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實際上就是一種心態,一種對人對事對物所保持的態度。
正能量就是很積極、樂觀、向上的態度;相反,負能量就是消極、悲觀、抱怨、抵觸等。
能量會感染周圍的人,這點我非常同意。
自從了解了“正能量”這個詞,我也就開始關注于這種能量,關注周圍的氛圍。
特別是在公司里面,要形成一種樂觀、積極向上的氛圍。
一旦出現個別情緒低落、工作態度不太積極的員工,要趕緊處理,否則這種情緒會蔓延到其他人。
在和這些員工聊天時,他們也承認能夠感受到其他人的樂觀和積極。
這應該就是正能量可以感染的最好例子,負能量當然也能夠做到。
所以要及時制止負能量。
如果負能量無法制止,那該怎么辦?那就用很多人(包括作者)都提到的方案,遠離負能量或者帶有負能量的人。
作者林正剛,曾經到過蘇州大學演講過,我當時一看到作者的照片,就覺得眼熟,理著平頭,很帥氣。
現在是買了曾經做過演講的人的書,還是比較親切的。
這本書里用了很多心理學例證來證明和解釋作者的論點:身體行為影響情緒。
作者的這一觀點來自于美國哲學家、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
19世紀80年代末,詹姆斯將關注點轉移到情緒與行為的關系上。
常識告訴我們,某些事件和想法會讓你產生某種情緒,而這種情緒反過來會影響你的行為。
比如我們有幸福的感覺,我們就會微笑;我們感覺害怕,我們會逃離。
詹姆斯理論強調,情緒和行為之間是相互影響的。
即我們的常常只注重“情緒→行為”,而忽略了“行為→情緒”。
《正能量》一書中通過很多的心理學實驗讓我相信,行為對思想情緒有著很大的影響。
我們常常無奈的說,我笑并不是我真的開心。
但是當我舒開眉心,嘴角上翹,心情會微妙變的好起來,于是變成“我笑了于是我開心了”。
快樂可以是自找的!
當我們彎著身子窩在椅子里的時候,覺得疲勞與心情低落。
我們認為這是精神狀態不好的正常表現。
但會不會是因為這樣的姿勢使得我們有這樣的感覺呢?如果我們坐直身體,上調電腦顯示屏,這樣微微抬頭的看著屏幕,一副很自信與胸有成竹的樣子,然后,我們的精神狀態變好了,感覺正能量在充斥進來。
這些是身體的小小的改變,使我們產生正能量。
如果行為上改變的多一點,我們的正能量會更多一點。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以當今社會為題求正能量的兩篇文章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