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散文詩集是《野草》。
《野草》寫于“五四”后期,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詩集。
寫作于1925年1月24日。
1927年7月由北 京北新書局出版。
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詩,書前有題辭一篇。
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達了20年代中期作者內心世界的苦悶和對現實社會的抗爭。
《這樣的戰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覺》等篇表達了對現實的失望與憤懣;《影的告別》、《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繪了對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寫出了對未來的疑懼,深刻地表現出作者的人生哲學。
語言俏奇瑰麗,意象玄妙奇美。
(選自《辭海》)《野草》
《野草》是魯迅的最薄、最美、再版最多的一本散文詩集,寫于“五四”退潮時期。
作品以隱晦的象征表達了一個啟蒙思想家在白色恐怖下孤軍奮戰的孤寂、迷茫與疑懼,同時表達出對“糊里糊涂生、亂七八糟死”的民眾的失望與希望之情。
此作品區別于魯迅其他作品的最大特征是隱含著深邃的哲理性,包含了魯迅的全部哲學。
同樣,魯迅自己曾經說過,自己一生的哲學都在《野草》里了。
還叮囑青年的讀者說為了讓他們理解自己的思想是苦難的,為了讓國民更好地知道這段苦難,可以學習其中一些寫景的文章,比如《秋夜》,《雪》,《臘葉》。
本書所收散文詩23篇〔包括一首打油詩——《我的失戀》,和一出詩劇《過客》,最初都曾陸續發表于1924年12月至1926年2月的《語絲》周刊上,《題辭》最初也曾發表于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語絲》第138期,發表時署名均為魯迅。
關于《我的失戀》一文,作者在《<野草>英文譯本序》中說:“因為諷刺當時盛行的失戀詩,作《我的失戀》。
”在《三閑集》中《我和<語絲>的始終》一文中談到本文說“不過是三段打油詩,題作《我的失戀》,是看見當時‘阿呀阿喲,我要死了’之類的失戀詩盛行,故意用‘由她去罷’收場的東西,開開玩笑的。
這詩后來又添了一段,登在《語絲》上。
”全文的形式則是模仿的東漢文學家、天文學家張衡的《四愁詩》。
關于《過客》一文,作者在寫了這篇文章不久后給許廣平的信中說:“同我有關的活著,我倒不放心,死了,我就安心,這意思在《過客》中說過。
”(《兩地書,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