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張衡
-------題記
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曾國藩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然而曾國藩小時候天賦并不高。
他有一天夜里在家讀書,對一篇文章不知重復了多少遍,還是背不下來。
這天夜里他家房梁上潛伏著一個小偷,準備等讀書人睡覺之后撈一點好處,可是等了大半夜,就是不見曾國藩睡覺,還在翻來復去地讀那篇文章,小偷大怒,跳將下來,說:“這種水平還讀什么書!”然后小偷將那篇文章背了一遍,揚長而去。
那個小偷后來不知命運怎樣了,但肯定沒有什么人生收獲,但曾國藩卻成了我國歷史是上的名人,其主要原因是曾國藩做到了勤學并且善學。
(由故事引出自己的觀點,有趣,增加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勤學是成功的基礎,大凡有成就的人都很勤奮。
蘇秦“發憤錐刺骨”,孫敬“志學頭懸梁”,匡衡“鑿壁借光”,車胤“囊螢映雪”,宋濂借書抄錄,王冕“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等都是勤學的經典故事。
可以說,沒有勤學,再聰明的人也難有成就。
我國歷史上出了個聰明過人方仲永,七歲就能指物作詩,但由于缺少后天的勤奮,十二歲就“泯然眾人”。
(正面概括古代勤學故事,反面說出懶惰的后果,形成鮮明對比)
善學是成功的保障。
在我們的日常學習生活中,都能碰到這樣一些學生,他們對待學習認真刻苦,能抓住分分秒秒進行學習,但學習成績總是不能令人滿意。
其主要原因就是他們不能善學,就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
學習不是從事體力勞動,只要我們時間用到了,作出努力了,就會有所收獲。
學習上如果不掌握方法,即使用了很多時間,也未必就能出成績。
所以,我們在勤奮的基礎上,還要掌握各門功課的學習方法,這樣,我們的學習成績才能不斷得到提高。
(用日常學習的事例,闡說善學的重要性)
“笨鳥先飛早入林”這是元代戲曲家關漢卿的學習體會。
對于我們新時代的青少年,我們更要做到“笨鳥先飛巧入林”,在態度上,我們要學習笨鳥,用勤奮彌補先天的不足,在方法上,我們要抓住“巧”字,爭取找到到達樹林的最短線路。
這樣,我們的學習就會不斷進步,最后達到我們前途的光輝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