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種人上帝的驕子》。
寫在自己國家電車頭等車廂里,受西洋小孩兇惡的目光的逼視而生的屈辱,憤怒和“迫切的國家之念”:“誰也是上帝的驕子;這和昔日的王侯將相一樣,是沒有種的!”
這里,被壓迫者的階級意識升華為半殖民地的中國人民的反帝的民族意識,后來朱自清拒領美國救濟糧兒貧病以終的中國人的氣節,由此可見。
【2】《生命的價格——七毛錢》。
寫了農村底層兒童和婦女的普遍的非人的“人生”:在人口可以買賣的黑暗舊中國,“人貨”成了商品的一種,“人貨”中,婦女是價格低廉的一種,男女小孩又是價格最低的“生貨”,而低廉到七毛錢便可以買一條人的生命,更是超出人的想象。
然而,這還不是被賣的女孩飛人生涯的開始,等待她的將是輾轉被賣的命運:或賣為婢,或賣為妾,或賣為妓,總之,她將度過的是血與淚的一生。
對照祥林嫂和包身工,便可知道這類花七毛錢便可以買到的女孩今后的萬劫不復的命運。
【3】《阿河》。
寫的是年輕的阿河被賣,幫傭,逃婚,被綁,再逃,告貸贖身不得,而終于自賣的事,題材有些近似祥林嫂前半生的故事,結局雖不如祥林嫂的悲慘,但在冷酷人群的笑罵聲中獨自和命運作拼死一搏的阿河,也是欲哭無淚了。
對個人家境和生活艱難的描寫,也是朱自清寫人生的一個重要的側面。
【4】《兒女》。
寫的是“蝸牛背了殼”的那種“幸福的家庭”,無論自責或自嘲,都透露著艱辛生活得苦澀。
【5】《背影》。
文中“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的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
那知老境卻如此頹唐······”,若非自身也領嘗了人生堅信的況味,便不能發此浩嘆。
兒子從背后看父親,既掃去了平素父親面對作者時所作的對一切不如意之事的掩飾,使其喜怒哀樂真實呈現,又暗示了兒子是在一種為父親所不知的情形下去領會這份愛心的。
【6】《荷塘月色》。
通過對月下荷塘的描寫,抒寫作者在政治形勢劇變之后,在嚴酷現實的重壓下的苦悶、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現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情緒以及對未來美好自由的向往。
【7】《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秦淮河熱鬧的景象中夾雜著“被逼以歌為業”的歌伎的賣笑生涯,雖則“賣歌和賣淫不同”,對她們的身世,我們“究竟應該同情的”,所以當聽到“一只載妓的板船”經過時傳來的響亮而圓轉的清歌,清游中的作者,卻感到了寂寞。
【8】《執政府大屠殺記》。
朱自清此文記述的是1926年“三·一八慘案”。
朱自清是“三·一八”大游行的參加者,自始至終;也是“三·一八”大屠殺的身歷者,親眼目睹。
面對“各報記載多有與事實不符”的情況,他挺身而出了,仗義執言,為了揭露,控訴,譴責。
然而統觀全文,卻甚少橫眉怒目、聲色俱厲的感情詞語。
他好像只是作為一個游行示威的參加者,絮絮地述說著一個平凡的人的不平凡的一天。
【9】《綠》。
通過梅雨潭的綠綠的潭水,抒寫作者之情,它是一篇寫景散文,但“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將他對祖國山水的一片“至情”融于對梅雨潭景物的細致刻畫之中,“溶景入情”,情景交融;
使景物既寫得細膩生動,又具有綿密深厚、真摯清幽的情致,抒寫出“作者心靈的歌聲”,從而使全文充滿著詩情畫意。
【10】《白水漈》。
朱自清突出描寫白水漈瀑布的細和薄,他寫那凌虛而下的瀑布,“只剩一片飛煙”似的“影子... 通過“影子”的輕,“軟弧”和“橡皮帶兒”的軟,精密地描寫出了白水漈瀑布在微風中的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