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兵器時代,千里馬是一名戰將所夢寐以求的。
有了一匹千里馬,在戰場上就會如虎添翼,馬不好就會影響戰斗力。
如呂布、關公的赤兔馬、秦瓊的黃驃馬、呼延灼的踢雪烏騅都為他們建功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當今各種現代化交通工具日新月異的今天,馬已失去了以往的意義。
除了在草原和一些旅游景點,以及一些交通特別不便的地區,騎馬的人非常少見。
自然界中的千里馬自然也就失去了識別和尋找、保留的意義。
但人們通常都是以“千里馬”來比喻人才的,人才是每個時代,每個單位都需要的,沒有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
人才興、事業興,沒有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單位說他們不需要人才。
特別是在當今社會,能否找到真正的人才,留住人才,讓人才發揮更大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但怎樣尋找人才、留住人才,每個單位卻做得并不一樣。
不是找不到人才,就是留不住人才。
甚至是造成人才浪費而不自知。
不是嗎?有的單位在招聘人才時,看的是學歷而不是能力。
將高學歷做為硬指標,將人招聘回來后卻又束之高閣,讓其從事一些不需高學歷也能很好地完成的一般性工作。
甚至讓其從事一些與他們專業不對口的工作,還美其名曰是讓其全面發展,成為復合型人才。
至于一般大學生畢業后從事與其專業不對口工作的更是比比皆是。
這固然有體制上的原因,但與用人單位的用人理念也有更大的直接關系。
這就好比找到了千里馬,卻不讓它當坐騎跑長途、沖鋒陷陣,而是讓其從事拉車、耕地、馱重等與其不相適應的工作,又怎能有利于人才發揮專長,進而做出更大的貢獻呢?
也有的單位對人才是口頭上重視、工作上支使、待遇上忽視、培養上輕視,造成人才留不長、留不住,給工作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就好比是自己先一步找到了千里馬,也知道它的重要性,但出于種種考慮,基于各種原因。
不能或有能力也不滿足千里馬一食或盡粟一石的要求,工作標準要求對方高,給對方各方面的待遇卻很低。
甚至是對方因工作消耗辦公用品多、快也感到不滿意。
只讓馬兒跑,不讓馬吃草。
形成了千里馬食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常馬等不可得的局面。
這就造成了兩種后果:一是壓制人才、埋沒人才,使人才一輩子在小圈子里默默無聞,懷才不遇。
二是留不住人才,導致人才一有機會就外流,本單位辛辛苦苦培養的人才為外單位,甚至是為外國、特別是敵對國家所用。
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如現在單位之間頻頻發生的跳槽即是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