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遠境界與構建和諧社會
人生是復雜的動態過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人生境界,不同的人生境界構成紛繁的社會景象。
和諧社會是一種被推崇的社會景象,如何構建和諧社會,怎樣才能從主觀上構建和諧社會,一定會有多重的解釋。
筆者僅從淡遠境界這個角度進行探索,想來應該是有所益處的。
淡遠是一切有識之士向往和追求的審美人生境界,他既表現出一種和諧的社會特征,又表現出人類的一種精神狀態。
眾所周知,和諧是人類最好的一種存在方式,是人類社會活動的一種表象;淡遠是實現這種方式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是和諧存在的本質屬性。
淡遠同和諧有著必然的內在聯系。
淡即淡迫,是一種心態和精神境界,是靜止的;遠即向往,是一種目標,一種追求,是動態的。
只有把淡遠很巧妙的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才能表現出合規律又合目的性的美學精神,才能體現出人類從有限生命通向無限人生的特質。
在淡泊中追求,在淡泊中向往,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思想基礎。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淡遠主要指一種心志情思和生活方式。
諸葛亮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志遠”。
也就是說,只有淡泊寧靜的情愫才能永遠長存,達到遐遠的境界。
在戰亂紛爭的三國初期,諸葛亮正是把自己淡遠的情愫發揮到極致,幫助劉備構建了蜀國。
這個極致也就是和諧。
沒有和諧,蜀國就無立國之本,也許早就被曹操追趕得七零八落。
從心理學角度看,淡遠屬于“心境”一類。
怎樣的心境就會產生怎樣的人類行為。
如果見之于藝術作品,則使其帶上淡遠風格;如果見之于社會生活,則使社會生活呈現和諧。
古人云,無利故淡。
心境由客觀事物引起,通過人的主觀心態而起作用,心境的形成可以由人的主觀意志來掌控。
不同性情的人有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心境產生不同的行為,而最好的行為、最和諧的行為產生于具備淡遠心態的人群。
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長期以來是以整體和諧為最高價值目標的,形成了以淡遠為終極人生境界和情感關懷的傳統文化特色。
它肯定了超越自我的人生價值,調節了人類群體價值的規范和取向,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大廈的有力支撐。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重申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有著豐富厚重的文化意蘊的,是把現實人生提升到審美人生境界,是人類追求的至高無尚的目標,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總和。
總之,中華民族人文環境的熏陶,形成了新的歷史時期人們對淡遠境界的理性呼喚;當前呈現的多重社會景象的潛移默化,客觀上要求人們對淡遠境界的非理性渴求,構建和諧社會要求人類的淡遠境界呼之欲出。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急求和諧社區的散文20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