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人會說,翠翠不把心里話明白地說出來,不讓老船夫知道自己愛的是儺送,導致了這場悲劇。
如果我們假設在天保第一次求婚時翠翠就明確告訴老船夫她愛儺送,那么故事會走向哪里?我們相信天保一定不會糾纏,一定會成全弟弟的好事。
也許天保會和王團總的女兒聯姻。
如此,則故事中的每個人都各得其所,皆大歡喜。
但這是用今人的風俗來要求古人,那個年代的翠翠不說出心里話恰恰才是合理。
翠翠一出生就沒了父母,從小和老船夫在小溪邊白塔下生活,沒有鄰居,沒有朋友,縱使每天看著人們南來北往,能說話的也不過一老一狗。
她對人情世故一無所知,情竇初開的年齡,也只懵懂的對渡河的新娘子感到好奇。
哪怕當地有女孩子主動向心儀的男孩子唱情歌的風俗,但翠翠是不知道的。
再則翠翠與老祖父感情深厚,她多次害怕爺爺突然死亡,正說明她不愿離開爺爺。
所以翠翠不敢說出心里話,才符合人物的設定。
可能有人會說天保、儺送兄弟不懂謙讓是悲劇的根源。
如果儺送遵從孝悌之義,接受父親安排的婚事,將心上人然給哥哥,如此,船總順順、天保和老船夫都皆大歡喜,但翠翠和儺送,包括團總女兒的心中必然得不到幸福。
這雖是次好的結局,但仍然不符合湘西男兒的風俗。
用儒家禮教來要求湘西男兒同樣是苛求,天保、儺送用斗情歌的方式來追求翠翠,正是最符合人物形象、最湘西的行為。
可能還有人會說老船夫不替翠翠做主,一味地等翠翠開口才是一切的根源。
如果老船夫如王團總般行使家長的威權,在天保求婚時就答應下來,那么故事也會走向次好的結局。
他像21世紀的父母一樣講究尊重本人的意志,又遇上不知該不該開口的翠翠,才導致了悲劇。
那么,老船夫為何不愿替翠翠做主呢?《邊城》的故事是一出愛情悲劇,但恐怕大部分人都只關注故事明面上的三個人的愛情悲劇。
其實《邊城》的故事有三層悲劇,明面下還有翠翠父母的悲劇。
當老船夫的女兒和軍人有了私情、未婚先孕后,“老船夫沒有加一句有分量的話”。
所謂“有分量的話”即指責備,古往今來,女兒如果未婚先孕,父母大都會責備的,但老船夫沒有,是出于對女兒的愛、憐憫和信任。
但女兒卻“一面懷了羞愧一面懷了憐憫”,生下翠翠后就殉情了。
“憐憫”指向未降生的翠翠,那么“羞愧”指向誰呢?不會是指向軍人,因為她打定主意生下翠翠后就殉情的,只能是指向老船夫。
那么問題就更復雜了,老船夫沒有責備,女兒為何還羞愧地要自殺?合理的推論是,老船夫沒有說“有分量的話”但也沒有說“關懷的話”,這會讓女兒感到這是父親對自己無言的責備,所以拋下了剛降生的女兒自殺了。
當翠翠長到同樣的年齡,同樣的陷入感情中,老船夫非常害怕孫女會重復女兒的悲劇。
他會認為是自己當年沒有支持女兒的選擇,導致女兒自殺,現在自己應該支持孫女的選擇,讓她得到幸福。
但他沒想到孫女依舊得不到幸福,甚至“害得”順順一家一死一散。
他見證了三個悲劇,他內心承擔的悲慟是最大的,最不為人知的。
因此他的過世,不是老死,而是被壓垮。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是什么造成了《邊城》中翠翠的愛情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