心境吧,相互扶持著,相互包含著,相互融合著。
環境是心境的家,而心境是打開這小屋的門;環境是一片讓心境休息的沃土,而心境就是在這片沃土之上為我們開出的或平淡或絢爛的花。
當行路人走過時,我們已難辨環境,心境。
快樂是一種心境!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無非是為了使自己更加快樂幸福而已。
我一直都是這么想的。
認真地過好自己的每一天,就必須用心去感受生活的點點滴滴,從每一件小事情去尋求小快樂,生活一定會更加充實。
曾記得哪位作家說過:“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如果說你喜歡保持你的性格,那么,你就無權拒絕你的際遇。
”因為,人的一生無論怎樣艱苦困難,都必須自己親身經歷,別人是無法代替的,生活是屬于自己的。
而一個人只有在真正認識和了解自己之時,才能擁有一個獨立自主的性格,才有資格去選擇自己的愛好和習慣,不要把快樂寄托在任何人的身上,快樂是自己尋找的。
學會快樂的生活,最重要的是要擺正自己的心態。
其實每個人都有感情的波動,每個人都會有脆弱和堅強的一面,苦樂全憑自己的判斷。
每件事情的好與壞,各人自有各人的看法,各人自有各人的道理。
不是有句成語:“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如果一個人做任何一件事情總是患得患失,顧前想后,那肯定會影響自己的判斷能力,這并不是說是個缺點或者是軟弱的表現,但有時候這種猶豫不決的態度,優柔懦弱的性情確實會使你帶來更多的煩惱和痛苦。
該舍得就舍,該留得還是應該留,不要即想留也想舍,那樣,你永遠會被這種思想負擔所累,而無法找到真正的快樂。
每天多給自己一點快樂的理由,不要為過去的煩惱所牽連。
要學會用自己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方式去尋找快樂的手段和目的。
事情的對與錯、是與非,應該有自己特有的思想和觀點,如果自己認為這樣做值得的就行了,不必太在乎別人的看法,然后堅定不移地就朝這個方向去追求去努力,正確把握大方向,才能有心情去尋求每一天的快樂之源泉。
我沒有什么超然的人生境界,也不想去追求什么人生的成功與榮譽,也不必去探討什么才是人生的真正意義,我不敢說自己有著怎樣高深的思想境界以及豪邁豁達的胸襟。
然而,我會用一顆純潔的心靈,樂觀的心情和善良的心腸真實地去對待,用心去感受生活的可貴,領悟生活的真諦。
平時多給自己創造小機會,保持一種恬淡的心情,輕松地去享受人生的一些小樂趣就已足夠。
人不可能每天都很快樂,困難的時候要學會超越痛苦,然后,給自己一個微笑,你愿意與我一起享受我的快樂嗎?
因此,快樂就是一種心境,而且必須是發自內心的。
因此,快樂從每一件小事做起,才能擁有今天的幸福。
心 境
最近看了一篇散文,是李國文老先生寫的《人之老》。
他在文中說到老的標準,認為:“人之老,應該是從心上老起來的。
”反過來說,人即使年紀大了,只要心還年輕,那么他就不能算真老。
我想,這心,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心境。
心境在是微妙又真實的東西,不僅能讓你變老變丑,能讓你變憂愁,也能讓你變年輕和可愛。
喜歡看林清玄的散文,有篇記得很清楚,是“梨花的兩種面目”。
他有一位朋友,院子里栽種著一株梨樹,新婚時寫給林一封信,說道:“我真是愛極了院子里的這顆梨花,早晨醒來站在窗前看梨花落了一地,實在美麗非凡。
”而有一天,朋友又寄來一封信給他:“每天抬頭看到窗外的梨花落了一地,心里真是感到凄涼。
”梨花還是盛開的梨花,同樣的潔白如云,但朋友的感受卻大不一樣,原來是他經歷了婚變,看花時的心境自然就不同了。
心境的變化來自于對生活的認識,既然不能相忘于江湖,那么做到心如止水又真是不容易。
在歲月中行走,在感情中穿梭,心境的遷徙也就在所難免。
同樣是聽雨,少年、中年、老年三個不同時段的滋味會斷然不同。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風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年齡由小到大,經歷由薄到厚,感悟由淺到深,心境不知不覺也由激到緩。
情感的河流,有時的確載不動壓在心中的惆悵。
生活的挫折和磨煉,可以磨礪人的心志。
有的心由此長滿老繭,堅硬得沒有知覺,而有的心卻依然柔嫩如初,敏感地觸覺到那怕是細微的變化。
大悲大痛后的平和和安定,則又是另一種境界。
李清照晚年,由于對世俗無求,心態安寧,因此“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
過去看書,是生活、抱負和夢想,而現在,則為消遣;過去游春盼晴天,現在則有雨最佳。
即使寂寞也沒有關系,還有木犀花相伴。
浪漫雖然遠去,但隨意而在的閑情逸致,照樣散發出淡淡的芬芳。
又想起了網上情緣,心境的起伏在這里有了更好的注腳。
我們聚于網上,是為緣,散于網上,也是為緣。
相聚固然令人欣喜,離散也不應有過多的憂傷。
但感情的潮水卻由于心境的不同而漲落無序,生活因此陰晴圓缺,我們的身邊就多了長吁短嘆。
如果我們把網上情緣比作一朵花,不同的人心中,就會盛開不同的花,不同的心境,花開的姿態也會不同。
玫瑰花也好,狗尾巴花也好,其實只要在心中長過、開過,即使現在凋零了,記憶深處的那一份溫情,也會于某個時候,乘著平靜的心水時緩緩襲來。
有許多東西你能感覺得到,有許多東西你卻感覺不到。
就如月亮,你走,它也走,無論你感情的小舟駛向何處,無論你生活的空間有何變化,心境遷徙的方向,總會有著它灑下的清輝。
我想,在這樣的夜晚,即使你面對的是物是人非,也不必未語淚先流。
營造美的心境
青春,她熱情、美好、純潔、浪漫。
青春有歡笑、有眼淚、有遐想。
十四五歲、 十五六歲是多么美好的年齡,充滿渴望,期待探索,什么都感到新鮮,什么都產生興趣。
青春應擁有美好的心境,那么怎樣才能營造美的心境呢?
俗話說,境由心生。
確實,心境的好壞,是由人的內在因素營造的。
學習時,心是重錘,鍛打出學業的圓滿;休閑時,心是彩蝶,釀造出生活的溫馨; 奉獻時,心是紅燭,燃放光明一片;收獲時,心是玫瑰,心花怒放,其樂無窮......
美好的心境,不取決于人處在什么樣的生存環境,而取新決于人能否將自已的智慧化作無窮的力量,使自己的心境永遠開朗。
衡量一個人的苦樂,盡管有其客觀的尺度,但只要你是有心人,只要你的精神充實,就會造就另一種嶄新的環境,使一切都充滿活力,生機勃勃。
人活著,應活得坦坦蕩蕩,從從容容,應活出一分樂觀豁達的好心境。
馬克思說: “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藥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楚。
”莎士比亞說:“曠達者長壽,憂傷足以致命。
”心境的舒暢快樂是無價之寶,如果失去了快樂的心境,縱然是擁有名聲、權利與財富,也絕不會享受到真正的樂趣和幸福。
擁有一份好心境,實在是一種氣魄。
不是么?好心境能化干戈為玉帛,能化疾病 為健康,能幫助你奮進,幫你解憂,長你志氣。
擁有一份好心境,就會擁有真正幸福的人生。
當然,好心境是由人格、品質、道德、學識、修養、才智和愛心共同營造的,它需要不斷地用心去呵護,去調理,去滋養。
一個斤斤計較的、或不學無術、或表里不一、或居心叵測的人,絕不會擁有美的心境。
好的心境是一道亮麗的風景。
生活的沉重、學習的繁雜、日子的艱辛,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為自己營造好的心境。
這樣,青春才會純潔、浪漫,大放異彩!
豁達,是你一生所持的心境
很喜歡兩句話:“寵辱無驚,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那份豁達,是你一直在追求著的,也許,用了一生的時間,也未必達到那種高遠的境界,但你既有了那追求,便也真懂了其中的奧妙……
因為豁達,你不必再為調職晉級苦苦爭斗,自知平日里已努力做了屬于自己的那份工作,或許也有不盡如人意,或許也有錯誤與疏漏。
總之,盡力了,評說之事雖在旁人,卻從不為溜須拍馬、阿諛奉承所累。
因為豁達,你相信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即使這次會有偏差,還有下次呢,下下次呢!哪怕永遠偏差下去,你不也少了諸多爭斗的勞苦,而惟留下一顆寧靜淡泊的心境嗎?那種感覺,自然是旁人可望而不可及的!
因為豁達,你會暫放下自己的處境,去維護一種公正,哪怕你所維護的是極少數人的觀點與意見,也許會因此而使自己更為孤立無援,或者被人所睨視,但你執著地堅信著,公正最終是公正的!
因為豁達,整日里可以看到你笑得通紅的臉,看到你無憂無慮的神情,看到你專注于學識的眼神,看到你寬敞明亮的心胸!
因為豁達,你從不羨慕虛榮;因為豁達,你真誠地贊許別人的才能;因為豁達,你從不掩飾你從農舍里走出;因為豁達,你有很多的朋友,他們也許無權無錢,卻可以在你困境的時候伸出援手;因為豁達,你會為朋友的冤屈出證言,哪怕置自己于被誤解被冤屈的境地;因為豁達,你愛著每一個善良的人,不管是街頭修鞋的大叔,還是報亭里那個下肢殘疾的年輕人;
因為豁達,你恨著每一個邪惡的靈魂,不管與你的利益是否相干,哪怕他的財權可以把你淹沒;因為豁達,你把機會讓給更需要的人;因為豁達,你用自己的雙手創造機會。
……
因為豁達……
豁達,是寵辱無驚,是去留無意,是你一生所持的心境。
圣潔的心境
畢業了,三年的初中生活就這樣匆匆結束了,但在我的記憶深處,永遠也忘不了我們的政治老師——古老師。
因為在她的心里有一塊圣潔的地方,那就是她的心境。
記得上第一堂政治課時,古老師夾著大大小小的書走進教室,我一看不由有些疑心,疑心她是個古板的人,因為不管是從她的姓氏還是行為,總給我這樣的感覺。
然而,事實卻出乎我的意料,古老師親切地對我們微笑著,我用孩子的目光發現,她笑的眼神很清秀,也很有神,在這目光中孕育著多少期望啊,在我求知的心里扎下了根。
日子長了,她講的課越來越多,漸漸地我發現我們所學的課本上枯燥、無味的知識都被古老師用板書的形式和生動的語言給我們講解,就連一些分析說明題的答案都是經過她細枝末節的修改,以便給我們更清晰的思路。
最令我們感動的一次是學校發參考書,由于預定有誤,我們班少了一本,古老師知道后,便把自己的那本給了我們班,而自己卻用手抄的方法寫了厚厚的六十多葉,當我們不解地笑她古板時,她卻說:“抄一遍,等于詳細地分析了一次教學提綱,以便給你們更好地復習。
”我們聽了,都不由得哽咽了。
我深深地知道,這是一種心境,一種老師對學生偉大的心境。
古老師,她不僅是我們的好老師,也是我們的知心朋友。
因為她愛我們,也了解我們。
老師再認真,欠作業的同學也是少不了的,這已成為了每個班的問題。
我也有過那么一回,還記得那天上課,古老師像往常一樣清查我們的預習作業,我心里感到十分害怕,知道這回是逃不了了,其實,懲罰我并不怕,只是不想在班上當著全體同學丟面子罷了!然而,古老師清查完后,并沒說什么,我正暗自得意,以為逃過了。
誰知下課后,古老師把我叫住,問我作業。
我知道在老師的心里,我一直是個心清如水的學生,而且從沒拖欠過一次作業,便隨意撒了個謊說是沒帶。
她也十分信任地對我說:“別忘了下午帶來。
”我心里很內疚,但又十分感激古老師太體諒我們的心事了。
后來,我無意中發現古老師常常看一些很厚的書,全是心理學等方面的書,難怪她那么了解我們,我不免又一次感動,是發自內心地,為我們老師的心境而感動。
現在,古老師雖然不教我們了,但她那慈祥的面龐會永遠在我面前浮現,諄諄的教誨會永遠在我耳邊縈繞。
因為我知道在古老師的心中,有一塊圣潔的地方,那就是她的心境。
心 境
有時需要一種心境,一種可以與自然真誠對話的心境。
我想起了陶淵明,他定然躺在一張破席上,輕輕吐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佳句然后睡去,去夢他的世外桃源。
何等灑脫、自然。
他是一個把心靈交拖于自然的人。
境由心造,五柳先生為自己創造了一個與自然對話的心境。
我也需要這樣的一種心境。
在微雨的時候,靜靜地走在小巷中,看秋雨浸濕紅潤的楓葉。
不打傘,敞開衣襟。
讓雨侵入五臟六腑,讓心靈接受一次自然真誠的洗禮。
心境因此而變得平和寧靜。
心止如水,一種狀態。
還記得彼得•潘的“永無鄉”嗎?那個可愛的小男孩與自然交流的虛擬場所。
趴在陽臺上看天的時候,心境特別明朗,靜靜地在心里咀嚼著優美的詞句:“置心于何處,無何有之鄉,藐姑射之山,望之在近旁。
”意境幽怨。
我常常想去流浪,到空間的終點,有多遠走多遠,去看大自然的風韻;金黃的油菜花田,高聳入云的山巒,云霧繚繞的林間,還有恢弘寂然的大漠……,與小鳥講述自己的心情,告訴黑鷹我相信它是永生的,俯在大自然的耳朵旁,讓它知道我心里充滿了對它的敬畏和贊美。
我真的想去流浪,到時間的起點,追尋遠古的自然風,去看宋時繁華的江南,唐時風靡的皮影,漢時古老的城墻,秦時蒼冷的明月,輕輕地聆聽大自然的耳語,在心里默默刻下大自然曾經的輝煌。
一種別樣的心境。
然而這不是心靈的墮落,這是心靈是升騰。
我常常想起一位散文作家的文字:在我心靈的殿堂里,我為她(自然)加冕,讓她坐在我的王位上。
因為她是我的女神,雍容,典雅、高貴,圣潔。
她熱愛自然,虔誠地與自然對話,就如她為自己創造了一個與眾不同樸實圣潔的心境。
境由心造。
讓我們都有一顆真誠的,能與自然對話的心境吧。
音樂是一種心境
音樂是一種心境。
當朋友們告訴我,他們如何對交響樂、奏嗚曲、室內樂一籌莫展的時候,我這樣對他們說。
肖邦讓黑白相間的鋼琴鍵輕輕起伏,當清澄的和弦與如歌的旋律從中飛逸出來的時候,你有沒有感受到他那一腔柔情?他在向你訴說一個流亡者的孤獨,訴說愛情帶來的惆悵,還有那莫名的、卻永遠彌漫的大樂隊轟然作響,當鏗鏘嘹亮的號角音調震撼整個大廳的時候,你有沒有體會到那股英雄的豪氣?他在向全世界宣告人類的理想,人類的力量,他伸出巨大的拳頭,猛擊在命運布下的鎖鏈上!柴可夫斯基深情地唱起俄羅斯農民的曲調,他是在告訴你,那廣袤的土地上,有著多么深重的、三套馬車印下的轍跡。
舒伯特也把一個獨行旅人的背影,悄悄印在菩提樹的綠蔭間,你看到他嗎?別閉上你的心扉,瞧,他們正向你走來,凝視著你的眼睛,握住你的手。
音樂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境。
很久以前,人們就懂得,對上帝齊聲的贊頌和祈禱,有著多么不可思議的力量,他們的靈魂會因之震顫,也會因之歸于安寧。
于是,在一座座或簡陋如石窟、或華麗如圣殿的教堂四壁中,回蕩起和諧莊重的歌聲。
但如果步入今天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堂,你可能會驚異地聽到迥然不同的祈禱和贊頌--強勁的律動、狂熱的嗓音、混雜著爵士樂的布魯斯音調……人群也不再是低頭下跪、喃喃念誦的人群,而是無數向天空揮動著的黑色的、白色的、黃色的和棕色的手臂,是無數張渴望自由和歡樂的、熱切的面孔。
巴赫在他的賦格曲中,以美妙的和諧、均衡、嚴謹體現了建立秩序、樹立權威的“巴羅克”時代風貌,他引著你走進的,是宏偉壯麗、堅固精巧的殿宇。
而柏遼茲卻用《幼想交響曲》中狂熱的音浪裹挾著你左奔右突,直到古典的形式扭曲、變形、坍塌,然后,聽他高唱掙脫靈魂桎梏、摧毀舊日城堡的浪漫主義贊歌。
……循著音樂之聲,不知不覺中,走進深邃而迷人的歷史幽境中去,每一扇被你推開的大門后面,都有不同的歌聲為你響起,那就是一代又一代人心境的回聲。
音樂是你自己的心境。
在擁有了貝多芬、莫扎特、肖邦、柴可夫斯基這么多的朋友以后,在穿越了歷史的隧道,把無數充滿了愛與恨的旋律裝滿行囊,這個時候,音樂就是你自己的心境。
一個男孩告訴我,曾有一個黃昏,他和一個女孩靜靜地坐在湖邊。
只想坐坐,看看夕陽,不說什么。
可不知從什么地方,傳來了柴可夫斯基的鋼琴曲《船歌》。
他說,那旋律太美了,太脆弱了,讓人只想依偎到一種溫柔中去,于是--他后來有些怪怪地笑著說--愛情,主宰了那個黃昏。
隔了很多日子,他再一次聽到那首《船歌》,卻無論如何也找不到那種讓人不能自已的感覺了,為此他失落了好一陣。
這個男孩選擇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的日子,也很特別。
那是一個夏日的中午,剛剛還睛朗如少女面龐的天空,只幾秒鐘便昏黃得可怖,卷著灰沙的狂風呼嘯著鉆進所有的門窗、樓道,到處是乒乒乓乓和措手不及的人們驚叫的聲音。
這個男孩從容不迫地把《命運》磁帶塞進錄音機,然后提到門口,旋到最大的音量,按下了放音鍵。
剎時,整個樓里灌滿了這偉大的、壓倒一切的聲音,窗外彌漫著的沙和東倒西伏的大樹,也都變得非同尋常的壯觀。
那以后,他很久不敢再聽《命運》,唯恐丟失記憶中那驚心動魄的體驗。
這一幕幕體驗猶如一幅幅畫。
有時候我真恨自己不是個畫家,否則,我會用油彩把那種體驗記錄下來。
比如聽肖邦《雨滴》前奏曲時,我“看”到的--雨中繁茂蔥翠的草木,鄉村修道院屋檐的一角,那只淋濕了的、靜靜懸掛著的鐘……還有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上,清冷的晨風中升起的朝霞,地平線那邊一架馬車的剪影,趕車人悠長婉轉的歌聲……在聽音樂的時候,你和我都可能是出色的詩人、畫家、舞蹈家。
一位指揮家在一次排練中對他的演奏員大聲說:“音樂不在譜子里,它在你的心里!”我想,他的意思是讓這位演奏員把自己的情感調動起來,進入一種心境,這樣,他的琴聲才能稱之為音樂。
同樣,對我們這樣聽音樂的人來說,進入一種心境也是極其寶貴的。
別怕那些交響樂、奏鳴曲、室內樂之類的名詞,那只是作曲家所選擇的、表達他們心境的某種形式而已。
什么時候,你同這些作曲家、演奏家和演唱家成了朋友,什么時候,你聽見了他們在音樂中向你訴說的一切,什么時候,你獲得了涌遍全身心的、無以替代的激情,我想,你就絕對是一位聽音樂的內行了,因為你找到了他們的心境,也找到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