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昨天上午一樹問我有沒讀過《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乍看這題目,我感覺充滿了孤獨。
我問:“會不會很傷感呢?”我不想讀太傷感的書,讓人無故傷悲,一時半會兒走不出來。
“療傷的好辦法就是面對更加(更大的)苦難。
”她突然蹦出這段有點莫名的文字,我不知道她是回答我,還是詮釋《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接著又說:“還好,不會太悲傷,結局很唯美。
” 隨即發來網址,讓我先收藏,得空看看。
昨天看了兩章,今天接著看完。
越往后看越壓抑,文字本身很平靜,壓抑的是我的心。
心,開始變得孤獨,寂寞,如我初時的感覺。
平和的文字是乎找不到憤怒,找不到悲涼,甚至也沒有情感。
卻在無聲的揭露,抨擊世間的丑陋。
一個個近似冷血的小人物魚貫入場,生活的艱辛讓他們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喜樂的權力,是乎連哀怒也不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孩子沒有了童真,過早地背負了成人世界的無奈。
快接近尾聲,我的心愈加的沉悶,抑郁。
文字里找不到渲染,找不到慫恿。
卻讓我悲憤的心情氤氳開來。
我突然蠕哭以來,發出低泣,哽咽著。
我為什么哭泣?為書中所有的人物?
也許只是釋放一種情緒吧。
“我嘆息了一聲,聽著云領的腳步聲,看著月光裹挾著的這個經歷了生活之痛的小小身影,驀然想起蔣百嫂家那個轟鳴著的冰柜,想起蔣三生,我突然覺得自己所經歷的生活變故是那么那么的輕,輕得就像月亮旁絲絲縷縷的浮云。”
我突然理解了那句莫名的文字:“療傷的好辦法就是面對更加苦難。”
書中的我,本來就是去療傷的,去療喪夫之痛傷的。
我理解了作者。
這一個個的悲劇源于貧窮,源于愚昧,源于人世間的不公正。
俗語說:話說三遍淡如水。
這已經不知是第幾次在博客中提起遲子建。
但,如果不再提及,就會感覺有件事還沒有完成一般。
幾乎所有的人,大概從小學起,都會被語文老師安排同樣的作業,就是寫讀后感或觀后感。
比如讀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后的感想,比如看一場電影或參觀一個地方之后的感想,如果深刻一點的,老師也會安排寫《記一次春游》或《記一次運動會》,總之,被如此教化的一代的我們,總是會在做完一件事后,留下些對他的感想,久而久之,如果真的沒有感想那便是不對的了。
讀完這本書有點久了,但對它的感想似乎還沒有認真梳理過,所以,借著這個陰雨連天的午后,一杯茶,一個人,一臺電腦,一點感受。
《遲子建散文》是前不久爸爸推薦給我的。
以前上學時曾經聽說過她,就連扉頁的照片也似曾相識一般,感覺無比親切。
遲的蛻變幾乎有點傳奇,十分像丑小鴨變成白天鵝的故事,但又不完全是,因為她本身就是一個具備了白天鵝所有素質的丑小鴨。
當有一天,她借著東風飛起來的時候,沒有人懷疑她的能力。
她是在比我少女時生活的北方小城還要北、還要小的地方走出來的一位優秀作家,她生活的地方有個美麗的名字叫北極村。
對于北極村的了解,大多原于最初的想像,就像沒見過海的人對大海的想像,沒見過玉龍雪山而對雪山的想像那樣,我沒有去過北極村,但那里的一切,似乎還好好的保存在兒時最初的記憶中。
那里應該一年中有大半時間處在冰雪期的,那里的冬天應該有一望無際的皚皚白雪,那里的夏天應該有連綿不斷的蒼翠的原始森林,那里就是中國北陲的一個小村莊,寂寞而遙遠。
小村莊只有百十戶人家,靠種地、獵魚和伐木生活,家家有院,戶戶相連。
清晨,開始勞作,飯口時,又見炊煙。
小村的人民就過著這種平靜而滿足的生活。
遲就是在這個村子里度完自己的童年和少女時光。
八十年代初期,遲考取了大興安嶺師范學校,從北極村中走了出來。
在大興安嶺地區,師范院校位于首府。
所以,她的家庭應該是北極村里極讓人羨慕的。
那個學校就在離我家不太遠的地方,那所學校若干年之后成為我最好的朋友寧的母校,所以,對于遲子建,我有隔外的親切和欽佩。
她師范畢業后就讀于北京師范大學與魯迅文學院研究生班,后一直在黑龍江作協工作,至今以為黑龍江作協的副會長。
所以,前文中之所以稱她為傳奇,就是因為她后來的成就。
她不但讀了研究生,進入黑龍江作協,而且長居哈爾濱,因工作無數次出訪他國,成為推動黑土地文化交流的工作者。
遲先后出版了幾百萬字的作品,并多次獲獎。
作品無法一一細數,但她的傾心之作《額爾古納河右岸》獲得了茅盾(如果沒記錯的話應該是茅盾)文學獎,這是她奉獻給生活在北方的那群游獵民族最好的禮物。
也是第一部反應額爾古納河原住民生活習性和民族文化的小說。
我始終認為,一個心懷故鄉,腳踏黑土,望眼親情的人,無論有怎么樣的文學造詣,她所寫出來的文字都是飽滿的,她所歌唱的都是動聽的,她所抒發的都是最自然、最親切、最樸實無華的。
讀遲的散文,從她的文字中,體會更多的是一種北方人那種質樸的感情,對于黑土的熱愛,對于蒼茫雪原的落日,對于遠山近水的呼喚,對于風土人情的理解,對于生活之中的平淡與真善,都是那么的接近于真實。
我喜歡這種文字,沒有矯情,沒有曖昧,一切都娓娓動聽。
散文中,無論是對異國風情的描寫,還是對故鄉山水的懷念,對奇異風情、異國文化,對遠山,對河流,對日落,和故鄉窗前的河岸,對逝去的舊時光,都是飽蘸著那一點無華的女人的風情去感懷一切。
書中,無論是對自己內心的刨析還是對身邊事物的看法,遲都能以安祥的態度處之,我想,這和她從小生活的北極村有極大的關系,那里的山水養育了這樣的一個平靜而安祥的人。
之所以這樣喜愛她,或許是因為自己的私心。
我是那么渴求她把我帶回到那一片北國的風情之中。
或獨行在昏黃的街燈下,迎著漫天飛舞的雪花,抬起雙手,留一片晶瑩在心間,回到少女時的心境,雖然漫冬寒冷,但內心充滿了希望與熱情。
或某個夏天,沒有知了的北方盛夏,與好友歡并肩而行,說著天馬行空的話,戀戀不舍的分手各自回家。
這些小細節就像此時無處不在的雨水一樣,浸濕了我,浸濕了我的世界。
寫完上面的話,我依然是一個好學生。
我按照語文教師的要求,對讀完《遲子建散文》而留下了一篇讀后感。
這樣的閱讀才是圓滿的。
以后,依然尋著此時的心境,對那些給予我方向、照亮我心田的文章及一切,留下,我的讀后感。
給您找了兩個,希望您能滿意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遲子建作品讀后感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