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候夜
當長輩病情加重時,他的子女都要守在床邊,以盡子女最后孝心。
這謂之“候夜”。
假使某家長輩病重,而無子女守候于身邊的,其子女就會被鄰里視為不孝子女。
2、送終
當病人即將咽氣時,其家中無論大小,都必須聚集在病人的床前,眼看著病人咽氣。
當病人一斷氣,全家大小立刻要嚎啕大哭,同時還要燒一些紙綻、錫箔之類的東西,稱做“燒落地紙”。
富人家還要燒包袱、雨傘等等,還要請和尚念“開路經”、“往生咒”,邊念邊給死者換衣服。
死者所換衣,要改成明代服飾。
除外,家人還要拿三枚銅錢,分別放在死者的兩手心和口中,俗稱“含口錢”。
3、落地
當為死者更換好衣服后,馬上把尸體從床上移至門板上,俗稱“落地”。
落地后要將其抬至堂左側擺好,再在死者臉上蓋上一張紙,尸體覆蓋被單。
尸體旁邊要點盞油燈,擺上香碗,碗中燒一大把香。
有的地方還供一碗飯,飯上放兩只剝了殼的雞蛋,插幾柱香。
死者睡過的席子、稻草,這時都必須拿到村外燒掉。
4、報喪
人死后,要立刻派人到親友家報信,有的要送“報喪帖”。
報喪人要拿一把傘,到了親友家,將雨傘頭朝下,柄朝上豎在堂前,主人一看,就知道該人是來報喪的,于是,馬上給報喪者做些茶點吃,同時,為死者準備“紙火”(即蠟燭香紙一類東西)。
5、戴孝
死者為長輩的話,其全家大小都要戴孝。
孝服分為5種:第1種名為“斬衰”,用最粗的麻布做成,不縫邊,以示無飾。
一般死父之子女,死夫之妻要穿“斬衰”,服制三年。
在服制期間,做官的要回家服喪,在家時,禁忌參加宴會,禁忌看戲,禁忌穿紅衣,禁忌夫妻同房,否則會被視為不孝。
6、落材
到了晚上,尸體便要從門板移至棺材內,名曰“落材”,全家人和親友都要手持燃香相送。
7、封材
第二天封材,若子女在外地工作,要在封材前趕到。
封材時要給死者整容,讓親人見最后一面,全家人和親友要圍著棺材,邊轉邊看。
之后,要將親友送的殉葬物一件件放進棺材,邊放邊講是某人所送某物,以告死者。
到此,即釘棺材蓋,俗稱“蓋棺死釘”,再在外面糊上棉紙。
8、立孝堂
將封材后的棺材橫著擺放,外掛一白布簾,謂之“孝堂”或“靈堂”。
一般人家,放三五天即出殯,有錢人家則要放七七四十九天。
每天吃飯時,都要盛飯菜供于棺材前。
若有親友前來祭奠,家人要陪哭,直至出殯。
9、做道場
立孝堂后,死者家屬要請道士超度亡靈。
道場上掛滿“十殿閻羅”、“三尊大佛”圖像。
孝子腳穿草鞋,身穿麻布衣,跟著道士跪拜,并不斷焚燒錫箔、紙錢。
10、做七
人死后,7天為“一七”,到49天為“七七”,各地均有做七的儀式,有做“三七”的,有做“五七”的,有做“七七”的。
民間認為:此俗可超度亡魂,使之免入地獄。
有錢人家請道士來念經做七,燒香燭,化紙錢。
沒錢人家則到墳上燒紙、拜祭、名叫“燒七”。
11、出殯
幡幛引路,鳴鑼喝道,孝子披麻戴孝,手持靈喪棒扶棺,家屬親友后繼。
人數可多可少,聲勢亦可大可小,這要由死者的社會地位、經濟條件決定。
沿途還有親友“路祭”,水路有“船祭”。
凡送至墓地者,均可分得饅頭。
12、安葬
棺材抬至墳前,八仙們(抬棺人)在得到死者女兒送的紅包后,才肯解開繩索,這錢俗稱“解索錢”。
這時,一家人要圍著棺材轉三圈,每人手上抓一把土,撒在棺材蓋上,謂之“盤喪”。
時間一到,把棺材放入墓穴內,由道士一人在墳上念詞,謂之“喝喪”。
13、點主
這是最隆重的儀式。
在死者牌位前,擺香案,吹奏哀樂,地方有名之士用朱筆在死者牌位上的“王”字點一點,點主后,牌位被人用紅布包頭送進祠堂,并給點主人酬以重禮。
14、圓墳
死者葬后三天,其孝子要率全家大小到墳上添土、奠紙、舉哀,俗稱“圓墳”。
之后,要圍繞新墳哭繞三匝后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