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主義”代表作《雨巷》象征手法分析
1、第二節: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額憂愁。
這里把感覺分化了。
顏色是視覺,芬芳是嗅覺,都是直觀可感的;“丁香一樣的憂愁”,憂愁是抽象的,丁香是可感的,這是運用象征派的手法,把抽象的憂愁寫成丁香一樣的淡紫色的可感、可嗅。
這就是法國象征主義者強調的“客觀對應物”在感覺上的分化、組合。
2、第三節: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地彳亍著,
冷漠、凄清,又惆悵。
這里的重復形成了詩歌的節奏。
注意這一句“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
這句話很重要,“我”的感受不能直接講出來,這個姑娘其實是“我”的情緒的“對應物”。
“默默”是指“我”心里的感受沒有講出來,冷漠、凄清、惆悵,是她的特點,其實也就是“我”的情結特點。
3、第四節:
太息一般的目光
用“可聽的”(嘆息)形容可視的(目光)。
這是通感的手法,是象征派常用的。
4、第五節:
像夢中飄過一枝丁香地
描述的一切都是朦朧的,所有的意象構成了一種內在的和諧:油紙傘、丁香一樣的姑娘,緩慢的動作,悠長的雨巷等等。
5、第六節:
在雨巷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是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在這里,還是有非常細致的五官感覺,顏色、芬芳、眼光、惆悵等,是一一消散了。
這里,姑娘的消失,充分說明了,或者暴露了戴望舒的象征派的追求,這個姑娘是不是存在過,這并不是他關注的。
這個姑娘在詩里,好像并不曾存在過,只是詩人的一種幻覺,她之所以重要、有價值,就是因為她被營造成自己情感的客觀對應物。
讀過中文系的,都知道戴望舒還有一首《我用殘損的手掌》,抒發對祖國的感情、對淪陷區、大后方的感情不是調動全部的感覺,而是集中在手掌的觸覺上。
我用殘損的手掌
摸索這廣大的土地:
這一角已變成灰燼,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
手指沾了血和灰,
手掌粘了陰暗,
只有那遼遠的一角依然完整,
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
最后一節:
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
其實詩人并沒有碰見,這全是詩人想象中的情景。
這個姑娘是詩人情緒的客觀對應物。
是什么情緒呢?失戀。
這個失戀的感情很優美,緩慢,很凄清。
《雨巷》出來后,得到葉圣陶極高的評價,說它開始了“新詩節奏的新紀元”。
這個節奏是由不斷地重復形成的——語句、意象的重復。
這個節奏比胡適那個《蝴蝶》好多了;和《死水》相比》,它的節奏又自由一些,《死水》的節奏嚴格得多。
總之,這首詩用了象征主義手法,但沒有象征派的那種“以丑為美”。
戴望舒這個人很有意思,他參加過左聯,也譯過蘇聯的文藝理論、革命小說,思想上是革命的,但他不去參加游行,寫的詩從來也不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