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集有:《恢復》、《女神》、《駱駝集》等,歷史劇有:《屈原》、《虎符》、《南冠草》、《卓文君》等。
1、《恢復》
《恢復》,是1928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郭沫若。
本書是郭沫若詩集,創作于1928年1月5日至16日的半個月中。
《恢復》在創作方法和藝術風格上又有新的發展,它繼承了《女神》的積極浪漫主義,又發揚了《前茅》的現實主義。
《恢復》和《女神》都表現革命理想,但《女神》是通過幻想的形式、夸張的形象來表現;《恢復》則通過現實中革命者具體的情操、行為來表現。
它們都表現了理想化的“自我”形象,但《女神》的“自我”形象是物我的融合、統一,而《恢復》的“自我”則是現實中的無產階級革命者。
2、《女神》
《女神》。
郭沫若作。
收入1919年到1921年之間的主要詩作。
連同序詩共57篇。
多為詩人留學日本時所作。
其中代表詩篇有《鳳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爐中煤》、《日出》、《筆立山頭展望》、《地球,我的母親!》、《天狗》、《晨安》、《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等。
在詩歌形式上,突破了舊格套的束縛,創造了雄渾奔放的自由詩體,為“五四”以后自由詩的發展開拓了新的天地,成為中國新詩的奠基之作。
今有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本,后又重印多次。
3、《駱駝集》
郭沫若(1892--1978)撰。
詩集,二十五首。
此集是作者從1949年至1959年十年間陸續出版的《新華頌》、《百花齊放》、《長春集》、《潮汐集》中選出的新舊詩十三題、二十五首。
題名《駱駝集》,因詩集中有作者比較喜歡的《駱駝》一首。
《駱駝》一詩,以駱駝最能吃苦耐勞,總是不斷地“引導著旅行者,走向黎明的地平線”來象征和歌頌中國**。
并塑造了一個在征途中不畏任何艱難險阻,永遠奮進不止的革命者形象,以激勵全黨和全國人民在中國**領導下,奪取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新勝利。
4、《屈原》
《屈原》是郭沫若影響最大的、最震撼人心的劇作。
郭沫若以10天時間完成的5幕話劇劇作《屈原》于1942年4月由中華劇藝社在重慶國泰大劇院公演。
此后曾在蘇聯和日本上演。
這部作品被公認為是郭沫若歷史劇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
芳華越劇團于1954年5月22日首演了該劇的移植本,馮允莊編劇,司徒陽導演,尹桂芳飾屈原、徐天紅飾張儀、許金彩飾南后、戴忠桂飾嬋娟、尹瑞芳飾宋玉。
1954年,該劇參加華東戲曲會演,嬋娟改由戚雅仙扮演,劇中“誣陷”和“天問”兩折已為越劇經典。
5、《虎符》
郭沫若的五幕話劇《虎符》取材于《史記·魏公子列傳》,寫于1942年,1943年首演。
該劇描寫的是戰國“四君子”之一魏信陵君(無忌)竊符救趙的故事。
魏安厘王二十年(紀元前二五七年),秦國侵趙,形勢危急,趙國平原君的夫人(信陵君之姐)親自突圍到魏國求援。
魏王的異母弟信陵君認為趙魏唇齒相依,唇亡則齒寒,因此,他固請魏王發兵救趙。
暴戾狹隘自私的魏王執意不肯,反勸趙降秦。
信陵君親率三千門下客,前往救援。
侯瀛建議竊取魏王虎符,憑符調用老將晉鄙統率的十萬魏兵。
如姬夫人素來佩服信陵君“寬厚愛人”的品質和“合縱抗秦”的政治主張,也感念他替她報了殺父之仇,因此冒死盜符。
信陵君佩符至晉鄙軍中,晉鄙疑,朱亥殺之,信陵君統兵八萬解趙之圍。
魏王殺信陵君全家,信陵君之母魏太妃代如姬受過自殺。
如姬逃出宮后,本可以逃至邯鄲請信陵君保護,但為了不損害信陵君的聲名,在父親墓前自殺。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郭沫若的詩集和郭沫若的歷史劇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