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押韻,又作壓韻,是指在韻文的創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個字,都使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誦或詠唱時,產生鏗鏘和諧感。
這些使用了同一韻母字的地方,稱為韻腳。
二、押韻規則規則
1、古體詩押韻較為寬松,可以換韻,可以押鄰韻。
近體詩押韻有較嚴格的規定,總結如下:“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聲韻”。
但仍有例外情況,如柳宗元的《江雪》。
2、偶句押韻
律詩是二四六八句押韻,絕句是二四句押韻,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首句均可以押韻或不押韻。
例如:
寄揚州韓綽判官 (杜牧)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第一二四句押韻。
又如:
登樂游原 (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首句并不入韻,二四句押韻。
一般來說,五言詩首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詩首句入韻為常見。
3、押平聲韻
近體詩為了聲韻和諧,一般押平聲韻,大多數近體詩(即唐及以后的詩,唐以前的叫古體詩)也遵守這個要求。
但仍有押仄聲韻的典范之作,比如柳宗元的五言絕句《江雪》,全文押入聲(短促音):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無論以古入聲韻尾還是以今普通話ie、ue韻朗讀,均沒有拗口之嫌。
4、一韻到底
原則上,近體詩中間不能換韻,尤其是在科考考場上的試帖詩、應制詩和限韻詩。
但由于科考使用的《切韻》體系已經不完全符合唐代口語聲韻,部分韻母已經合并或分離,更可能有詩人鄉音難改,使用方音作詩,因而仍有在詩中更換為鄰韻的作品,如杜甫的《吾宗》:
吾宗老孫子,質樸古人風。
耕鑿安時論,衣冠與世同。
在家常早起,憂國愿年豐。
語及君臣際,經書滿腹中。
日常作詩與應試不同,不應用應試的要求苛刻地對待作者,尤其是后世使用古韻書作詩的作者。
5、首韻借韻
古體詩的押韻,可以把鄰近韻部的韻,比如一東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稱為通韻。
但是近體詩的押韻,原則上必須嚴格地只用同一韻部的字,即使這個韻部的字數很少(稱為窄韻),也不應參雜其他韻部的字,否則叫做出韻。
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韻,可以借用鄰韻。
因為首句本來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比如《軍中醉飲寄沈八劉叟》:
酒渴愛江清,余甘漱晚汀。
軟沙倚坐穩,冷石醉眠醒。
野膳隨行帳,華音發從伶。
數杯君不見,都已遣沈冥。
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屬下平聲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
這叫做借鄰韻發端,在晚唐開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種風氣。
拓展資料
絕句的形式特征和格律對照
一、形式特征
絕句每首四句,按每句字數,可分為五言絕句、六言絕句、七言絕句。
五言絕句、七言絕句較多,六言絕句極少。
按格律要求的嚴格程度,可分為律絕和古絕。
1、律絕
律絕跟律詩一樣,依照律句的特點,講究平仄,押韻嚴格。
律句有四種基本句型。
五言:(甲)平平仄仄平,(乙)仄仄平平仄,(丙)平平平仄仄,(丁)仄仄仄平平。
七言只是在五言句型的前面再加一個節奏單位,就是:(甲)仄仄平平仄仄平,(乙)平平仄仄平平仄,(丙)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依平仄類型來看,七言平起式等于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于五言平起式。
五言平起式相當少見,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少些。
律句的平仄粘對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即所謂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是說第一、三、五(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靈活處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則必須嚴格遵守。
但前提是不能犯孤平和三平調。
整句除了韻腳,只有一個平聲字,叫做“孤平”,是近體詩的大忌。
因此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若第一字用了仄聲,則第三字必須是平聲;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若第三字用了仄聲,則第五字必須是平聲。
如果句尾連續出現了三個平聲字,叫做“三平調”,是古體詩專用的形式,近體詩必須盡量避免。
因此五言“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和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的第五字不能用平聲字。
五絕中除了“平平仄仄平”沒有字是可平可仄(防孤平),其他句式都是第一字可平可仄;七絕中除了“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只有第一字是可平可仄(防孤平)其他句式都是第一第三字可平可仄。
五絕除“平平仄平仄”以外,還有一種罕見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絕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還有一種罕見的拗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
這一點與律詩相同。
在押韻上,律絕必須依照韻書的韻部押韻。
晚唐以后,首句用鄰韻是容許的。
律絕可以用特定的格式。
五言絕句首句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絕句首句以入韻為常見;五言絕句以仄起為常見,七言絕句以平起為常見。
絕句如果用對仗,往往用在首聯。
如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是在首聯用對仗的。
也有不少尾聯用對仗的。
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首尾兩聯都用對仗,也就是全篇用對仗,也不少見。
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有人說,絕句就是截取律詩的四句,這話如果用來解釋絕句的名稱的來源,那是不對的,但是以平仄對仗而論,絕句確是截取律詩的四句:或截取前后二聯,不用對仗;或截取中二聯,全用對仗;或截取前二聯,首聯不用對仗;或截取后二聯,尾聯不用對仗。
2、古絕
古絕,即古絕句,是和律絕對立的一種絕句,雖然押韻,而相對來說平仄較為自由,或者可以說是有些詩人不愿受格律約束而創作的。
在律絕盛行以后,古絕仍然被沿用發展下來。
古絕五言特多,而七言非常之少。
凡合于下面的兩種情況之一的,應該認為是古絕:用仄韻(但這有爭議,有很多學者詩人認為律絕的標準是粘對律句,與韻的平仄無關);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時還不粘、不對。
當然有些古絕是兩種情況都具備的。
但古絕和律絕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因為在律詩興起以后,即使寫古絕,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響。
二、格律對照
1、五言絕句
(1)平起首句不入韻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例:李端《聽箏》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2)仄起首句不入韻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例: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3)平起首句入韻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例:王涯《閨人贈遠》
花明綺陌春,柳拂御溝新。
為報遼陽客,流芳不待人。
(4)仄起首句入韻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例:盧綸《塞下曲》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2、六言絕句
(1)仄起首句不入韻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例:劉長卿《送陸澧歸吳中》
瓜步寒潮送客,楊花暮雨沾衣。
故山南望何處,秋水連天獨歸。
(2)平起首句不入韻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例:蘇軾《再和二首》
丹青已是前世,竹石時窺一斑。
五字當還靖節,數行誰似高閑。
(3)仄起首句入韻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例:王昌齡《望月》
聽月樓高太清,南山對戶分明。
昨夜姮娥現影,嫣然笑里傳聲。
(4)平起首句入韻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例:蘇軾《仲天貺王元直自眉山來見余錢塘留半歲既行作絕句五首送之》
三人一旦同行,留下高齋月明。
遙想扁舟京口,尚余孤枕潮聲。
3、七言絕句
(1)仄起首句不入韻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2)平起首句不入韻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白居易《憶江柳》
曾栽楊柳江南岸, 一別江南兩度春。
遙憶青青江岸上, 不知攀折是何人。
(3)仄起首句入韻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李商隱《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4)平起首句入韻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李白《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絕句中的押韻是什么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