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唐朝安史之亂后,國勢衰落,藩鎮割據,宦官弄權,由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反對駢文的一次文風、文體、文學語言的革新運動,是在“復古”的口號下,主要對文風、文體和文學語言的一場文學革命,與歐洲的文藝復興相似。
其內容主要是復興儒學,其形式就是反對駢文,提倡古文。
所謂“古文”,是對駢文而言的,先秦和漢朝的散文,特點是質樸自由,以散行單句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現實生活、表達思想。
所謂“駢文”,是指六朝以來講究排偶、辭藻、音律、典故的文體。
自南北朝以來,文壇上盛行駢文,是始于漢朝,盛行于南北朝的文體。
駢文中雖有優秀作品,但大量的是形式僵化、內容空虛的文章。
流于對偶、聲律、典故、詞藻等形式,華而不實,不適于用。
駢文作為一種文體,成了文學發展的障礙。
西魏蘇綽曾仿《尚書》作《大誥》,提倡商朝、周朝古文以改革文體,未有成效。
隋文帝時下詔禁止“文表華艷”,李諤上書請革文華,都沒有扭轉頹風。
唐朝初期文壇,駢文仍占主要地位。
唐太宗為文也尚浮華。
史學家劉知幾曾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張;王勃提議改革文弊,但他們自己的作品,仍用駢體;陳子昂也揭橥復古的旗幟。
唐玄宗天寶年間至中唐前期,蕭穎士、李華、元結、獨孤及、梁肅、柳冕,先后提出宗經明道的主張,并用散體作文,成為古文運動的先驅。
發展歷程
興起
歐陽修憑借其政治地位,大力提倡古文,帶動了一支寫作隊伍。
他的同輩蘇洵,學生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蘇軾門下又有黃庭堅、陳師道、張耒、秦觀、晁補之等人,都是古文能手,各樹旗幟,擴大影響,從而使宋代古文運動達到波瀾壯闊的地步。
宋代古文運動的主要特點,第一是主張明道。
歐陽修說:“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
”(《答吳充秀才書》)蘇軾說“吾所為文必與道俱”(《朱子語類》引)。
這一點繼承了唐代古文運動的傳統。
第二是不高談學習先秦兩漢而直接取法韓愈。
王禹偁說“近世為古文之主者,韓史部而已”(《答張扶書》)。
他們學韓的共同點,是學韓文“文從字順”,平易近人的作風,而不學他追求奇古奧僻的偏向。
因此,宋代古文,進一步奠定了韓、柳開創的新的書面語言的基礎,更有利于表達思想,也更便于為人們接受,發揚了他們開創的新的散文傳統的精神。
明人朱右把歐、曾、王、三蘇六家與韓、柳合稱為“八先生”,茅坤編選了《唐宋八大家文鈔》,唐、宋古文,取得了分庭抗禮的地位。
明朝的宋濂、唐順之、王慎中、歸有光等人以及清朝的桐城派、陽湖派古文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追根溯源,無一不是受到唐宋古文運動的啟發或影響。
唐宋古文運動,可說是中國散文發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北宋繼唐代古文運動而起的文學革新運動,主要反對以“西昆體”為代表的浮靡文風。
但這場文學運動,同時對詩、文進行革新,與政治斗爭關系更密切,歷時更久,波及更廣,參加者更多,其影響也更為深遠。
北宋初年,國家統一,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社會較為安定,一部分上層士大夫便醉心太平,粉飾太平,歌功頌德,吟風弄月,以致晚唐五代以來的浮艷文風更有發展。
但宋代立國,先天不足,北有遼國,疆域未完,無復漢、唐帝國氣象。
同時,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兼并日劇,各種社會矛盾日益暴露,政治斗爭日趨尖銳,一些開明的中下層士大夫文人感慨國恥,滿懷國憂,要求改革政治,提倡寫作反映現實的詩文,推崇韓愈、白居易,便形成了對立的文風。
所以北宋詩**新運動,一開始便是適應政治斗爭需要而起的。
其發展過程大體有三個階段。
三階段
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從宋太祖立國至真宗朝,約為10世紀70年代至11世紀初,是初發階段,先驅者有柳開、王禹偁、穆修、石介以及姚鉉、孫復等。
柳開首舉“尊韓”的旗幟,提出重道致用、尚樸崇散、宣揚教化等主張,反對當時華靡文風。
王禹偁也主張宗經復古,倡導寫作“傳道明心”的古文,強調韓愈文論“文從字順”的一面。
他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反映現實的詩歌,反對晚唐以來淫放頹靡詩風,并在創作上實踐了自己的主張,他的詩文具有現實內容,語言平易近人,風格清新悅目,顯示了詩**新運動的最初成績。
但是,他們對文學改革的倡導,在當時影響不大,而以楊億、劉筠和錢惟演為首的西昆派華靡文風卻開始泛濫。
于是繼起的穆修提倡為道而學文,極力反對駢文的章句聲偶。
他不顧流俗的詆毀,刻印韓柳集數百部在京師出售,以提倡韓柳文自任。
稍后的石介,在《怪說》中指名抨擊楊億“綴風月,弄花草”,“蠹傷圣人之道”。
但他們在詩文理論方面未能提出新穎切實的見解,又重道輕文,忽視文章的語言形式。
除王禹偁外,這些人的散文大都有辭澀言苦之病,創作成就都不高。
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在宋仁宗朝,從11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左右,是運動形成高潮的階段,主要代表作家先后有范仲淹、李覯、尹洙、石延年、蘇舜欽、梅堯臣、宋祁、歐陽修和蘇氏父子、王安石、曾鞏等人。
先是范仲淹在仁宗天圣三年(1025)提出的改革時弊政綱中,主張改革文風。
天圣七年(1029)、明道二年(1033),朝廷兩次下詔申戒浮華,提倡散文。
由于朝廷表態,主張改革文風之士接踵涌現。
他們頻繁往來,相互唱和,一齊向文壇積弊發起了空前有力的沖擊,顯示出浩大聲勢。
李覯要求文以經世,發揮“治物之器”的作用,反對擬古和“雕鎪以為麗”(《上李舍人書》、《上宋舍人書》、《原文》)。
尹洙摒棄駢文,致力寫作簡而有法、辭約理精的古文。
蘇舜欽高度評價了古代設官采風的重大作用,認為寫作詩文的根本目的是“警時鼓眾”、“補世救失”,反對以藻麗為勝,提倡“道德勝而后振”(《上孫沖諫議書》)。
梅堯臣論詩強調《詩經》、《離騷》傳統,重視比興,力貶浮艷堆砌惡習,要求詩敘人情、狀物態,意新語工,景與意會,達到“平淡”高境。
蘇梅二人的詩風有豪放和淡遠之別,但都注重反映現實的社會生活,有力地打擊了西昆體無病呻吟的浮艷詩風。
他們在詩**新運動中作出了重大貢獻。
稍后于蘇、梅的歐陽修,則是這一階段乃至整個詩**新運動的領袖。
他在運動中的杰出作用是:
①有意把詩**新同范仲淹領導的政治改革結合起來,使古文、詩歌和文學理論批評為現實政治斗爭服務,從而把運動更加引向了自覺和深入。
②闡明理論,指引革新。
他提出了“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又認為道可充實文,而不能代替文,主張作文須簡而有法,流暢自然,反對模擬與古奧。
他論詩重視美刺勸戒,觸事感物,提出“詩窮而后工”的著名論點,強調詩人的生活遭遇對于創作的重要作用。
他推崇杜甫,贊賞李白。
他首創“詩話”這一評論詩文的新體式,其《六一詩話》發表了不少精辟的文論、詩論見解。
他的詩文理論,指導了作家的創作實踐,指引著革新運動。
③改革科場積弊,罷黜四六時文。
歐陽修在嘉祐二年(1057)權知禮部貢舉,嚴格規定應試文章必須采用平實樸素的散文,堅決貶斥險怪奇澀和空洞浮華的文風。
④大興創作之風,努力提舉后進。
歐陽修積極寫出了許多優秀散文作品,內容充實,形式新穎,平易自然,流暢宛轉,曲暢旁通地敘事、說理、抒情,從而開辟了一條散文創作的通衢大道。
他的詩歌在藝術上吸收了韓愈詩散文化的特點,卻避免了韓詩的險怪和生僻。
他的創作在詩**新運動中起了典范作用。
歐陽修愛惜人材,把一大批新老作家團結在周圍。
特別是他推重王安石、曾鞏和蘇氏父子,作為詩**新的中堅力量,鼓勵他們積極創作,保證了運動繼續蓬勃發展。
歐陽修采取的上述措施,作用很大,影響深廣,使革新運動達到高潮,取得勝利。
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從宋英宗朝至哲宗朝,約11世紀50年代至11世紀末,是運動的完成階段,主要代表作家是王安石、曾鞏、蘇軾、蘇轍以及黃庭堅、秦觀等人。
王安石把詩**新作為推行“新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提出文章的內容應有關“禮教治政”,“務為有補于世”,“以適用為本”(《上人書》等)。
他一再痛斥“章句聲病,茍尚文辭”(《取材》)的傾向,在詩歌方面獨尊杜甫。
曾鞏、蘇轍、王令等人,也各自以其文學理論和創作實踐,在運動的深入發展中發揮了骨干作用。
而領導這次運動取得全勝的是蘇軾。
蘇軾是繼歐陽修之后文壇領袖。
他提出詩文應“有為而作”,“言必中當世之過”(《鳧繹先生詩集敘》),號召作家要“緣詩人之義,托事以諷,庶幾有補于國”(蘇轍《東坡先生墓志銘》)。
但他很重視文學藝術的特征,一再指出:文學本身有如精金美玉,自有定價(見《答劉沔都曹書》等)。
他又提出了“隨物賦形”、“辭達”、“胸有成竹”、“傳神寫意”、“詩中有畫”等著名論點,指導當時的創作。
他的詩文詞賦,都體現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
蘇軾也重視人才。
被稱為“蘇門四學士”的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以及陳師道等人,都成了北宋后期杰出的作家,對北宋文學繁榮都作出了貢獻。
北宋詩**新運動,繼唐代古文運動之后,又一次把古代文學、特別是散文以及文論的發展推進了一大步。
此后,以“唐宋八大家”為代表的古文傳統,一直為元明清散文家奉為正宗,而明清散文更多取法于歐陽修、曾鞏、蘇軾等。
詩歌方面,歐陽修、王安石、蘇軾也給予南宋金元詩以及明代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清代宋詩派以深刻的影響。
但是,由于北宋詩**新運動帶有“正統”觀念,也有要求文學為現實政治服務的意味,助長了詩的散文化和“以議論為詩”的概念化傾向,為南宋理學家的散文所師法。
這就表現出這一革新運動在思想上的歷史局限。
擴展資料
唐宋古文運動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對駢文為特點的文體改革運動。
因涉及文學的思想內容,所以兼有思想運動和社會運動的性質。
“古文”這一概念由韓愈最先提出。
駢”的字形是左邊一個馬,右邊一個并,是兩馬并駕的意思,引申為對偶的意思,所以駢文就是專門講究對仗的文章,整篇文章用對偶句寫成,發展到后來它有一個形象的名字:四六文。
一句話不是四個字,就是六個字,呆板之極。
而且,平常寫文章用駢文,給皇上上奏章用駢文,寫文學批評用駢文,寫墓志銘用駢文,給朋友寫信用駢文……
駢文的特點是:是以對偶的句子為主寫成的文章。
它講究用典、講究文字的聲律,講究辭藻華麗,要求很多。
這種文體發源于漢代末年,盛行于南北朝。
駢文本身不算是什么不好的東西,只是由于后來過于追求形式,駢文變得少有深刻的內涵。
這就好像一個人天天化妝,臉上的粉有二斤重,香水噴3斤,大金鏈子小金表,把自己打扮得跟化妝品專柜一樣,讓人看后不是先看的這個人,而是先看到的他的化妝品。
文雅點說是:形式掩蓋了內容。
駢文發展到后來就是這病:形式大于內容。
隋朝時,有個人叫李諤,他給皇上上書,說駢文“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云之狀”,意思是駢文的內容皆是風云、月露這些虛無變幻、沒有實際價值的東西。
這句話給駢文下了個十分準確的評定,不僅如此,他還說駢文導致了齊、梁兩朝“文筆日繁,其政日亂”,將朝代滅亡的責任推給駢文。
隋朝皇帝一聽,這還了得,我大隋要萬歲萬歲萬萬歲的,不能因為寫駢文給玩兒完了啊!于是下令天下不準寫駢文。
但沒有用,為何啊?駢文太根深蒂固了。
有意思的是,李諤的上書也是駢文。
以駢文罵駢文,如同站在霧霾當中,邊吸著霧霾邊說:“霧霾真是他媽的可惡啊!”但能怎么樣呢?霧霾還是霧霾啊!
也不知道是不是駢文的問題,隋朝不到40年就滅亡了。
然后就是唐代了。
唐代建國不久,就有人反對駢文,提倡寫古文,但他們寫出的文章不怎么樣,沒有成氣候。
一直到了唐代中期,韓愈的出現,像一聲霹靂,震撼了中國文學史的天空。
他才大氣雄,而且好出風頭,以孔孟之道的傳人自稱,于是開始發起古文運動,來對駢文進行革命。
所謂古文,是指先秦兩漢時單行散句,沒有規定形式的文體。
其實就是古代的散文了。
這種文體寫文章時字句不受形式的約束,怎么舒服地表達中心怎么寫,不用每句四個字六個字還得講解對偶什么的。
古文運動的核心主張:文以明道。
什么叫文以明道呢?文章將道講明白就是了,不要有形式上的束縛。
就是說文章是傳道的手段,要有補于時,對時代有所幫助。
內容第一,形式次要,突顯出文章的社會意義。
在韓愈看來,道就是儒家之道。
柳宗元進一步擴大道的內涵,道不僅是儒家之道,還有社會之道。
為了實現這個核心主張,韓愈和柳宗元寫了很多文章,當然是古文形式了,來展示古文的優秀,而且這兩位做到了這一點。
而且韓愈還收了許多學生,讓他們加入古文運動的大軍,還有其他的一些文人,也紛紛加入到古文運動的大軍中,熱熱鬧鬧,跟梁山聚義一樣。
只可惜啊,除了韓愈和柳宗元寫的文章好之外,其他人寫的就不怎么樣了。
所以,韓柳去世之后,古文運動就衰落了,到了晚唐,駢文又復興了。
李商隱、溫庭筠他們開始了駢文創作。
杜牧的《阿旁宮賦》就是晚唐駢文的代表。
所以,韓柳一生的遺憾,就是沒有完成復興古文的大業。
但他們“文以明道”的理論被后人繼承了。
到了北宋,在歐陽修的大力提倡之下,在“三蘇”父子、王安石、曾鞏這些巨星的搖旗吶喊之下,宋代興起了古文運動,而且聲勢浩大,最終復興了散文,駢文作為沒落的文體不再有影響力了。
所以,從唐代興起一直到宋代才完成的這場文學改良運動,被稱為“唐宋古文運動”。
這場文學運動對中國的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唐宋古文運動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簡答古文運動的始末與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