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墊與伏筆的區別 鋪墊:行將來臨的事物的襯托。
例如,魯迅在《孔乙己》中寫道:“中秋過后,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看看將近初冬;我整天的靠著火,也須穿上棉襖了”,文中這里通過自然環境的描寫,暗示當時天氣已經很冷了(秋風越來越涼,初冬,靠著火,穿棉襖),為下文寫孔乙己的悲慘遭遇作了鋪墊。
再如,王周生的作品《這不是一顆流星》開頭寫“我”和孩子在體育館看戲熊,熊的出現,孩子異常激動,“我”奇怪,讀者也好奇:孩子見了熟悉的熊為什么會如此激動呢?接著孩子希望熊,更是使人大吃一驚,“我”對孩子的訓斥使孩子感到委屈,才吐露了深埋在孩子內心深處的隱情:要給阿婆做熊皮手套。
讀者這時才恍然大悟,為孩子純樸天真的心靈由衷地激動。
“熊”這個物件,為故事情節的發展作了絕妙的鋪墊。
伏筆:文章或文藝作品中,在前段里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例如,冰心的作品《小桔燈》的第一自然段,特意交代竹凳、墻上的電話,暗示下文中主人公小姑娘將和這兩件物件打上交道。
果然,第三自然段中,小姑娘“挪動竹凳” 、“登上竹凳想去摘墻上的聽話器” ,原來,小姑娘的媽媽生病了,她想打電話叫醫生來為媽媽看病。
這些物件的提前出現,為故事情節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由上可知,為下文做鋪墊與為下文埋下伏筆這兩種寫作方法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們是有相通之處的,它們都有為下文服務的共同目的。
補充:
提醒樓主一下的是議論文是不講伏筆和鋪墊,它們是文學性文本的術語,比如小說、散文。
議論文術語是論點論據論證之類。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寫爬山用下雨做鋪墊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