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家族的四大習俗:
1、節日
正臘月間的年節(過趕年)、元宵節,二月社日、花朝節,三月寒食節、清明節,四月初八牛王節,五月端午節,六月初六向王節,七月乞巧節、女兒會、月半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初九重陽節,十月初一“寒衣節”等等,都是較為重大的節日。
2、婚戀
土家族歷史上的婚姻比較自由,男女雙方經過自由戀愛,征得雙方父母同意,經土老師(巫師)作證,即可結為夫妻。
3、喪葬
土家族過去多行火葬。
送葬時,請土老師念經,道士開路。
祭吊死者,由土老師椎牛祭神,牛頭歸土老師獨占,貧苦者往往借牛為祭。
后來,因受漢族影響,均改為土葬,程序分為入殮、葬禮、送葬、安葬、葬后事等部分。
4、禁忌
土家族的禁忌事項很多,幾乎涵蓋了生產與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農業耕作、歲時節日、婚喪嫁娶、生兒育女、飲食起居、祭祀行事等等。
二、意義
土家族的四大習俗,是土家族人民禮儀文化的集中體現。
同時,這四大習俗也充分表現了土家族人民樂觀曠達的人生觀和生死觀,表現了土家族人民孝順父母的傳統美德,表現了土家族是一個具有崇高社會責任感的民族。
擴展資料
土家族經濟:
土家族在歷史上與漢族接觸較早。
據史籍記載,五代梁開平四年(910年),土家族人民即以農業生產為主,并喜漁獵,不事商賈。
生產時,男女一樣勞動,伐木燒畬(即刀耕火種),播種雜糧,不施肥,不灌溉,待地力盡時,再轉移他處,另行開墾,農業產量低。
在漢族的影響下,冶煉和手工業都有相當發展。
后晉高祖天福五年(940年),土家族上層統治者彭士愁就和楚王馬希范在溪州(今永順)會溪坪結盟,鑄銅柱為記。
銅柱重五千余斤,高一丈二尺,周圍約三、四尺,六棱中空,銅質皎潔發光,刻字十分精巧 。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土家族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土家族的四大習俗的內容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