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后的小學語文課本有了很多變化,突出的一個變化就是從四年級開始出現了文言文,自新課本出現以來人們就一直議論紛紛,? 首先我們來明確一下文言文的概念。
廣義的文言文是指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先秦口語為基礎形成的書面語,包括散文、駢體文、詩詞歌賦、戲劇等。
狹義的文言文僅指用文言寫的散文和駢體文。
本文提到的文言文指得是狹義的文言文。
提倡從小學學習文言文的一般有三種觀點,一是認為現在的語文教學正在走下坡路,人們的語文水平越來越差,應該學文言文,提高文化底蘊;二是認為學文言文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接受中華傳統文化,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及獨立人格,這對提升國民整體素質有重要意義;三是認為文言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書面語言,可以用少量字符傳遞大量信息,遠勝于白話。
在信息時代掌握一種高效率的信息載體也是很有意義的。
我對以上看法都不贊同。
其一,我認為現在的語文教學應該是成功的。
誠然,與古人相比,現在人的文化底蘊確實不高。
但是,在現階段學語文應該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白話文的能力,語文是一種交往的工具,是學習的工具。
與古人比文言文我們當然不行,如果與古人比白話文,他們定會甘拜下風,如果讓李白跟小學生比講普通話,李白定會落荒而逃。
其二,燦爛的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的驕傲,是我們的寶藏,不能丟。
值得商榷的是文化是一個涵蓋廣大的語詞,不是形式上學不學文言的問題。
另外學習傳統文化有很多途徑,不一定非走學習文言文這條獨木橋。
口語是一種語態,文言又是一種語態,要小學生學文言,他們一定糊涂。
小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對什么都感興趣。
同時正因為年齡小,小學生對某一事物的興趣很容易消逝、轉移。
艱澀難懂的文言文可能會嚇倒小學生,強行讓小學生學習會引起小學生的反感,得不償失。
其三,文言文可以用少量字符傳遞大量信息,高效但不實用。
信息時代需要高效率的信息載體,問題是文言文能用嗎?好用嗎?打開電腦你就會找到答案。
當然也有用的,除非個人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才會去關注,一般人一看就嚇跑了。
是不是小學生就不需要學文言文了?我的觀點是可以學,但應該注意學習方式。
想學得給提供機會,不想學的決不強求。
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一些做法,把文言文作為選學內容。
教師不做統一要求,學校不做統一考查。
老師推薦給學生一些經典篇章,如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之類幼學入門書,或者一些學生熟悉的成語故事,讓家長幫助選擇學習內容。
學校要成立國學興趣小組,教師要定時定點輔導。
想學的同學興趣昂然,不想學的同學消除負擔,何樂而不為?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小學生需要學文言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