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閑談》魯迅著。
部分內容節選如下:
北京正是春末,也許我過于性急之故罷,覺著夏意了,于是突然記起故鄉的細腰蜂。
那時候大約是盛夏,青蠅密集在涼棚索子上,鐵黑色的細腰蜂就在桑樹間或墻角的蛛網左近往來飛行,有時銜一支小青蟲去了,有時拉一個蜘蛛。
青蟲或蜘蛛先是抵抗著不肯去,但終于乏力,被銜著騰空而去了,坐了飛機似的。
老前輩們開導我,那細腰蜂就是書上所說的果贏,純雌無雄,必須捉螟蛉去做繼子的。
她將小青蟲封在窠里,自己在外面日日夜夜敲打著,祝道“像我像我”,經過若干日,——我記不清了,大約七七四十九日罷,一那青蟲也就成了細腰蜂了。
所以《詩經》里說:“螟蛉有子,果贏負之。
”螟蛉就是桑上小青蟲。
蜘蛛呢?他們沒有提。
我記得有幾個考據家曾經立過異說,以為她其實自能生卵;其捉青蟲,乃是填在窠里,給孵化出來的幼蜂做食料的。
但我所遇見的前輩們都不采用此說,還道是拉去做女兒。
我們為存留天地間的美談起見,倒不如這樣好。
當長夏無事,遣暑林陰,瞥見二蟲一拉一拒的時候,便如睹慈母教女,滿懷好意,而青蟲的宛轉抗拒,則活像一個不識好歹的毛鴉頭。
擴展資料
《春末閑談》寫于1925年4月22日。
當時,以北洋軍閥政府為中心的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勢力,為了對抗日益高漲的革命運動,在思想文化戰線上提倡“尊孔詩經”,妄圖用封建思想麻痹革命人民的斗志,瓦解革命運動。
針對這股反動逆流,魯迅寫了這篇批判奴化思想的戰斗檄文。
文章從細腰蜂用神奇的毒針毒害小青蟲,使其中“不死不活”、“不動不爛”既無抵抗之力,又能保持新鮮的狀態下,作為幼蜂的食料這里起筆。
然后用聯想的方法,順勢從細腰蜂的麻醉術轉到中外統治階級的愚民政策之上。
文章首先指出,中國千百年來的“圣君、賢臣、圣賢、圣賢之徒”的儒家思想,就是麻痹人民的神奇藥品,但這種藥品卻不如細腰蜂的毒汁那么靈驗。
以《二十四史》為標志的改朝換代的史實,便是歷代人民被反動統治者從麻痹到清醒至反抗的鐵證。
一篇短文,以蟲喻人,以“史”顯“時”,援古證今,包容了如此豐富的內容,揭示了如此深刻的革命哲理,讀來卻妙趣橫生,余味無窮,使人愛不釋手。
作者善于抓住事物本質特征進行類比的結果。
當作者把細腰蜂釋毒為幼蟲獵弭的生物競生現象和中外反動派用各種精神毒品麻痹、奴役人民聯系在一起時,小題便顯出了“大旨”。
另外,就是以“閑談”為文題材。
既是閑談,生物搏斗、階級斗爭、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天上地下,古今中外的事,都可漫無邊際地扯在一起。
而當這些材料都和本文揭露問題和歌頌的對象聯系在一起時,“閑談”的內容便變成了莊嚴的主題了。
這就是喻莊于諧的藝術手法的魅力。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春末閑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