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文學家
袁枚(1716—1797)字子才,號簡齋,別號隨園老人,錢塘人。
其文別具特色,是描寫景物,敘事記人的散文高手。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號曼公,又號鹿起、龍眠愚者等,漢族,安徽桐城人。
明末清初畫家、哲學家、科學家。
崇禎十三年(1640)進士,授翰林院檢討。
為復社成員,有“明季四公子”之稱。
明亡后,為僧,法名弘智,發憤著述致力于思想救世的同時,秘密組織反清復明活動。
康熙十年(1671)三月,因“粵難”被捕,十月,于押解途中逝于江西萬安惶恐灘。
學術上,方以智家學淵源,博采眾長,主張中西合璧,儒、釋、道三教歸一。
一生著述400余萬言,多有散佚,存世作品數十種,內容廣博,文、史、哲、地、醫藥、物理,無所不包。
曹雪芹(1724—1764年2月1日),名沾,字夢阮,號雪芹、芹圃、芹溪。
祖籍河北省豐潤縣。
清初,入滿洲正白旗籍。
中國清代著名作家,長篇名著《紅樓夢》的作者。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別號岸堂,自稱云亭山人。
山東曲阜人,孔子六十四 孫,清初詩人、戲曲作家。
時人將他與《長生殿》作者洪升并論,稱“南洪北孔”。
尚任自幼聰慧,熟讀經史,好詩文,通音律。
父親的好友賈鳧西,對他從事戲劇創作影響頗深。
雖高才博識,但屢試不中,便捐納了國子監生,三十五歲之前隱居石門山中。
康熙二十一年 (682年),應衍圣公孔額所之請,出山為其夫人治喪。
后主修《孔子世家譜》,訓練禮生、樂舞生,在把孔時做贊禮,還選聘工匠,監制禮樂器、舞器、祭器達數十種。
他日夜忙碌一年有余,因辦事認真,才能出眾,成績卓著,受到孔毓圻的贊常。
劉鶚,祖籍江蘇丹徒,1857年10月18日生于江蘇六合;1909年8月23日去世于新疆迪化。
劉鶚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從小得名師傳授學業。
他學識博雜,精于考古,并在算學、醫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類拔萃的成就,被海內外學者譽為“小說家、詩人、哲學家、音樂家、醫生、企業家、數學家、藏書家、古董收藏家、水利專家、慈善家”,被稱為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通才”。
他創作了《老殘游記》,被稱之為“文學家”,因為他拓印第一部甲骨文字的《鐵云藏龜》,被稱為“古文字研究家”,又因為他引進外資,創辦實業,而被人稱為“實業家”。
他所著《老殘游記》備受世人贊譽,是十大古典白話長篇小說之一,又是中國四大諷刺小說之一。
李寶嘉,字伯元,別號南亭亭長,江蘇常州人,生于同治六年(1867),死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享年四十歲。
李伯元是個多產的作家,他構思之敏,寫作之快,是極為少見的。
他先后寫成《庚子國變彈詞》、《官場現形記》、《文明小史》、《中國現在記》、《活地獄》、《海天鴻雪記》,以及《李蓮英》、《海上繁華夢》、《南亭筆記》、《南亭四話》、《滑稽叢話》、《塵海妙品》、《奇書快睹》、《醒世緣彈詞》等書十多種。
其中《官場現形記》更是晚清譴責小說的代表作。
吳敬梓(1701年—1754年),字敏軒,號粒民(現存吳敬梓手寫《蘭亭敘》中蓋有印章:“全椒吳敬梓號粒民印”),清代安徽全椒人。
吳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年54歲。
幼即穎異,善記誦。
稍長,補官學弟子員。
尤精《文選》,賦援筆立成。
不善治生,性豪邁,不數年,舊產揮霍俱盡,時或至于絕糧。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巡撫趙國轔舉以應“博學鴻詞”,不赴。
移家金陵,為文壇盟主。
又集同志建先賢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
資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貧。
晚年,自號文木老人,客揚州,尤落拓縱酒。
后卒于客中。
洪升:(1645-1704)清浙江錢塘人。
康熙七年國子監生。
二十八年,因在“國喪”期間演所著《長生殿》斥革。
晚年醉酒登船,落水死。
以詞曲著名,《長生殿》外,有《四嬋娟》等,另有《稗畦集》、《續集》。
高旭
高旭,近代詩人。
字天梅,號劍公,別字慧云、鈍劍。
江蘇金山人。
出身大地主家庭。
南社創始人與“三巨頭”之一。
就稟賦本性而言,高旭的文人氣質與名士脾氣都相當濃厚。
作為著名的“南社四劍”之首,高旭日常“以劍自隨”,一生慣愛倚劍命名。
他用過的與劍有關的名號包括江南快劍、鈍劍、帝劍等。
1912年以后,高旭對政治頗多參與,被選為眾議院議員。
1923年因卷入曹錕賄選事件大受世人譏責,廿年老友柳亞子都不承認。
經此連番打擊之后,高旭悲不自遣,兩年后郁郁而終。
紀昀,清代學者、文學家,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云,道號觀弈道人。
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于嘉慶十年(1805)二月,乾隆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享年八十二歲。
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故卒后謚號文達,鄉里世稱文達公。
紀昀學問淵博,長于考證訓詁。
乾隆間輯修《四庫全書》,他任總纂官,并主持寫定《四庫全書總目》200卷,論述各書大旨及著作源流,考得失,辨文字,為代表清代目錄學成就的巨著。
侯方域(1618~1654)清代文學家。
字朝宗。
商丘(今屬河南)人。
少年時即有才名,參加復社,與東南名士交游,時人以他和方以智、冒襄、陳貞慧為明季四公子。
侯方域擅長散文,代表作有《李姬傳》。
時人以侯方域、魏禧、汪琬為清初三大家。
他的作品有人物傳記,形象生動,情節曲折,均有唐代傳奇筆法,具有短篇小說特點。
其論文書信,或痛斥權貴,或直抒懷抱,都能顯示出他的散文具有流暢恣肆的特色。
也能詩。
著作有《壯悔堂文集》10卷,《四憶堂詩集》6卷。
顧炎武,中國明末清初學者和地理學家。
平生學風嚴謹,學識淵博,著作甚多;在地理學、歷史學、哲學、經學、音韻學等各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他注重經世致用,凡社會風俗,民生利弊,必親歷體察;于地理考證,不完全依賴文字記載,而重視實地調查。
蒲松齡(1640年—1715年),清代著名文學家、短篇小說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淄川區)人,蒙古族。
蒲松齡出身書香門第,自幼聰慧,學識淵博,19歲即考得全縣第一名,取中秀才。
但以后參加科舉考試,屢考不中,盡管其學識名聞鄉里,但追求功名卻始終沒能如愿。
直到71歲,才按例補為貢生。
蒲松齡一生屢試不第,貧困潦倒,后人用8個字便概括了他的一生:讀書、教、著書、科考。
王夫之(1619-1692) 中國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學家。
衡陽(今屬湖南省)人。
字而農,號姜齋,別號一壺道人,是明清之際杰出的哲學家、思想家,與顧炎武,黃宗羲同稱明末三大學者。
曾積極組織抗清斗爭,失敗后到南明桂王的政權中任職,南明亡后,更名隱居,潛心著述。
晚年居衡陽之石船山,學者稱“船山先生”。
方苞(1668——1749),字鳳九,一字靈皋,晚年號望溪,安徽桐城人(今屬桐城市區鳳儀里)。
方苞生于江蘇六合之留稼村。
清代散文家,是桐城派散文的創始人,與姚鼐、劉大櫆合成桐城三祖。
官至禮部右侍郎。
苞生于江蘇六合之留稼村。
高祖方大美,明神宗萬歷十四年(1586年)進士,曾任太仆寺少卿。
曾祖方象乾,明恩貢生,曾任按察司使,充岑西左江兵備道,明末,因避亂寓居江寧(今南京)。
祖父方幟,曾任蕪湖訓導,后調任興化縣教諭。
父仲舒,國子監生,家境日落,后入贅江蘇六合縣留稼村吳勉家;生3子:長子方舟,次子方苞,幼子方林。
著有《望溪先生文集》。
高鶚(約1738—約1815):清代文學家。
字蘭墅,一字云士。
漢軍鑲黃旗內務府人。
祖籍鐵嶺(今屬遼寧)。
胡渭(1633——1714),初名渭生,字朏明,一字東樵,浙江德清人。
為清朝沿革地理學開山之一,代表作《易圖明辨》。
呂留良(1629~1683)明末清初杰出的學者、思想家、詩人和時文評論家、出版家。
字莊生、又名光綸,字用晦,號晚村,別號恥翁、南陽布衣、呂醫山人等,暮年削發為僧,名耐可,字不昧,號何求老人。
浙江崇德縣(今浙江省桐鄉市崇福鎮)人。
順治十年應試為諸生,后隱居不出。
康熙間拒應鴻博之征,后剪發為僧。
死后,雍正十年被剖棺戮尸,子孫及門人等或戮尸,或斬首,或流徙為奴,罹難之酷烈,為清代文字獄之首。
呂留良著述多毀,現存《呂晚村先生文集》、《東莊詩存》。
毛奇齡(1623~1716) 清代學者、文學家。
曾名□,字大可,又字于一、齊于,號秋晴,又號初晴等等,以郡望西河,稱西河先生。
蕭山(今屬浙江)人。
明末廩生。
他曾任清代翰林院檢討,是《明史》的纂修官。
他的學識淵博,能治經、史和音韻學,擅長散文、詩詞,精通音律,并從事詩詞的理論批評。
他在書法藝術上也功力深厚,有自己的藝術風格,在清代初年很受推崇。
毛奇齡的書法,骨力駿健、筆勢挺拔,儒雅清奇、個性強烈,是文人書法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位。
毛奇齡于公元1716年去世,經年94歲,他的學生將他所著的文章編輯成集,分為《經集》和《文集》二部。
《四庫全書》中收錄他的著作多達數十部。
納蘭性德是清代最為著名的詞人之一。
他的詩詞不但在清代詞壇享有很高的聲譽,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也以“納蘭詞”為詞壇一說而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之地。
他所生活的滿漢融合的時期;他貴族家庭興衰關聯王朝國事的典型性;以及侍從帝王,卻向往平淡的經歷,構成特殊的環境與背景。
加之他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的創作呈現獨特的個性特征和鮮明的藝術風格。
在研究納蘭性德和他的作品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會在近距離上涉及清代初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
由此不難看到這份珍貴文化遺產的豐富內涵和深刻意義。
錢謙益(1582-1644),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老人。
清初詩壇的盟主之一。
唐甄
唐甄(1630~1704),中國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政論家。
初名大陶,字鑄萬,號圃唐甄塑像亭。
四川省達州(今達縣)人。
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
清順治十四年 (1675)中舉人。
曾在山西長子擔任過10個月的知縣,因與上司意見不合被革職。
后曾經商,因賠本乃流寓江南,靠講學賣文維持生活。
著作主要有《潛書》。
萬斯同(1638~1702)清初著名史學家。
字季野,號石園,門生私謚貞文先生,漢族,浙江鄞州人。
康熙間薦博學鴻詞科,不就。
精史學,以布衣參與編修《明史》,前后十九年,不署銜,不受俸。
《明史稿》五百卷,皆其手定。
著有《歷代史表》、《紀元匯考》、《儒林宗派》、《群書辯疑》、《石園詩文集》等。
吳梅村
吳梅村又名吳偉業(1609—1672),明末清初詩人,字駿公,號梅村,又號梅村居士,梅村叟,鹿樵生,灌隱主人,大云道人,舊史氏等。
太倉城廂鎮人,復社重要成員。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清朝著名文學家,作家是誰